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历史探密 >> 正文内容

解放前平凉市场上的“三行”

2012年04月14日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数:

  解放前,平凉商品市场上的斗行、秤行、牙行(简称“三行”)一直为市场经济服务。斗行,是专门用官方认定的斗衡量粮食多少、促其交易的人员;秤行,是掌握官方鉴定的标准秤,称商品重量、防止交易中发生少斤短两等欺骗行为的人员;牙行,是专门在买卖双方充当中人,评议、调和价格,促成交易的经济人,因为他们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磨嘴皮完成的,所以,人们把这些人称为“牙子”。

  这三行是在商品交易中逐渐形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本来是有主持公道,公平交易,防止经营过程中的欺诈、哄骗行为,维护买卖双方的正当利益,保证正常的商品交易秩序和市场秩序。但在实际执行中,某些投机作弊、坑骗农民、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常有发生。现就本人记忆所及,对三行的情况分别做一介绍。

  斗行

  民国时期,平凉城还有几十家私营磨房和北门外十几户水磨房,用石磨加工面粉,但远不能满足群众食用面粉的需求,差不多的家庭都有一合石磨用来加工面粉。因此,粮食交易在当时是十分景胜的,形成了城内和东关两大粮食集市。城内集市先在商场(现广场),后移到菜市(现军分区门前广场),与蔬菜同集,东关集市在北沙石滩(现新民路北端))。每天四乡群众驴驮车载赶早入集,过午即散。粮食集市成了当时农民贸易的热闹场合。

  当时粮食集市实行自由买卖。粮食交易用斗量,斗呈六寸高的方形、上宽底小,有手提的横梁、四角钉铁叶固定,一斗可装小麦五十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每斗十升,一升十合,斗是由政府监制的。粮食集市有专门的斗行,斗行要由政府批准认可,是合法的、受政府保护的行业,人称“官斗”,粮食交易都要经过斗行的官斗量斗。斗行每斗收取卖方三合粮食,人叫“折合子”,作为斗行的收入。如不经过官斗成交的,斗行要跟踪追查补交折合子,甚至罚钱。早先经办斗行只向政府领帖,不交纳税款,只要承揽公差,俗称“支行”,如驻军和过往军队的麸料量斗一直由斗行无偿支应。有名的“十家斗行”,像刘茂盛、朱明、冯兆瑞、王嘉祯、于祥龄、马晄仁等,就是这个时期的。

  十年代,政府注意了行业管理,斗行也改变了旧制,经办斗行者要向政府财政科征稽室领取“经纪执照”,有效期三年。领执照时一次性交足三年税款,款额一般在600元以上(指当时币值)。斗行事物归属粮食公会,当时的公会理事长是刘焕文,公会内又分开城内和东关两个经办组。北沙石滩有几户客店,专门承揽寄售农民在集市上卖不掉的粮食,收取佣金,但成交后仍要经过官斗。

  当时斗行经办粮食交易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对农民很不公平。斗行有专门的量斗人,经常有买粮食户和粮食贩子与量斗人私下勾结、占卖粮人便宜的事经常发生。量斗时过高斗,就是在用手抹平高出突起,巧说“喜欢斗”,过后买粮人要暗里付给量斗人一定数量的“偏向钱”。另一种情况是,量斗人和粮贩子合伙,不仅量高斗,而且互相配合、趁卖方不注意时少报斗升数,事后粮贩子把多混来的粮食钱交给量斗人。当时每个粮食集市都有很多粮贩子,他们串通一体,故意压低市价。因为农民大多数都是从几十里以外把粮食驮运到城里,便宜贵贱一般都要当天卖掉赶回家,所以粮贩子趁此机会,做的是低价进、高价出、高斗进平斗出的买卖,赚钱很多。还有一种情况,按照习惯,溅洒在蒲篮外边的粮食无论多少,卖方再不能揽回,由一些“扫集的”穷人收拾拿去,如果农民不向量斗的讨好,他就故意向外多撒,而斗又抹得特别高,这样常引起争吵,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基于这种情况,当时有人主张变革。县农民会理事长杨振之曾想为农会捞好处,向政府交涉要求由县农会管理斗行,但遭到粮食业的一致反对,因此,斗行也作了一些小改革,把量斗由手抹变为用木板刮,折合子也由每斗三合降为二合。但是占农民便宜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才彻底根除了这种封建剥削积习。

  秤行

  到四十年代初期,地处交通要道的平凉,是个手工业兴旺、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商品贸易聚散中心,出现了一些私营大商行、过载店、客货栈,还有许多脚骡车店。最出名的商号如文茂祥、厚致福、天成福、文盛祥、文盛裕等。商号大体可分为津沪帮、晋帮、陕帮、河南帮。津沪帮多经营批发京广百货、新工业品。晋帮多为坐地商,多与西北各地大商户有联系,也没分行。河南帮多经营加工皮毛,制成皮衣和毛编织品,除就地供应外,成批发往京沪或西北各地销售。陕帮多经营手工业制品,如药品、铜器、木器、染色、拧绳等,批零兼营。除此。如清水、华亭麻,青海、宁夏的盐碱,秦安、甘谷的土布、辣子,静宁的火柴等也在平凉集散。当时天津、上海、广州、西安、宁夏、兰州、甘南、青海、河南等地大商户都派有“庄客”常驻平凉,洽谈生意,贸易往来。

  商业的兴旺,秤行的事务也相应繁多了。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秤行又分有盐秤、货秤、炭秤。经办秤行要到县政府财政科的征稽室领取“经纪执照”,三年期限,根据过货量的多少,一次性征收税款600—4000元(指当时币值)。秤是“官秤”,由政府监制,经过鉴定手续后在秤锤底部打有硬印,秤行交费领用。街面上、商栈凡是物品交易需要秤重量的,都得经过官秤过量。碳秤多在农贸市场,主要秤过煤炭、柴草等,每过一秤收取一角或二角秤费。盐秤设在盐店,专门过盐和碱,多是按包计重,按价款收取2%的秤费。货秤没有特定的区域,服务的品类比较复杂,有按包计重的,也有按筒箱计重的,秤费收取货物价款的1%。平凉当时脚骡行业马连山管过秤,盐碱业刘泊言、杨仁俊管过秤,百货是陈绥之管过秤。

  牙行

  “牙行”实际上不能成为行业。牙行是在牲口市场专为骡、马、牛、驴、猪、羊交易时,为买卖双方撮合议价,促成交易的中介人,是一项自愿参与的自由职业,不领执照,不付税款,只与税收人员联系,负责把成交后买卖双方应纳税款额介绍给税收人员,自己收取佣金,佣金随行就市,时多时少,或因价定额,多则几元,少则几角。

  买卖双方交易时,牙子是袖内秘密商价,为的是未成交前不让人知道,让买卖双方先选择适合的价格。议价习惯是在袖子里以手指示数,如捏拇指和小指表示六,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表示七,拇指和食指为八,食指成钩为九。口中说“这个大”就是指百元数,“这个小”就是十元数,“这个零”就是元数。牙子先在袖内向卖方要价,再请买方还价,然后牙子从中调和价,议定价格后,再公开唱价,间或也有牙子从中捣鬼架桥取利的事。猪牙子是专业,不管其他牲口交易的事。牲口交易也有买卖双方直接商议定价的,但这种情况不多。过去有名的牙子有剡老四(单家沟)、张牙子(二天门)、吴鑫山(西街菜市)、高占奎(干沟)、赵秉德(猪牙子,西街)、王牙子(北门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