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老照片之三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巷子深深 1988                                      小街春雨 1988

解放路                                             背街

   旧城区总是跟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穷有穷的“富有”——精神的富有。当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当人被’囚”在“水泥丛林”里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想念那曾经的寻常巷陌,坊肆人家的恬适与宁静……

   2003年夏秋之际,我大哥万昌去世,我带着两个孩子赶到玉都去奔丧,因孩子们开学在即,逝者一入土我们便匆匆赶回兰州。临行前住在县城一家小旅店里,为了让孩子们能记住家乡,我用仅有的小半天时间,带他们从登回山开始,直到夜游瑶池沟…不知道孩子们的感受如何,反倒激起了我的思绪,于是2004年初夏,我便轻装简行,一个人再回泾川以续旧梦——结果发现:现实中的故乡与我梦中的故乡距离已经很远很远了!

   首先是人的不熟悉。家已没有了,家人也没有住在泾川的,故人也都风流人散,各自东西…我独自住在回中饭店,无聊向老板娘谈起泾川的郭家和文化馆的郭老先生,她们都笑笑,表示不知道,无奈!幸好有位幼时的朋友王崇明先生,天天抽时间来陪伴我,走遍了县城的角角落落。

   其次是环境的变化。县城向河边北移,高楼大厦盖了许多…然而对我反倒陌生了。倒是原来非常繁华的南城却保留了更多旧时的色彩。县城人口本来就少,街市北移后,这里略显冷清,但对一个寻梦者来说更感亲切,所以便细细寻觅,慢慢品味,逢人便聊,意趣无穷……

   解放路:原名“巷子”。一条迤逦而上的山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古典“四合院”,下临合志沟水,登临眺目,高峰春雨如在画中…据说这里是从前大户人家的主要居住区。由于地处偏僻,且自成体系,所以至今仍保留着古香古色的韵味!

   南大街:原名“上街顶”,是“回中古道”经县城通往太平关的一部分,出南门向关上爬坡,地势越来越陡,建筑物也就越来越稀少——顺势就出了县城。由于旧为商旅必经之地,所以这里过去旅舍很多。且沿街有“大沟”、“严家沟”等山谷分岔处供民居住,村落窑洞,高低错落有致。萧寺山更像一道屏风,把这一切都揽在了嵩山的怀抱中。由于交通要冲早已不在这里,所以旧日风貌犹存!

   学院街:这是老名字,据说明、清时的“书院”就设在这条街上。 十几年前也曾叫过“公社路”,但老百姓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踅街”。这条街因地处高峰山下,现在变化还不是太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泾川在元时已建州学,明洪武间在城西设学宫,即  今中街小学址。嘉靖37年在高峰寺下创“麓城书院”,次年改名“仰止书院”,后迁东门外,清同治时毁于兵燹。光绪8年在今合志沟回民小学址再建“镜清书院”。由此推断,在学院街设立过的应为初名“麓城”后改“仰止”的书院。我估计原“福音堂”对面的“招待所”或“城关公社”处为书院旧址的可能性最大,可惜没有机会去考察)。

   回来后我将以上感受写了一个帖子:建议泾川城区改造保留城南原有的明、清格局;恢复“回中古道”沿途景观至圪瘩关;重修萧寺山的庙宇;整治“大沟”、“严家沟”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等,使南城区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此帖在泾川门户网的“论坛”、“留言版”多次上传都“留中不发”,有点遗憾,但愿家乡能认识到这一点——旧的比新的更值钱! 

 

“背街”老宅  (1988)              “巷子”极顶  (1988)

“羊圈子 ”人家  (1988)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