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泾川金石录》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陇东大地,自古是中原与西域交融的枢纽,泾川作为古泾州治所,更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都镌刻留存着千年文明的印记。近日,平凉文史学者魏海峰的《泾川金石录》正式出版了,这部洋洋40余万言兼具石镌碑刻、铜器铭文图文并茂的力作,不仅是一部地方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曲献给陇右文明年深日久的倾情之歌。
魏海峰生于泾川,长于泾川,其学术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的血脉交融。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等多家学术机构的成员,他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及从事文博工作将近三十年,主编《泾川完颜文萃》等十余种地方文化书刊,主持、参与编撰《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等专著,堪称年轻一代泾川文化研究领域“行走的地图”。
在魏海峰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质,那就是天赋异禀,博闻强志,任侠专情,敏勤不倦。他的艺术品格,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首先是“下沉”:沉潜基层,甘坐冷板凳。尤其在他担任博物馆长期间,常年跋涉于泾川的田野山川,实地考察古迹,搜集散落民间的金石残片信息并将其征集入馆,同时经过长期的持续发力,将其消解转化为系统性的学术成果。其次是“专精”:专精金石,考据严谨。书中对每件金石的形制、材质、铭文考订,均以繁体录文与简体注释双轨并行,既保留了金石呈现原貌,又通俗释读,并将一些重点金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陇右文博》等专业刊物,展现其“既专且博”的学术功力。再就是“通透”:连通古今,融汇文史。他不仅考证金石上的文字,更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使其勾连起古代泾州政治、军事、社会等演变的文化图景。
《泾川金石录》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它是一部“立体地方志”。全书分为上编“历代泾川金石辑”与下编“王母宫·大云寺金石专辑”,收录自商代至民国时期的金石文物信息200余件(组)、400余篇(则),涵盖碑刻、铜器铭文、砖瓦、陶文等类别。尤为珍贵的是书中大量数据与信息为首次公开发布包括原件已遗失但见于方志、民间文献的珍贵记录。这种穷尽一切的搜集整理,既是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也为学界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在编纂体例上,魏海峰兼顾学术规范与可读性,尤其对碑文中同源字、通假字、异体字、错讹字等逐一校勘,客观地反映了汉字的演化进程。对文物原始数据和保存现状的详细描述,体现了作者“考据精审”的学术态度;而对历史背景的阐释,则展现了其“以小见大”的宏观视野。这种“专业考证与通俗解读相得益彰”的处理方式,使本书既可作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文献,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文化滋养。
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填补金石学研究的“泾川空白”。泾川地区金石文献长期处于“零散、残佚、失考”状态,而《泾川金石录》系统梳理了泾川历代金石遗存,尤其对野外碑刻、馆藏残片及方志文献的整合,构建了泾川金石学的完整体系。例如,书中对西魏“赵刚碑”、元“镇海之碑”及碑阴“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元“重修王母宫碑记”等碑文的考释,科学地修正了前人讹误。二是重构丝路古道的“文化基因库”。泾川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书中在收录以往资料中可见的北魏“敕赐嵩显禅寺碑”“南石窟寺之碑”碑刻的同时,完善了唐代“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以及大量的西王母文化主题诗碑,更加展现了佛教东渐的轨迹和西王母文化在泾川的悠久历史。而大量的造像、铜镜、墓志文物的首次亮相,则折射出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三是开创“金石+田野”的研究模式。魏海峰能打破传统金石学的书斋局限,将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结合。例如,他对阮、共古国遗址的实地踏勘,结合出土青铜器铭文与地方志记载,提出“阮共分为商代二国同域共存和西周合二为一”的历史假说,为史学界争议问题提供了思考。这种“踏破铁鞋”的足力功夫,正是金石学者目见耳闻实证学问最可贵的品质。
《泾川金石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陇东风土气息”。书中不仅记录宏大历史,更关注百姓的生活印记。如明代时泾州王母宫民间经理会组织重修香亭之后,在元代“重修王母宫记”碑阴上题刻“王母宫蟠桃大会□年”以记,真实地反映出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不仅仅是宋、元、明杂剧、小说中的文艺繁华,而是真实存在于泾川大地近500年的“民俗盛会”,再现了西王母信仰在民间的生命力,堪称民间信仰的鲜活切片;宋代“刘凡同游会仙亭碑记”、清代“置买祭田碑记”以及大量的凡人墓碑,生动还原了古人的日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市井生活的无声证词;很多细节不仅填补了正史记载的空白,更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些金石遗存承载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这种“剥离浮土向下看”的视角,让冷峻的金石学焕发出人文温度。正如甘肃教育出版社编辑荐语:“翻开此书,仿佛能听见古代工匠凿刻的叮当声,感受到文人墨客题留的雅致情怀。”作为70后地方文史学者,魏海峰的学术成长轨迹本身便是一部励志故事。他长期扎根基层,除了主持编撰《泾川佛教瑰宝》《泾川馆藏文物精华》等多部专著,其在金石辑录校勘的成果数量较前人翻番,辨识率与正确率显著提升,补齐、更新了一批地方史上的模糊和讹误信息,在金石文献历史问题的研究上较前人实现了突破。毋庸置疑,从《泾川金石录》可以看见作者对地方文化的深切情怀,这也是作者踏遍青山漫步遐思自我沉淀的厚积薄发。平凉文史学者李世恩先生在序言中说:“魏海峰的《泾川金石录》对泾川来说有‘集大成者’的首创之功,其治学的艰辛刻苦、功底的扎实雄厚、视域的宏阔高迈在平凉年轻一代学人中堪称翘楚。”
纵览全册书页,震撼中有感怀,欣赏中有钦佩。一个并非科班出身游走民间的年轻学者能如此耗神倾力于文博研究著述与古文化开掘传承,这种执着不怠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叹!感叹之余,我还想就海峰先生的新作提出一点看法:金石学毕竟是一条“未竟之路”。尽管《泾川金石录》堪称地域文化专著的典范之作,但仍有可完善之处,在科技一日千里的当下,首先数字化保护不能缺位,书中虽收录大量图片,但对部分残损金石的3D建模、高清影像未作呈现,建议可以后续补充;再就是跨学科联动的受限,若能结合人类学、语言学方法,对金石中的族群迁徙、语言演变展开更深层分析,或可开辟新境;还有,普及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作为专业著作,其受众仍以学者、专业人士为主,未来或可推出简编本、图文版,让金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魏海峰以金石为媒介,贯通古今。他以青年学者的赤诚与严谨,将这份跨越千年的“信笺”译介给今人,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启迪。以一己之力,铸就地方金石学的里程碑。他的工作,不仅是对古物、碑石的整理,更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让沉默的金石开口发声,让湮没的历史重生。在文化根脉日益被重视的今天,《泾川金石录》的出版,恰似一剂强心针,为“大泾州文化圈”的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活力。亦如作者所言,“每一块碑石都是先人的手札,每一道刻痕都是历史的呼吸。”该书仅在前勒口作了二百余字的作者简介,只字未提成书艰辛及个人感怀,足见海峰治学为人的审慎、谦和之态。愿这部“镌刻在金石上的方志”,能引领更多人走进泾川,聆听历史深处的文明回响。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