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田家沟流域治理的蝶变之路

2025年03月19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田家沟流域坐落于泾河北岸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达56.3平方公里。这里曾因长期水土流失而形成破碎的地貌,塬、梁、峁、沟纵横交错,暴雨时,泥沙裹挟礓石如洪流般倾泻,对沿岸3乡镇15个村庄的生存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992年启动综合治理后,通过“塬面-坡地-沟壑-沟底”立体治理模式,历经34年的精心治理,形成“塬面锁风沙、坡地固水土、沟底拦泥沙”的生态屏障,先后被国家水利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田家沟完成由水土流失重灾区向生态治理工程典范的成功蜕变。

创新立体治理模式

全面建立工程拦截系统,构建多处梯级拦蓄工程,包括33座淤地坝工程,形成“上截下拦”的泥沙拦截网,使年保土量达1.21万吨,蓄水能力提升至15.25万立方米。实施了一批植被恢复工程,采取“刺槐锁边、油松缠腰、果树坐殿”的造林策略,营兴修水平梯田1800公顷,营造水保防护林1550公顷,人工种草200公顷,发展果园经济林1200公顷,形成乔灌草复合植被结构,全流域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7.5平方千米,治理程度达到84.4%。搭建智慧监测平台‌,建立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站,运用地面径流观测系统,实现侵蚀模数、土壤墒情等指标的动态监测,为治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推进雨洪资源化利用,通过集雨窖、涝池等设施将降雨量转化为生态用水,支撑流域内苹果、核桃等经济林灌溉需求。

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泾川县田家沟正在兑现“绿色支票”:农业有了显著增效,水平梯田使粮食单产从200斤跃升至800斤,形成“梯田+矮化密植果园”模式,苹果亩均收入突破2万元。2002年邀请中建东南设计研究院常州景观分院进行规划设计,依托亿年地质构造层、千年土箭群等自然景观,经过两年时间的集中建设,打造田园山庄、亭台楼阁、古桥石廊等景观50多处,建成集水土流失监测、水保科技展示、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水利风景区,开发了垂钓划船、儿童游乐、住宿餐饮等旅游项目,形成了功能齐全、要素完备的景点体系。2004年4月开业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治理模式迭代与创新‌

面对新时期的生态挑战,田家沟持续创新治理范式。2025年投资200万元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将新增治理面积21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平方千米,新建护坡411米,封禁治理面积213公顷,标志碑1座。积极探索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与实践‌市场化机制,建立流域三维可视化模型,集成气象、水文、植被等实时数据,进一步实现水土流失风险智能预警和治理方案动态优化,同时探索林草碳汇、水土保持信用等市场化机制,为生态治理的持续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满目疮痍到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泾川县田家沟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对生态治理的生动诠释,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这一治理成果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小流域治理方案。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