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李商隐泾川诗作解读

2019年07月1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历代先贤诸子在泾川莫不是志得意满,兴致高昂。然而对于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李商隐来说,他在泾川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短短三年,但在泾川的经历却直接影响了他的命运,最终郁郁而终,酿成了诗坛悲剧。他27岁在泾州水泉寺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受王器重,娶其女为妻,也因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终其一生厄运缠身。李商隐在泾州的生活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他人生和创作的转折点。从此,他的生活变得屈辱而艰辛,他的思绪变得忧郁而迷惘,他的情感变是迷离而复杂,他的心灵却愈加真诚和纯洁。正是这一切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天才,使他成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本文就李商隐在泾川所作的《安定城楼》、《回中牧丹为雨所败》、《瑶池》三首诗作以解读,从中一窥他诗作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并体会他的人格魅力与心路历程。

泾川一中李商隐像

一、《安定城楼》——独上高楼抒悲愤,一身才华难施展。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二十六岁的李商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结果落了榜,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府中做幕僚时所作。他当时郁郁不得意,登楼赋诗、遣愁言志,反映了一个封建时代怀才不遇的知识份子的苦闷和愤懑之情。纵观全诗,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一)高楼之巍峨,视野之辽阔,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

泾川史料丢失、毁灭严重。明代一场泾河大水把明洪武至周的泾州城一次性淹掉,也泡烂腐朽了周至明代泾州的全部史志与所有文字记载。历史上只留下片言只语,才能让我们感悟古泾州的雄伟繁华。如《泾州志》上写道:泾州城“东西南北各长七华里,周长二十八华里,面积相当于今泾川县城的十倍,是西北少有的大城。”《平凉古代史考述》上云:“山川环带,水陆流通。连络中外,翼带东西,诚关中之襟要也。”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随着李商隐在晚唐就离开泾川而得以保存至今,其“迢递高城百尺楼”一句,就让后人读出了泾州城当年“箭楼巍峨,雉堞高耸”的气势和泾州城的规模,真是据山川形胜,扼交通要道。安定城楼,即泾州城楼。泾州,是唐朝泾原节度使府所在地,在今甘肃泾川县北。诗的第一句写出了当时古泾州城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的美景,更能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古往今来,登高临远的文人骚客总爱赋诗言志。不同遭际的诗人,把酒临风,登高望远,总是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相似的主题,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情感和人世感慨,登楼诗成为中国诗歌里颇有意味,颇有深度的一类作品,涌现出大量的千古名篇。当失意的李商隐站在安定城楼上举目远眺时,他的人生感喟更是十分深刻。“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意思是:高峻绵延的城墙上耸立着百尺高楼,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婆娑的杨柳之外,是无尽的水边平地。登高远眺,杨柳荫荫,河水清清,洲青沙白,天地是那么广阔,山河是那么壮美,而自己的处境却是这样的局促,满目春色顿时化为满眼的凄迷。一个“尽”字,意味无穷。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悲从中来,道出了自己压抑许久的悲伤与迷茫。广阔天地中,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失意至此,情何以堪。

(二)岁月匆匆,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忧思连连。

李商隐早年投靠令狐楚,令狐楚当时任天平军节度使,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李商隐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自己能力和机遇展开他的仕途。然而837年冬天,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失去幕职,只得另谋出路。于是李商隐又投靠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门下,并在泾州(今泾川)和王茂元的女儿喜结良缘.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李商隐深深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而这并不是他愿意的,于是只能以诗明志,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的意思是:想当年,贾谊少年才俊,却只能空自垂泪,枉有满怀抱负;王粲才高,亦无用武之地,只能春日远游,写写《登楼赋》,在纸墨之间寄托忧思。这是诗人借贾谊和王粲来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二十二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可谓是少年英才。他曾向汉文帝上《陈政事疏》,说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李商隐借“垂涕”来指代贾谊的忧国忧时之情。可惜贾谊的建议不仅没有被汉文帝采纳,而且还遭到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即抑郁而死,未得汉室重用,所以说是“虚垂涕”。

王粲,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十七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三国战乱,离开长安到荆州去依附刘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个春日,他登上城楼,写下传颂千古的《登楼赋》,抒发内心的抑郁苦闷。“春来更远游”一句是指王粲《登楼赋》中所言“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是登楼见到了荆州的土地,田野里万物生发,欣欣向荣,虽然确实很美,但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在这里久留呢?自己寄居异地,有志难申,不可稍留,应当远游。

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诗人有相似之处,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这时的李商隐一般年轻,以他们和自己相比,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李商隐因为陷身“牛李党争”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第,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获重用一样抑郁愁苦,自己和贾谊一样地忧国忧民,以致痛哭流涕,但是没人理会。同样,诗人远赴泾州入王茂元幕府,与王粲一样寄人篱下,流落幕府。王粲登楼的心境,正与李商隐寄居岳父之所、眼望泾州盛景、胸怀挫折之情相通。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才艺很高而无人赏识,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三)宁怀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李商隐当时去考试,目的并非是为了区区禄位,而是志存高远,但却受当时牛、李党争的牵连,遭到猜忌和排斥,致使考试失败。李商隐在气愤、沮丧之余,借此诗以排遣心中块垒,抒发了自己不愿与浊流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渴望用才济世之心。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意思是:常想白发年老时归隐江湖,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悠游于江湖之间,但需待自己扭转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业之后。

诗人虽然遭遇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并未减退。诗中应用的是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王之业后,辞去爵位,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成为千古美谈。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想学范蠡,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便引身而退。“欲回天地”说的是自己渴望有回天之力,以重振李唐王朝。“永忆江湖”强调自己并非贪慕功名利禄,而有功成身退之心。“永”字表达的是诗人毕生的理想,“欲”字可见诗人强烈的用世之心。这一联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对仗工整、气势雄浑,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有了前者,才能胸襟开阔,兼济天下;有了后者,就会区别于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纪晓岚曾经盛赞此联“千锤百炼,出以自然,杜亦不过如此”。

(四)满腹不平语,一句讽刺言,多少块垒,尽付诗中。

李商隐应试而落选,本来是派系斗争的结果,而李商隐的成绩全被抹杀,某中书大人只以“此人不堪”这一句贬低之词就决定了李商隐的政治前途。李商隐尾联所用典故,正是对这种猜忌与中伤的愤慨。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企图把持朝政、一力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的意思是:猫头鹰把死老鼠当成美味,却把秉性高洁的鹓雏猜疑个不休。“鹓雏”,凤凰一类的神鸟。这一联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惠施任梁国相,庄子准备去探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是想来谋夺你的相位,惠施于是百般防范。庄子听到这事后,就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神鸟,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歇,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有只猫头鹰刚获得一只死老鼠,看到鹓雏飞过,怀疑它要来抢食,就仰头向它发出“吓吓”的怒叫声。现在你也想用梁国这只死老鼠来“吓”我吗?

李商隐巧妙地借用庄子的典故,把本来很难用简短文字表达的意思说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作者的隐曲心事,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他却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无意于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巧妙地反击了对自己的恶意中伤。他在想:那些小人习惯于追求高官厚禄,他们以为我要去抢他们这些东西,就对我产生了无穷的猜忌。他将那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比作是吃腐鼠成癖的鸱鸟,把自己比作品格高尚、理想远大的鹓雏。说明那些小人以朋党的心理猜忌自己,何等的可笑!我国的诗人从屈原起,就有一个代代相袭的优良传统,那就是以身许国、积极用世,虽经重重磨难而初衷不改,愈是横遭打击而报国之心则愈加执着。而李商隐的诗中更是明显的表达了他的这一理想。

《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咏怀诗的代表作,气韵流动,俊逸高迈,历来受到推崇。全诗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虽是传统登临题材,却一反写景抒情的陈规,仅在首联以登楼远眺发端,以下通篇纯粹抒怀。其中情绪多端,有慷慨,有失意,有激愤,有惆怅,有迷惘,有孤苦。这种繁复的感情、凝炼的语言,使得这首咏怀诗意蕴深厚。

二、《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仕途坎坷心悲戚,魂消香断有谁怜?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两首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泾原,途中住在回中(今泾川县城,当时泾州治所在今泾川县水泉寺村),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慨叹身世。

前一首以奇特的联想写牡丹,由牡丹想到遥卧的美人,用惆怅的美人写败落的牡丹,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意象丰富,诗境优美,冷艳,表达精致婉曲。作者首先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以诗寄情。

第二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如今的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令人伤心。第三句写花含雨,第四句写雨打花,美好的希望成空,这是多么令人伤感!如今艳丽的牡丹被雨打得枝残花折,况且天空中阴云密布,寒气袭人,春天气息,半点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想到一旦雨过,牡丹落尽,就什么也没有了。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即使是花瓣零落,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会远甚于今日。

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全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无限的伤心、失意,不正是作者不断经受人生风雨打击之后的反映吗?“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不正是自己身世的写照吗?这首诗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其风格已大不似从前。而这样托物寄情的咏物诗却大量出现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每一首都那样哀伤、凄艳。可以说,这首诗对他以后的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是李商隐众多咏物诗中的优秀作品。这两首诗比《安定城楼》的格调更为凄凉、哀婉,与后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风格一致。可以说,这两首诗标志着李商隐独具个性的创作风格的真正形成。

在这首诗写作前后,李商隐曾在各个幕府中奔波,想从这个方面走向朝廷,走向政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愿搅进派系斗争的漩涡中去,可是当时的环境难以使他洁身自好,他还是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仕途,不被朝廷所赏识的怨恨和哀叹,但是在那样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他又能怎样呢?写完这首诗回到泾川后,他在诗作上开始向感伤、哀婉转变,心灵也开始迷茫,彷徨,人生走向了低谷。

三、《瑶池》——巧设诗境,借古讽今,寓意深长。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仕途的坎坷,打击、压抑,怀才不遇的郁闷,使李商隐感时伤怀,借古讽今,抒发情感,这反而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晚唐极点。他四处游历,广泛涉猎各地的历史文化,其中泾川“西王母文化”对他影响颇大。李商隐住泾川三年,对泾川情深意浓,他在汲取“西王母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不断丰富“西王母文化”内涵。《瑶池》就是诗人以周穆王拜会西王母的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出的绝妙篇章,在当时被人争相传抄模仿,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诗人所处的时代,有不少帝王都大信方士之术,妄想长生不死。唐宪宗、穆宗、敬宗、宣宗,都服用长生药,且都执迷不悟,最后反而丧了生命。武则天为求长生不老,大兴土木,在泾川修建大云寺、南石窟寺,如今,寺仍在而人已殁。针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于是作成此诗,借古讽今,委婉地予以讽刺。

李商隐的诗里,常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作为主要题材,借以表达其思想感情。这首诗和《嫦娥》等都是如此。“瑶池阿母”即西王母。《穆天子传》云:周穆王曾乘八匹骏马拉的车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对歌,相约三年后再来,但回去不久周穆王便死了。只剩西王母凭窗独望,痴痴等待。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意思是:约定的日期已到,可心上人就是没有露面,西王母不由得打开绮窗向山下眺望,山下却传来阵阵搅动大地的哀歌。细细一听,这哀歌却是那穆天子所作的《黄竹歌》。诗的开篇只写西王母的忧思重重,而不写“黄竹歌声动地哀”的原由,给读者留出思考想象的空间,尽得含蓄之妙。“动地哀”写出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哀叹。首先哀叹“遍地哀鸿”,多少封建帝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整天沉迷于妄求长生不老的幻想之中,为求长生药,劳民伤财,使老百姓饥寒交迫,度日如年,如此下去,多好的江山社稷也不会长久。其次是哀叹自我欺骗之“哀”,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可是帝王们为了永享人间尊荣,非要借助“灵丹妙药”来改变生命节律,肯定就是加速灭亡。“哀”字的运用,切中了被谴责者的要害,反映出诗人驾驭语言文字的非同凡响的技巧和能力。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意思是:尽管穆天子有日行三万里的八匹骏马和无比的富贵尊荣,可他再也无法赴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终结。骏马追不回,皇权换不回,西王母也等不回。纵观历史,同穆天子一样的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始终都想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是恨水东流,落得荒冢一堆。歌在人却亡,马骏人无奈。这主观多情与客观无情的强烈对比,表面上是在写周穆王的悲哀和贪婪,实则是对与诗人同代的唐朝帝王们不顾天下安危、不管百姓死活,一心只想长生不老求仙拜佛恶劣行径的揭露和讽刺。

第一联是“歌还在,人不归”的正面铺陈,引而不发;第二联则是“马神骏,人无奈”的反向设问,点而不破。始终不让穆天子登场的巧妙安排,正反相合、层层递进的手法,使得诗作在往复回环中产生出韵味悠长、含蓄深沉的感染力,拓展深化了诗作的思想内涵,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作者秉承诗“可以观、可以怨”的优秀诗教传统,关注天下兴亡、关心百姓疾苦,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借神话传说巧设妙问,寄兴衰之情、寓反讽之意,给后人留下了这首具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强大生命力的优秀诗篇。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是在羁旅异乡、身世漂泊、仕途失意、幕府奔波中度过的,在他的许多诗文中也有体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失意和悲伤中度过一生的诗人,人们总是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是李商隐,既没有“达”也没有“穷”,只是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其他的一些文人一样,终究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含恨而去。

古人云:“言为心声”。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回中牧丹为雨所败》、《瑶池》这三首诗道尽了作者的人生慨叹与满腹心酸。从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正直无私、不畏权贵、贫苦孤独而又不甘沉沦、奋力抗争的文弱书生在仰天长叹:伯乐何在?公道何在?希望何在?和平何在?他行走在为权势、名利而互相倾轧的荆棘丛里,致使自己一生都生活在苦闷无奈之中。李商隐何其不幸!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人生苦短,岁月无情,岁月的长河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冲淡了多少悲欢离合勾心斗角。如今,漫步泾河岸边,昔日的安定城楼杳无踪迹,就连当年的泾州府也无迹可寻。然而回中山依然巍然耸立,瑶池泉依然碧波涌溅,崭新的泾川城西,王母宫迎接着四海来宾,西王母端坐大殿之上向东眺望,似乎在等待着周穆王归来。就在王母宫脚下,汉白玉石柱上醒目地刻着李商隐的泾川诗作。其人其诗将永远被人们传颂,他在泾川的遭遇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泾川是幸运的,有幸让李商隐在此居住,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爱情诗作,开创了无题诗抒情达意的先河。泾川又是不幸的,作为当时的陇东重镇,成为朝廷派系斗争的政治中心,使李商隐一到此地便立即陷身其中难以自拔,从此,泾川遭际如梦魇一般缠了他的一生,直至最终寂寞地在郑州逝世,致死难有出头之日。的确是泾川毁了他的政治生涯与前途命运。然而,如果没有在泾川的这些坎坷岁月,也就不会出现他以后创作的许多首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晚唐诗坛也就不会出现一颗耀眼的明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