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城方言 >> 正文内容

有一种泾川人叫“磨镰水”?

2019年06月1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磨镰水,原意指磨镰刀的水。在甘肃平凉、庆阳、天水等地以及陕西关中方言俗语中,“磨镰水”被引申为女儿的儿子或女儿,即外孙、外孙女。为啥把外孙、外孙女比作“磨镰水”呢?说起原由,有个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

话说某朝某代某年某月,爷爷和外爷同时在地里收割麦子,外孙女提着一壶茶路过外爷的地头,外爷看到外孙女来送茶,喜出望外,起身迎接外孙女,乐呵呵地说“乖娃娃给外爷送茶来了!”。未料到外孙女却说,“这不是茶,是磨镰水。”然后径直走向了隔壁爷爷的麦田里。看到亲家喝着孙女送来的茶水,外爷站在烈日下长叹一声:“好一个磨镰水啊!”从此,人们便把外孙女称作“磨镰水”。

在平凉民间,还有另一个版本。相传,两亲家相距不远,两家的耕地也同在一片山坡上。夏收期间,刚懂事的小孙子每天都要给田间割麦的爷爷提送磨镰水。麦子割完后,两家亲家又各自在自家的地里种糜子,小孙子又提着罐子去给爷爷送饭。当他走到地边,不巧爷爷刚刚扶犁到地那头去了。迎面来的却是外爷(外公、姥爷,平凉方言称“魏爷”,实为“外爷”的转音)。外爷一见小外孙,就打趣问提的是啥,偏心的外孙怕外爷吃了爷爷的饭,就撒谎说:“我提的是磨镰水。”种地为啥还要用磨镰水,这句幼稚的谎话自然被外爷识破。当两亲家互相推让着吃饭的时候,外爷不禁望着天真的外孙笑了笑,问道:“磨镰水呢”?小外孙被羞红了脸。

此后,每当这个外孙来到外爷家,外爷一见到他,就想起那件有趣的事,叫他“磨镰水”以取笑。天长日久,众口相传,慢慢就都把外孙称为“磨镰水”了。

我们姑且不论这两个故事的真假,但平凉人所说的“磨镰水”,应该是“未连随”的谐音。所谓“未连随”,是指在情感、血缘上没有联系,“连”与“随”同义复说。

“磨镰水”之说,折射了乡村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观念。千百年来,受男尊女卑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嫁出去的女子就像泼出去的水,成了别人家的人,而女子婚后生养的孩子称外孙、外甥。外,即外人,不是自家人。无论外爷、外婆或舅舅对他多么疼爱,总会有一层隔阂,没有自家亲孙子那般“斩断骨头连着筋”。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一些语言也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例如“妇人之见”,指没见识的人的见解,“妇人之仁”,指不顾全大局的仁慈,含有轻视女性才智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传统伦理、法律、小农经济和土地所有制,这四个因素塑造了传统的父权制宗族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母亲在家族中基本上没有人权、财权、事权,更不用说女儿了。

前些年,我们经常在乡村看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标语,说明乡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顽固。女儿出世,父亲气得连饭都吃不下。即使是重男轻女思想不太严重的家庭,也常会认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嫁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于是不顾子女的能力和意愿,要女儿辍学工作赚钱供兄弟读书 ,即使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无心向学,这些父母也照样如此。平时也会对儿子和女儿有不同待遇,例如:有好吃好喝的、好玩的都优先考虑给儿子,却要女儿做较多的家务。极端的情况甚至是把儿子视为宝贝,在家里犹如“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女儿则被视为奴仆看待,也常被父母打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重男轻女思想正在逐渐退出主流,女孩受教育权、继承权等权利都得到了相应保障。相比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粗枝大叶或忤逆不孝,知冷知热、体贴入微的女儿,则成了父母心目中的“小棉袄”。

“磨镰水”,这个戏谑中略带贬义的称谓,已逐渐被新生代的年轻人所遗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