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红河二三事

2017年05月12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横河、洪河……这条河流淌了千百年也没有一个温顺的名字。

革命年代,洪河更名为红河,一字之差留下了红色的印记。泾川县红河乡,便因这条名不见经传贯穿全境的红河而得名。

在人进河退和河进人搬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里,红河山区曾经成为了泾川县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2015年1月,精准扶贫的缕缕春风吹进了红河川,随着精准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和一个个项目逐步推进,一座座冲不垮的石桥架在了河面上,“箍住了”制约耕作发展的河水;一条条冲不毁的水泥路搭在了山沟间,连起了乡村交流的致富路;一个个吹不倒的蔬菜大棚嵌在了川道里,鼓起了农民干瘪的腰包。

红河川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贫困群众致富的梦想从来没有这样触手可及……

一张照见证幸福

吴转能指着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向来人介绍着,“这是去年6月份娃他爸过60大寿时和娃娃们照的,这是儿子,这是女婿,这是……哎呀!这个是我!”话音未落,吴转能就边笑边羞得捂住了脸。

在杨吕村吴转能新家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中是三对穿着婚纱礼服的夫妻,吴转能和老伴站在中间,女儿、儿子两家人分列两旁,照片中的吴转能一袭白纱,和女儿、儿媳看起来如同三姐妹。

“照相花了7000多元啊,我嫌贵不让照。”吴转能笑眯眯地说,“娃说,你结婚的时候哪有这个啊,我想想也是,也是赶了一回时髦!现在挂在新房里,怎么看怎么顺眼!”

“我嫁给娃他爸那时候他们家还住在半山的窑洞里,日子苦哇,家里只有两间土坯房子,一下雨门前的路就成了‘烂泥地’,下个山都不方便,平时吃水也是全靠两个大缸储存,没想到跟娃他爸30多年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在前几年想都不敢想。”

吴转能新修的小康屋双层结构,宽敞明亮,还有一个小院子,吴转能对这个新家格外热爱,里里外外都收拾的整整齐齐。

说起当时修房,吴转能说:“我们家按照规定有5口人能修100平方米,每个人每平方米补贴1180元,剩下的乡上干部给我们联系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免息贷款,我回家把这个事情跟儿子女儿说了后,他们都很支持,本来我们打算外出再奋斗几年攒些钱,在城里给孙子买一套楼房,现在全拿出来修了小康屋了。”

“政府还帮着我们建起了牛棚,我打算今年养些肉牛,再种些苹果、核桃……”吴转能对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谋划。

一条路连通民心

姚哈村地处红河乡西面的半山上,和丰台镇通尔沟、红河乡东庄村上下相接,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内山高坡陡,几十年来,通往村外的土路又弯又窄、坑洼不平,很多司机一听去姚哈村掉头就走。

几年前的一个雪天晚上,村民王怀成药物中毒,情况危急。急救车下不来,村支书陈永红带着几个乡亲,一步三滑地把三轮车推到半山上,然而路滑车重,再难前行。为了救人,陈永红跑回家解下自家栓牛的铁缰绳缠在车轮上当做防滑链,大家拼着一口气才把三轮车推上了塬。

王怀成救下来了,但是这条路却成了陈永红和乡亲们心中的一道伤口。

直到2016年4月的一天——

“县上搞精准扶贫,要修通尔沟到东庄的水泥路了!”

修路的消息传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修通这条路,夹在两村中间的姚哈村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此后,“水泥路啥时候开工”成了村民询问陈永红最多的话题。

5月12日,在全村人的热切期盼中,作为当年全县第一批建制村通水泥路项目的“通尔沟-东庄村”水泥路终于开工建设。当天,村民自发到工地上放起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唤醒了姚哈村民的精气神。

去年秋天,村里产的苹果、柿子第一次卖上了和塬上一样的价钱。

“前几天有个崇信的老板到村上来考察了好几次,准备在村上建个林下养鸡场。外地的老板来我们村上搞投资,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陈永红高兴地说。

一园菜脱贫致富

在红河“两山夹一谷”的地形里,川地和滩涂称得上是“寸土寸金”。

冉小霞从1993年嫁进柳王村以来,就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刚开始,她和丈夫王军将家里13亩山地务作地妥妥当当,2003年,她和丈夫积极响应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号召,山地只留下了不到3亩。2009年,县乡在柳王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有了项目的支持,柳王村川地里建起水泥柱的小拱棚。第一年,冉小霞和丈夫承包了11个棚,种了3棚西瓜、2棚辣椒、4棚甜瓜,他两甩开膀子干,年底一算账,竟然收入2万多元。冉小霞笑着说:“种菜要比种粮强一些,以前,一亩山地打三四袋麦子,一年收入不过5000元。小拱棚虽然面积小,人要弯着腰在里面务作,看着辛苦些,但值了。”

2012年,“双联春风”又吹进了柳王村,在帮扶单位和县乡的协调支持下,柳王村开始建起日光温室和现代化大拱棚,这让冉小霞和许多的村民喜出望外,“好日子就要来临了。”这一年,冉小霞又争取到了“新棚”。

2015年以来,冉小霞和丈夫每天都精心打理着他们的菜园子,自家的菜园子不够他们种,还租来村民的3亩地种上露天瓜菜。

一业兴,百事旺。去年,冉小霞家依靠蔬菜产业积累的资金,在山脚下的原址上拆掉6口旧窑洞,亮亮堂堂修成了一院9间房的小康屋。看着路边整整齐齐修的小康屋和川里明灿灿的大棚,冉小霞乐开了花……

在红河这片土地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勤劳的冉小霞,他们将村里的番茄打造成品牌,挣下了农业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殊荣,填补了泾川县“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空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