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任德福:泾川95岁抗战老兵 重温抗战岁月

2015年09月03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老兵档案:任德福(又名任海荣),生于1920年12月,平凉市泾川县玉都镇尹家洼村玉皇殿组人。1937年入伍,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35军101师301团2营6连。任德福(任海荣)所在部队先后在山西、内蒙一带同日军作战。1949年9月在包头起义,加入解放军。1951年随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任炮兵连连长,1955年退伍回乡。

任德福获得的军功章。

老人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95岁的老人竹编手艺依然得心应手。

  “我打过日本鬼子,打过美国鬼子,今年95岁了!”初秋的晌午,天上没有一丝云彩,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在一家寂静的农家小院里。白发白须的任德福老人手扶拐杖坐在凉棚下,向记者重温7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泾川县玉都镇尹家洼村,很多人都知道“寿星”任德福年轻时当过兵,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参加过抗日战争,与日寇浴血奋战了八年。

  据老人讲,他生于1920年12月12日,今年95岁了。1937年8月被抓壮丁,在傅作义手下郭麻子(郭景云外号)的部队当兵,开赴内蒙、山西一带同日寇作战。1949年9月,随时任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的部队在包头起义。1951年9月,任解放军109师325团炮兵连连长,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复员回乡。老人当了18年兵,打了无数的仗,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在泾川北塬乡间安度晚年。

  17岁当兵去绥远打鬼子

  任德福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很穷,有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二。大哥给有钱人家拉长工期间被马车碾折了腿,落下残疾。任德福10岁起就给人放羊谋生,15岁经人介绍前往安口陶瓷厂做工,一年工钱15个大洋,养活一家人。

  说起当兵的经历,老人已经记不清楚具体是哪一年了。据他回忆,那时候人们都在议论西安事变。但记者认为,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按照当时的资讯传播速度,西安事变已经人人皆知应该是1937年。老人说,“我记得那时候玉米棒子能吃了,好像是农历七月”。依此线索记者推断,老人当兵时间应该是1937年8月。

  那一天,正在安口陶瓷厂做工的任海荣(任德福年轻时名字),听工友说河滩枪毙人,就跑去看热闹。刚走到河滩,几个当兵的上来问他:你多大了?他说:“17了”。问:“你叫啥名字?"他答:“任海荣”。当兵的二话没说,就把他捆了起来。当晚,任海荣和十几个年轻人被押解到平凉,住进了军营。

  第二天,有个长官给新兵训话,他才知道抓自己的是国民党35军傅作义部郭麻子的队伍,被抓壮丁要去绥远(内蒙古自治区)打鬼子。目不识丁的任海荣,就这样稀里糊涂当了兵,被编入101师301团2营6连二排二班,开赴抗日战场。

  经过长途跋涉,部队到达五原县,任海荣和新兵们每天在沙漠里摸爬滚打训练,滚烫的沙粒使他的肚皮起了一圈水泡。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训练,他和战友们迎来了当兵后对日本鬼子的第一战。

  坐在竹椅上的任德福老人接过儿媳递上的茶杯,抿了一口茶,举起拐杖在空中慢慢划了一个半圆,突然重重的落在地上。他说,“第一战是在临河一个叫凉城镇的地方,当时我们这些新兵作为预备队放在最后边,没有投入战斗。“

  老人说,当时他远远看见日本人坐着汽车在前面开道,后边跟着的全是伪军。当日军车队行进到一处低洼地段时,我军突然掘渠放水,不一会滚滚河水就淹没了道路,日军卡车顿时陷入泥泞中无法行进,折腾了半天,只好悻悻退兵。

  对日寇第一战,新兵任海荣没有放一枪。但在随后的七年抗战生涯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却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且从未受过伤。

  屯田好把式,打仗神枪手

  抗战期间,绥远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加上日军和汉奸、伪军的盘剥,汉蒙各族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时任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创建了军耕农场,安置随军烈士家属和伤残官兵,生产粮食供应部队。同时,傅还利用丈余公田,在临河、五原、晏江、狼山等县创办了五个军民合作农场,提出“民养军,军助民,军民合作发展粮食生产“的口号,开展屯田运动,对促进当地生产发展,支援抗战起了很大作用。

  据老人讲述,那时候,部队一边打仗一边种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任海荣由于从小就开始为别人家拉长工,庄稼活样样精通。他赶牛耕地轻松自如,撒种耙犁有板有眼,成为全连乃至全团赫赫有名的种地“好把式“。不光要种地,还要挖水渠,兴修水利。资料记载,抗战期间绥远省成立了水利指挥部,统一调配军工、民工。其中军工所修干渠达1700里,支渠超过1万里,水浇地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当然,屯田是个好把式,打仗更不能含糊。任海荣虽然不识字,但他做事踏实认真,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练习军事技术一丝不苟,很快就成了享誉全营的神枪手。记得在五原县半个城(音)战斗中,他所在连队和全团奉命坚守一处山头,阻击增援的日伪军。从早晨开始,大股伪军在小股日军的督促下,连续发动了四次冲锋,妄图拿下我军阵地。任海荣和战友们先是等敌人靠近了扔手榴弹,紧接着用步枪射击,他弹无虚发,一枪一撂倒一个,接连打死了几个伪军。最后,双方展开白刃战。由于日军单兵作战能力强,拼刺刀很有一套,他和战友们便事先做好了准备,每人在枪膛里压了5发子弹,等到鬼子冲到面前举枪要刺的一刹那扣动扳机,鬼子应声倒地。经过四个小时激战,以全团牺牲60多人的代价,终于打退了敌人。

  老人捋了一把胡须,若有所思地停顿了一会,又继续他的讲述。

  当时的绥远战场上,日本军队人数不是很多,大多数是伪军。伪蒙骑兵骑术好,他们骑在马上端着叉子枪,边跑边打,速度很快,呼啦一下就冲了过去,要想打准他们不是很容易。然而,每次与伪蒙骑兵作战,任海荣虽然做不到百发百中,却总能给敌人以最大的杀伤。由于枪法好,任海荣很快就成了连里的机枪手,扛着一挺762转盘机枪,参加了许多战斗,毙伤了不少日伪军。

  最好的朋友牺牲在战场

  1939年冬天发起的包头战役,是绥远抗战史上重要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任海荣所在的101师301团作为后卫部队,负责掩护师主力撤退。他们埋伏在乌拉山脚,利用大路两旁的丘陵、沙窝、红柳滩和芨芨草丛等有利地形,阻击追击的敌人。在这次战斗中,任海荣所在连队伤亡惨重,他最好的三个战友也不幸牺牲。

  当记者问起他几个战友的名字,老人低下头用拐杖在地上划拉着,沉默了一会。

  “龙兴华,天水人。张文新,凉州(武威)人。卢文华,张掖人。”他一字一句的念着几个战友的名字,神情显得有些哀伤。

  时隔70多年,任德福之所以还能清晰地记得三个战友的名字,是因为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战友关系,还是最要好的老乡和朋友。在那个随时面临生死的战场上,几个甘肃人作为一个排的战友,关系自然比较亲密,平时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战场上相互掩护。作战训练间隙,他们坐在一起说家乡,拉家常,思念亲人。龙兴华是个老兵,又有文化,他经常给几个小老乡代笔写家信,教他们认字写字,所以大家私下都叫他龙大哥。

  在这次阻击战中,连队奉命阻击追击的鬼子车队。战斗打响后,敌人在强大火力掩护下沿着公路向前推进,我军用手榴弹、机枪向敌人射击,龙兴华在投掷手榴弹时被敌人子弹射中,当场牺牲。任海荣和张文新、卢文华趴在公路边的沙窝里向敌人射击,日军的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他连人带机枪被炮弹爆炸掀起的冲击波冲出老远,重重地摔在地上,半天没有回过神来。等他爬起来时才发现,张文新被炮弹击中,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经过一场血战,敌人汽车队沿途挨打,损失很大,不敢继续深入,将伤兵及尸体装入汽车,向原路撤回。此时,我军主力已安全撤退到五原一带。301团完成阻击任务后,当即脱离战场沿山路回撤。待部队撤到指定集结点后,任海荣却找不到卢文华的身影,一问才知道,卢文华在撤退途中不幸牺牲了。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记忆力减退,加之抗战时隔久远,已经记不清楚有些细节了。在描述一些战斗地点和时间时,他要思索半天。在回忆一些人和事时,他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经记者一再追问核实,他才能把残存的记忆碎片逐渐拼凑完整。

  老人挠着头说:“年纪大了,记性差了,好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

  玉都塬上的巧手“老寿星”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耄耋老人名叫任德福。

  曾经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那个小伙子名叫任海荣。

  问起改名的缘由,老人淡淡一笑:“卸甲归田了,我就是个农民,就起了一个农民的名字。”在他那张饱经岁月沧桑的脸上,记者已读不出愤怒与激动,伤感与喜悦,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

  在玉都镇,任德福是一个出了名的巧手“老寿星”。他会编筛子、笼和筐子,会扎扫帚。在他家院子的凉棚下,还堆放着老人编织的一些筛子和扫帚。退伍回乡后,他就靠这门手艺养活一家人。如今,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编织手艺依然娴熟。采访期间,他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一下自己编筛子的“绝活”。

  任德福老人有6个子女,老伴何慕珍2003年去世,终年73岁。老人说,老伴是他1949年在内蒙古丰镇认识的,当时何慕珍只有19岁,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的妻子,她的丈夫在临解放前被国民党当局杀害,自己孤身一人带着一岁大的儿子艰难度日。当时已任连长的任海荣,经连指导员说媒,与何慕珍喜结连理。结婚后他才知道,何慕珍上过高中,父亲是山西大同一位中学老师。她不但人长得漂亮,知书达理,还写得一手好字。

  1951年9月,时任解放军109师325团炮兵连连长的任海荣,随志愿军入朝作战,因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他的左脚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至今骨头里还残留着一个弹头。1955年,当了18年兵的任海荣带着妻儿复员回乡,被组织安排到玉都镇任武装干事。“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污蔑为“反革命”,一气之下改了名字,回乡务农。

  任德福的小儿子任来成告诉记者,老人家这么些年来一直保持着军人的尊严,从来不向组织伸手,也不要子女们去麻烦组织。在老人看来,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福分。再说自己有手有脚,完全能自食其力。如今,任德福的子女、孙辈、重孙辈加起来30多口人,老人过寿或逢年过节,家里热闹得跟集市一样。

  采访期间,玉都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镇里对高龄老人进行摸底调查时,才得知任德福老人原名叫任海荣,是一位抗日英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