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印象城刘

2017年01月03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编者按:今年10月,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在《宣传工作简报》中,对泾川县党原镇城刘村按照“项目规范化、文化特色化、资源共享化、村风和谐化、产业多元化”思路,扎实开展“乡村舞台”建设,全力打造美丽社区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宣传推介。

公元525年4月北魏时期著名的“当阳之战”,1937年泾川县的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党张支部”均发生在今泾川县党原镇城刘村,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因两桩历史事件被载入史册。

今日城刘村,却以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2015年至今,短短两年时间,多年产业发展积蓄的“量变”,在“美丽乡村”和乡村舞台建设等外因促发下,该村正发生着巨大的“质变”。12月5日,在近似“一日游”的采访中,城刘村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洋楼,地暖房,功夫茶

小康羡煞城里人

冬日清晨,村南面一幢复式小洋楼里。

王秀霞往自动洗衣机放进一些衣物,启动按钮后就忙着拖地板打扫卫生了。6岁的小女儿许宁穿着薄薄的线衣坐在软软的皮沙发上,55英寸的大电视上正演着动画片。一楼靠门的卧室里,82岁的老母亲唐素梅临窗坐在床边晒太阳。

从窗棂照射进来的晨光,柔柔的,暖暖的。窗前绿萝、吊兰等一盆盆植物,泛着浓浓绿意。

地暖屋子温暖又温馨,屋子收拾得整洁干净。家里来了客人,王秀霞用客厅茶几上的功夫茶具烧水沏茶,还端上小蜜橘等新鲜水果。

240平方米的小独院,178平方米的复式楼。27万元修建的房子,装修买家具花了12万元。屋顶造型、水晶灯具新颖别致,门套窗套、落地窗帘美观大气,立式空调,实木家具,整体橱柜等,这些在城里富裕人家能见到的物件,在这里一应俱全。扶着仿古红木扶梯上楼,二楼同样陈设高档,装修精美,从客厅到卧室全是深红色的木地板。

 

像她家这样的二层复式小洋楼全村现有42户,一层独院小康住宅18户,已装修好的大都安上了地暖。200平方米以内面积的住宅,一年烧炭4吨左右,早上烧热后,封火,地暖成天热着。“地暖热量均匀,节能,省事,没有污染。”住进小康屋的村民都这么说。

2015年以来,村上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以工代赈、乡村舞台等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用于小康住宅及道路、公共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打造城刘新农村。如今,城刘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听说附近有一家人明天给儿子结婚,镇党委书记刘贵明便带记者前去串门。一进大门,香味扑鼻,只见临时搭建的凉篷下,一个带着围裙的大厨正在油锅里炸鱼,一群帮厨的女人忙着切菜煮肉,很是热闹。记者看到,一楼走廊角落,好多箱九醇滨河酒码放整齐,屋内的柜子上也整条整条地摆放着“黑兰州”香烟。待客人落座,主人唐向明立马呈上他的“功夫茶”。

一楼客厅电视背景墙“梅兰石竹”的彩绘,是在大学上美术专业刚毕业不久的女儿唐梅的杰作。餐厅像一个酒吧,酒柜里摆满各种形状的白酒和工艺品。二楼儿子婚房布置得很时尚,客厅里还铺着图案优美的欧式提花大地毯。“以前上学走6公里山路才能到学校,途中还要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一到阴雨天气,要么回不了家,要么上不成学。”现在在西安一家公司上班的唐梅,说起家庭变化感受很深。唐梅家先从对面的山上搬到塬上,再从塬上砖木结构的旧房子搬进现在这小洋楼里。“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感觉就像做梦一样。”这是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咱们上班族怕是也住不上这样的复式小洋楼了!”每去一户,同行的县、镇干部言语里满是羡慕。

办晚会,赛歌舞,环城赛

欢声笑语溢村外

午饭后,村中心文化广场热闹了起来。

健身器材这边,吴凤英、曹文珍老人在推揉器上熟练地转动着。都是70多岁的人了,她们的手臂依旧灵活自如。“做这个运动能治疗肩周炎呢。”吴凤英对着记者镜头打起招呼。

广场中心空地上停着一辆崭新的白色电动汽车,61岁的赵存社与72岁的袁长贵坐在一旁,投入地拉着秦腔唱段《血泪仇》。刚退休不久的赵存社是湾口村人,开“专车”把孙子送去幼儿园后,就来这里边拉板胡边等着孙子放学。袁长贵是丁寨村人,孙子早已从这个幼儿园毕业了,但他仍喜欢骑着自行车来和老朋友一起拉二胡。赵存社说,他们和附近一些老年人,经常应邀参加乡村舞台的乐器合奏和周边村庄的红白喜事,既发挥了余热,还赚得了掌声和“红包”。

设在城刘村的镇中心幼儿园,新盖了两幢教学楼。带记者参观的园长王小娟说,以前幼儿园在镇上,规模很小,只有砖木结构的3个教室,入园道路全是土路,园内设施也不齐全。自打2014年搬到村上后,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2015年城刘村“美丽乡村”建成,附近6个村的娃娃都挤着来这儿报名,入园儿童由1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280多。“园里新建了两栋教学楼,目前还有一幢楼没有使用呢。”今非昔比,王小娟显得很自豪。

说起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王小娟打开了话匣子:园里教师经常参与村上各类文化活动,还专门创新编排了舞蹈、合唱、童话剧等节目。家长对园里工作很配合,尤其是娃娃参加公开演出,家长们早早就给娃娃置办服装道具,化妆打扮、后勤服务比老师还积极。针对娃娃都喜欢在广场上滑旱冰,幼儿园在校本课程中还开设了轮滑课,组建了轮滑队。

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海生告诉记者,城刘村文化活动场地宽敞,设施齐备,活动丰富,借助这些优势,镇上在此建成了集乡村舞台、文化活动室、陈列室、图书阅览室、广电室、多媒体室等为一体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平日里,小规模的、自发组织的自乐班、广场舞、轮滑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几乎每天都有。为了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热潮,村上还依托乡村舞台举办了几次大型文化活动。

去年3月,村上举办的“环城赛”,2000多人报名参加。丁寨村一位82岁的老汉12公里全程跑了下来,还得了一个“道德风尚奖”。今年正月十三晚上,村里举办的焰火晚会盛况空前,烟花燃放了46分钟,村内外的8家社火队前来助兴演出,连县城的人、周边庆阳市镇原县的人都赶来观看。今年5月18日,村上又举办了一次篝火晚会暨千人交谊舞大赛,全镇23个村的部分村民及外乡外县近3万群众参加活动,由于人数过多,县上不得不出动两辆消防车、两辆“120”急救车保障安全,还从县上抽调警力协助维持会场秩序。

建果园,兴养殖,搞商贸

兜里有钱人自信

果品和畜牧是城刘村的两大传统产业。

说起村上的产业发展,村支书许志华心里有一本账。他说,泾川是平凉市的果业大县,城刘村发展果品产业起步较早,规模也比较大,村上的目标是人均1亩园,现在全村已建成果园1600亩,户均2.26亩。去年以来,村上对所有果园都落实了刨苗定干、苹果套袋、覆膜保墒、喷药施肥、间作套种等标准化管理措施,果品产业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全市最大的生猪饲养基地也在党原乡。生猪饲养专业村丁寨村与城刘村距离很近。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城刘村积极借鉴丁寨经验,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与养殖产业发展上做到了人畜分离,启用了闲置圈舍165座,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全村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800头、1.2万口、1.8万只。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250元。

城刘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具有人流物流相对集中的优势。与传统产业相比,商贸服务业的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村里在镇上搞商贸服务业的占全村总户数的25%。

搬进复式小洋楼的唐向明,也是村里很有生意头脑的人之一。他在镇上开了两个店。一家是以经营化肥、农药、种子为主的农资经销店,交给妻子打理;另一个店是饲料经销店,儿子既是老板,又是西安一家饲料公司的代理商,仅西安公司发的月薪就好几千元。唐向明常年开着自己的大货车给建筑工地送料,收入也很稳定。

今年42岁的村支书许志华,兼做建筑生意,价值四五十万元的装载机和挖掘机在工地上“忙前忙后”,仅此一项收入就是一年工资的10多倍。

城刘不再是穷山村了,这里的地皮越来越值钱,发展前景更是越来越好。王海生告诉记者,村里一个搞建筑的大老板张勇军,在村文化广场附近置了一块地皮,投资320万元修了一处2400多平米的商业房,村上今年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期间,展馆租金10天时间就挣了5万元。

如今,农村人有了钱就投到城里购置房产,头脑精明的张勇军偏偏看好城刘村这块“风水宝地”。依托红色旅游、“当阳古城”等景点,他还投资建成了一个“影视摄影基地”,由妻子经营管理,并投资3万元购置了民国服装、古代服装及刀枪弓箭等舞台道具,供游人摄影拍照租用。基地自今年7月份营业以来,收益挺不错。

乡村游,农家乐,观光车

村里奏响旅游歌

村口,青砖修砌的墙垛上,一溜石磨盘上“党张红色地下党支部”隶书红字格外醒目。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31军驻扎镇原县平泉镇,共产党员冯仓海奉命前来隶属镇原县的党张村(今城刘村),以打短工为掩护组建党组织,发展党员13名,于同年7月26日成立了泾川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村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还原了当年革命活动场景,修复了陇东民俗地坑庄基窑洞,建成了儿童放哨、扬场童趣、针线活等9处景观雕塑。

城刘村也是公元525年北魏时期著名的“当阳之战”发生地。围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历史古城遗址,村上在文化广场正南面,修建了古城门、古城墙和古城楼等景观。在蓝天白云的陪衬下,“当阳古城”旌旗猎猎,古韵十足。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城刘村平添了神秘之感。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元素有机结合,也让“乡村游”平添文化内涵。

古城东面,有一处休闲活动场地。在这里,一家4口荡秋千的欢乐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刚从福建打工回来的李海刚、张娜小两口,开着私家车拉着两岁半的女儿和50多岁的母亲,从30里外的玉都镇端贤村来这里。李海刚说:“听老人说城刘村好玩。这不天气也好,交通也方便,我们全家人就过来了。感觉这里像公园一样。”

在攀爬网上玩耍的徐忠良和另外两个小伙子,是骑着电动摩托从20里外的合道村来的。“我们经常来这里玩,其实夏天这里才叫热闹呢。”徐忠良边用手机拍照,边和记者聊天。

家门口也能做生意。住进小洋楼的王秀霞,看见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就花了7000多元购买了四辆观光自行车给游客出租,同时兼营儿童游乐设施、冷饮零食等,三四个月时间就挣了1万多元。

采访中,记者恰巧碰到返乡创业青年唐鹏辉。

今年38岁的唐鹏辉10多岁就外出打工,如今在银川开酒吧、搞餐饮、包工程,做着大生意。当他看到新村建成后旅游方面蕴藏着巨大商机后,决定返乡大干一场。

去年,他流转了村民的70亩土地,从今年3月开始建办一处以蒙古包、茅草房为主的农家乐,目前正在筹划建设特色采摘观光园和休闲度假山庄。他还谋划修建“党原人民公社大食堂”、“红色文化大院”、儿童游乐场所、洗浴中心等。“来城刘村游玩的人多了,没有吃的住的地方,留不住人。”唐鹏辉说,西安设计院的规划已做出来了,要建就一定要建出特色和品牌。他还透露,石油勘探队在村上没有钻出石油,却钻出了储量丰富的地下温水,60多度,适合搞温泉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最近也正在进行对接洽谈。

踌躇满志的远景规划,脚踏实地的实干创业,从唐鹏辉等人的身上,记者仿佛看到了城刘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