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南石窟寺 >> 正文内容

让人瞠目结舌的南石窟寺

2015年05月11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各位嘉宾,现在我们地处于泾川县城东7公里处,泾河北岸温泉开发区下蒋家村境内的南石窟寺门前。我身后的这座石窟在1988年的时候,被国务院公布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北魏《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同期呢,奚康生还主持开凿了北石窟寺,北石窟寺坐落于甘肃省的庆阳市,两座石窟寺南北呼应,并称为:“陇上石窟双明珠”。

南石窟寺是开凿在侏罗纪沉积的红沙岩上。现存5个方形窟,保存有造像的两窟,分别是l号东大窟和4号西小窟。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石崖,是中生代的侏罗纪红砂岩岩石,这些石头,年龄都在1亿9千5百万年至1亿3千7百万年之间。而这些不规则的原始石质台阶,有1500年的历史了,在它的上面,从北魏以来的历代帝王将相,黎民百姓都曾从此台阶踏过。据了解,古人在礼拜南石窟寺前,首先要用泾河边的泾水沐浴全身,赤足踩着1亿多年前的石阶走上去。要走完这些石阶,需要20多步,以时间概念而言,每一步跨越大约700万年的时间。这里的石崖可以用手摸,大家到这里,是踩到了1亿6千万年前的古岩石,摸到了1500年前的文明历史,这种经历将会是您终生难忘。

  现在我们来到了南石窟寺一号东大窟的门前,大家看,在窟门两侧都分别开有两个长方形佛龛于岩壁上。龛内雕有天王雕像。1925年,美国敦煌学家兰登·华尔纳等一行在北大陈万里先生的陪同下考察南石窟寺,陈万里在他后来出版的《西行日记》记载到此见到这些造像时的心情,“石窟寺外之大力士,赫然在望,狂奔就之,果极精美。窟内三面均有巨石立像,余见之,惟有瞠目结舌而已”。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跨进南石窟寺一号窟的门槛,这一步带您穿越1500年迈进南北朝的佛教艺术殿堂,这是一次返回北魏王朝的时空之旅。1号窟窟内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窟顶为覆斗形,在东、北、西三面沿窟高90公分的石阶上,雕有身高7米的7尊佛像。

  大多数佛殿正堂都供着三佛,这里为什么是7佛呢?其实吧,这是为弘扬佛的历史悠久而创造出来的。佛祖本是释迦牟尼,但佛教却认为在释迦牟尼前已有6人成佛,与释迦牟尼形成过去婆娑世界的7佛,他们分别是拘那舍佛、毗舍浮佛、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尸弃佛、拘留逊佛、迦叶佛。每身佛像两旁是约有2米高的肋侍菩萨。

按照佛教的说法,7佛圆寂之后,继而成佛主世的是弥勒菩萨,所以在7佛窟门内两侧还雕有两尊与7佛同等大小的弥勒菩萨,又称交脚菩萨,或交脚弥勒。这和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13窟雕塑有相似之处。不过云岗石窟交脚菩萨是主像,坐在正中,也有13米高。在南石窟寺和距离我们不远的庆阳北石窟寺,都有这种从7佛2菩萨布局的佛窟造像,这种布局的佛窟在国内是很少见到的。

  大家看,7佛都是右手平上举,左手指下垂,造型基本一致。大家可以仔细去看:7佛都是简化螺髻,高鼻垂耳,面部丰满,表情慈祥善良,在严峻豪迈中微露笑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又和蔼可亲的感觉。在衣着上,身披通肩大衣,垂及膝下,两袖宽大,褶叠反卷,颈项袒露,胸前有缨络丁字结,腰系带作结状,带条下垂及地。赤脚,脚很宽大。衣纹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流畅平直,有当风即动之感。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淳朴,厚实。

  再请大家仔细看看7尊佛旁边的14尊胁侍菩萨。他们头戴宝冠,身着通肩大衣,袒胸披巾,裙垂脚面。有合手作揖的,有一手下垂一手横放贴身的,有系胸前缨络作结的,有挽飘带的。东北角的一尊菩萨提的手袋,和现代女性提的手袋没有两样。他们的衣着都紧凑舒畅,有贴身裹体之感。其面容以女性为模特,比例恰当,体型修长,曲线优美,细眉秀目,婀娜多姿,俊美异常。与佛的庄重威严,形成显明的对照。

  现在请大家抬头看窟顶的浮雕壁画。这些残存的浮雕,有树木、山陵、飞鸟、屋舍,特别是宝塔,当你见到了这座宝塔,就可以知道北魏的佛塔是什么模样。还有飞天等佛教艺术形象。这些浮雕,组成了系统的佛教故事,分别是《树下诞生》、《夜半逾城》、《宫中游戏》、《舍身饲虎》等。画面中飞天赤身,披巾舞风,笑容可掬。意在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业绩。整副雕刻,刀法纯熟精致,线条流畅,使整个画面妙趣横生。这些遗存是北魏石刻艺术的精品,它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艺术才能和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整个窟顶,本来全部是北魏的浮雕和彩绘,可惜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风雨,大面积的浮雕都脱落了。既使如此,今天还是能看到窟顶有一棵菩提树。公元前536年,29岁的迦毗罗王国太子悉达多逾城出走,6年后,在伽耶山的菩提树下,经过长达7昼夜的思考并终于在树下完成了顿悟,佛教在树下诞生了。因而,菩提也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凡断绝了世间的一切烦恼而通向佛教涅槃所具有的智慧,通称为菩提。在菩提树的树梢,有一只可爱的鸟,它名叫金翅鸟,相传该鸟两翅张开有360里,栖息于泾水岸边,是泾州的保护神,它威震群龙,消除水患,因为古时泾水水量最大时接近今日的黄河。它还能祈愿丰收,祈求国家富裕,百姓平安。

  大家看,在距石窟地面高8米处有个天窗,天窗高1.5米左右,宽2米左右,门高3.5米,宽4米,除天窗和门以外,窟的外墙实际是与山体连成一块的石墙,窟墙也是山体原石。开窟时,是先从最高处的天窗凿进一米左右高,宽18米,深13米的石缝,人蹲或躺在内,一次性雕成窟顶上的全部浮雕,着色,再一点一点向下取石从天窗运出。再向下凿出1米许,以面壁而跪的姿势,运用高超的雕像技艺、艺术构思和对佛的敬仰,一次性精雕细刻成佛的螺髻、面容,包括佛首背部的部分背光、浮雕着色。再依次向下取1米许石头,以同样的姿势和方法,雕成佛的胸、肩、手,着色。又依次向下。直到7佛2菩萨和全部浮雕创作完成。我们看到,7米高的7尊佛像如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比例谐调,工匠的雕功可谓巧夺天工,南石窟因此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石窟雕像的峰巅代表作之一。

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西小窟。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西小窟,西小窟是唐代开凿的一个丈余见方的方形洞窟。正中供着坐骑青毛狮的文殊菩萨、坐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和坐骑金毛吼的观音菩萨三大师,东西两侧壁上各分3层塑有18罗汉及8大菩萨、6力士像。此窟虽小,但呈现给人们的历史考古价值很高。从窟顶覆斗式的建筑风格,可以分辨的出是属于唐代开凿的石窟,从三大师的坐姿可以看出明显的带有西域色彩,是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作品,从18罗汉的出现说明该雕像是宋代作品,因为在唐代以前,一直是16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后来在16罗汉的基础上,发展成18罗汉。

  在南石窟寺的西小窟,还留下了一段让人难以忘记的盗宝和护宝故事。1925年(民国14年),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组织的所谓“考察队”来到中国,打算赴敦煌去考察。在西安古玩市场上,意外的看到泾川《南石窟寺之碑》的拓片,赞叹碑文书法的严谨,并打听到碑石所在地泾川就在西兰公路沿途。他们到达泾川后,并顺利的找到了南石窟寺,被这里雕造精美的佛像所震撼,于是他们动了歪念,谋划了一场盗宝活动,他们进入东大窟、西小窟,详细地作了摄影、绘画、测量和文字记录。在西小窟看到佛像彩塑,于是就尽力设法剥离泥塑表层,使佛像显露出本来面目,以判断其造像年代。他们持大斧将西小窟的造像泥表全部剥掉,仅留下石胎,又将大部分罗汉头也砍了下来。大斧砍击的哐哐声被在南石窟附近的放羊娃听到,赶到窟内,见一伙洋人破坏佛像,就赶紧敲响东大窟内的铁钟报警。正在地里劳动的村民们扛着铁锨攫把相继赶来,将他们围了起来,最后洋人妥协,赔付了60多大洋用来重新修复佛像,村民才放他们狼狈逃离。

  今天,大家看到的是浓缩了至少1亿6千万年的岁月时光和1500年的人类智慧。这是时间巨人的巨手作用于自然而形成的充满诗意、充满音乐感、饱含亿万年风雨又坦然亮相于当代的石头纹理凝结成的生命之河,智慧之河,灵性之河。它既具有十分重要的佛教文物艺术考古价值,又具有地质学意义上的标本价值。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张怀群、赵晓春、魏海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2.魏海峰《古泾州舍利文化传承》(《平凉日报》2013年)

  3.《泾川旅游导游词选集》王安平、王贤、杜宗元、松万春、薛宝春著(2013年)

  

  作者简介:郭珍,女,生于1989年12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任泾川县博物馆讲解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