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千鸟送佛——北宋龙兴寺传奇

2015年05月09日 来源:泾川县博物馆 点击数: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泾州知州吴义新已年近花甲,他在此地任知州已有二十年,兢兢业业,勤于政治,在他的治理之下这泾州城百姓生活安康,交通经济畅通繁荣,泾州也成了大宋和西夏两国来往客商的必经之地,东西商贸、南北物流,在这小小的泾州城里日益兴盛。

  这一日他站在这泾州名山--兼山--之上居高临下,吴义新看到这山下城中人头攒动,不禁一阵感慨:这泾州本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本朝,北接西夏,东望长安,乃是交通要道,本乃历朝驻兵存粮之地。但在他吴义新的治理之下,此地已成西北最重要的商贸来往的中心,西夏的马匹,江浙的绸缎、瓷器,甚至大理国的云龙绿茶都在这里可以见到。南南北北,无论是吐蕃的僧人还是江南的才子,在这泾州城里都有留下过足迹。

  吴义新一想到这里,不禁洋洋自得起来,这可全是他吴义新的作为。吴义新早年也是满腔热血的读书之人,他苦读三十年,终于考中进士,满腹的经纶有了用武之地。"人之为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本来是讲学习的道理,可是在吴义新看来,这句话讲的是做官的道理:有大德,爱民,尽善尽美。吴义新自认为官以来,清正廉洁,而且爱民如子,无论是外邦蛮夷还是泾州本地人,只要在这泾州府境内安分守己,都会一视同仁,相反,无论是何人只要敢违法乱纪,吴义新绝不轻饶,这就是他吴义新的为官之道。

  如今吴义新年事已高,面对繁琐的政务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而年前他已上表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在老家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教书先生。太宗深知吴义新在泾州政绩,也知他所表非虚,故而提笔一挥,准了吴义新的奏折,而且赏了吴义新四个字:"善政为民"。吴义新只等新任知府到来,交接完毕后回乡。想到自己在这片泾芮交接的灵地生活二十年有余,吴义新心中也升起一阵感慨,于是作诗一首,作为自己对这泾州城离别的赠礼:

  此去还乡又别乡

  泾水荡荡诉离殇

  不带回山一杯土

  只带杨柳一缕香

  话说这吴义新在离任的最后几月,倒是放下了担子,一身素衣在这泾州大地游玩了一番。

  往日他为父母官时,也偶尔会视察民情,体民所需,不过如今他就要离任,这心情自然是不一样了,而泾州子民知道这位好官就要离开自然也有不舍,官民之间的关系也跟近了一步。泾州城中,有一家小有名气的茶馆,名为"三舍楼",这茶楼已是百年老店,泾州城内名流子弟,每天都会在这里喝茶谈天。吴义新以前并未来过这茶馆,毕竟他是一方父母官这点架子还是要有的。不过现如今这吴义新倒是放下了架子,来到了这"三舍楼"。

  一进三舍楼,迎面便跑来一个小二。

  这小二冒冒失失的跑了过来,边跑嘴里边喊着号子:"这位客观里边请……"谁知他话未说完,就顿了下来,然后又提高了一个声调喊道:"知府吴大人到……"

  这一喊不要紧,本来吵吵闹闹的茶馆顿时安静了下来。

  这时一位中年男子站起身来,拱手行李:"吴大人竟然屈尊来此,可否赏光过来一坐。"此人正是泾州城四大家族王家的老爷王灵甫,这王家是泾州城的望族,据说是五代时前蜀国王氏一族的后人,前蜀灭亡后流落至此,成为了当地的大族。

  吴义新大步走去,道:"王老爷客气了,老朽早已上书朝廷告老还乡,只是临别之际舍不得这方土地,故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想了老朽再也没机会重返故地了。"

  说罢众人一阵唏嘘,这吴义新为官二十年,在这方圆百里的泾州城口碑极好,是难得的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于是茶馆众人纷纷和这位老爷交谈起来,而话题大多离不开吴义新在泾州城的功绩,这吴义新心中也暗暗自得起来。

  这时,吴义新听得身后传来一身长叹,不由得转过头去。

  在他后边的是一位老者,这位老者穿着一身素衣,看起来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众人刚想说这老者大煞风景,吴义新举手示意,然后问道:"不知老哥为何叹气?"老人看了吴义新一眼,方才说道:"吴大人不要误会,我叹气并非因为吴大人,我只是想起了我那不肖的儿子。"

  吴义新又问道:"不知老哥的儿子如何不肖?我吴义新上任以来,对那些不孝顺父母的子女也惩处过很多,自问泾州民风淳朴,很少出现这等伤风败俗的事情。老哥你尽管说出来,如果你那儿子真的不孝顺,我吴义新虽要马上离任,但是必当惩处他!"

  说罢众人都纷纷点头,这吴义新除了繁荣经济,做的最多的就是教化民风,早已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这泾州城的民风一直是周围州郡的榜样。那老人摇了摇头道:"大人误会了,我那儿子并非大人想的那样不肖,他每月给老头子我的钱根本花不完。"

  众人好奇道:"那为何你称他为不肖子呢?"

  老头继续说道:"我那儿子是跟西夏做马匹生意的,多亏了吴大人,西夏的马匹贩往中原我们泾州是必经之地,所以我那儿子也找了这么一个营生。不过他一天只顾赚钱,却把我跟我老伴放在家里,都快三十了还不结婚,我们两口子已经年过六十,却连个孙子都没有。大人,你说这不是不肖子是什么?"

  吴义新顿时哑口无言,这老头说的句句在理,可是要说这老头的儿子也没犯什么大错,而且做马匹生意也是他吴义新最早提倡的。

  老头说完,茶馆里的众人也都各抒己见,议论开来。吴义新这才知道,这种情况并不是这老头一家才有。如今这泾州城经济繁荣,大多的年轻人早已不种地,而是转行做了生意。这样一来,泾州城大部分的年轻人一年都在外地到处奔波,自然在家中留下了父母。虽说这些人都会把大部分钱给他们的爹娘,但是自己却一年回不了家几趟。

  这时又一个老头说道:"我那个儿子还不是一样?不过还好他给我留了个孙子,不过我那孙子跟不是东西,仗着自己老子有钱,跟着街道上的几个混小子摇宝,昨天一天就输了一百两!哎,现在这帮小子,跟我们几十年前根本不一样了!"

  吴义新没想到这看起来繁荣昌盛的泾州城竟然有这么多问题,而他听了听也总结了出来:自从泾州城成了西北的商贸重镇,百姓的生活绝对是过的好了,不过这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今这泾州城内,家家都有几个闲钱,赌博,逛青楼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这些事也不算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而且这在泾州城也成了一股风气,除了一些老人,大多数人都过这这样的日子,这和吴义新当年出来泾州时那种勤俭朴素的民风截然相反。

  而且这泾州城里商人越来越多,人们也自然而然的变得斤斤计较起来,投机钻营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想到这里,吴义新本来很好的心情顿时黯淡了下来,这些不正之风他以往并非不知道,但是却没有深想,毕竟再淳朴的民风,也会出现几个败家子,不过他想不到这种风气在泾州城这么盛行,而且很多人对此并不在意,贪图享受、穷奢极侈。

  "哎……为官不易啊!"吴义新心中想到,这让他在离任前的一段日子里久久不能释怀。

  凡事盛极必衰,吴义新从泾州城繁荣的背后却早早的看到了衰落的影子,不过他早已有心无力,不知道怎么纠正这种风气了。

  离吴义新离任的日子也不远了,那新任知府也已经派下,正在赶来的路上。吴义新这几日一直未出官府一步,他一直苦苦思索着他给泾州城带来的到底是好是坏。这时,一位家丁跑进来道:"大人,门外有一僧人求见。"

  吴义新心中疑惑:我素来不信佛教,怎么会有僧人求见?不过吴义新并非蛮横之人,还是请了僧人进来。那僧人大约四十岁模样,脸阔目圆,看起来很少端庄稳重。僧人径直走了进来,朝着吴义新做了一个揖,吴义新连忙让其坐下,然后问明来意。这和尚是山西人士,法号智明,自幼出家游历四方,此次路过泾州城,是想做一件公德--修缮泾州城的古寺唐大云寺。

  原来这和尚少年时来过泾州,彼时泾州并未像如今这样繁华,但是佛法昌盛,当时大云寺的主持曾对智明有过一饭之恩。如今智明又经此地,看到昔日香火旺盛的大云寺如今门前萧瑟,不禁想在此化资,重新修建唐代古寺大云寺。

  吴义新听后皱起了眉头,这吴义新并不信奉佛法,他上任之后也未曾去过这座古寺,想来如今泾州城里来来往往客商居多,信徒自然也就慢慢减少了,这不禁又让他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对于智明的想法,吴义新很是支持,这佛教本身就有教化民心,劝人向善的作用,如果重修大云寺能让这泾州城的一些风气好转,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吴义新当即觉得在他离任之前全力帮助智明完成此事,当即就招来泾州城的富豪乡绅商议此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