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论坛娱乐休闲灌水专区 → 冬阳里废弃的校园


  共有425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冬阳里废弃的校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fsafa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22 积分:29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4/12/10 16:24:55
冬阳里废弃的校园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13 10:47:51 [显示全部帖子]

  小学同学邀我陪他去看小学母校旧址,我欣然同意了。

  午后,沐浴着残冬的暖阳,我们乘车从小城出发,十几分钟就到达了熟习而又陌生的废弃校园——我们曾经就读了五年半之久的小学。校园座落于一个梯形山坡上,依然有着昔日的模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寸土地我们都无比的熟习,浸润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沉积了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学读书时光。静静的校园旧址被围墙围着,氤氲着一片冷落、荒凉的气息。走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操场,高出操场的另一个梯级平面上静卧着一排低矮的教室。我们久久地注视着那排沧桑的教室,心中涌起一份亲切而莫明的酸楚。那排教室也看到了我们,仿佛在说你们回来了,语气中带着欢迎游子回归的亲切。教室为砖木结构,明显的在原址上改建过,比我们读书时高大好看些,但同现在气派的教学楼相比,已是落伍了。

  整个校园蒙上了岁月的风尘,但这不妨碍我们掀开记忆的帷帘,穿过时间的隧道,追忆那些快乐而酸楚的读书时光。

  我是于1969年春开始读书的,报名时刚七岁,小学五年半时间都是在这校园渡过的。记得第一次报名时,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放牛娃,走进校园有种怯生生的感觉,挨近报名的办公桌,心中像揣了只兔子,跳得很快,很是紧张。给我们报名的是一位姓张的女老师,看样了有四十出头了,身材修长,脸面白静,头上有了少许的白头发,但人很精神。她面像慈祥,给学生报名时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微笑,对学生很和蔼,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老师的和蔼可亲极大地温暖了我的心,原有的胆怯顿时消失了,对张老师的良好印象从那一刻就开始了。报名的第二天,张老师叫我们班上30多位同学男女相间手拉着手,绕着校园熟习环境。她走在同学们中间,给我们一路介绍各年级教室的位置,老师办公室的位置,厕所在什么地方,还把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也介绍了。在经过校园旁学校管理的一片桃园时,张老师特别交待我们要爱护桃树,课间休息时不要到桃园攀树折枝。

www.qianguiylc2k2.com

  张老师教我们语文,任班主任。她上课极为认真,对学生很有耐心,对接受能力差的,她能不厌其烦地讲解多遍,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我们读书时正值“文革”期间,教学很不正常,刚上学半年时间还正常上了些课,但后来老师上课就越来越少了,尔后就见不到了老师的影子,包括张老师,学校进入了无老师上课和管理的无秩序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四五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给我们上课并维持秩序,其结果是学校变得很混乱。高年级的学生也教不了书,我们压根儿也不听教,各玩各的,玩得出格的便把教室的隔墙给破坏了。

  学校的教室原来不完全是青砖砌成的,前墙青砖到顶,后墙青砖砌到一米多高后,上面是用泥巴糊在竹篾编的折子上,然后刮上石灰成的墙,教室与教室的隔墙则完全是由篾片上糊上泥巴再刮上石灰成的墙,很不牢固。没有了老师的管理,调皮的学生将石灰和泥巴一块块的剥落,然后把篾片一根根的抽去,教室与教室之间就洞开了,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集在一起玩耍,很是热闹,完全没有把教室当成学习的地方,临近放学了,各自背着书包回家。每天都是如此,迟到早归,学校成了学生玩乐的场所。一天下午,我们几个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队戴高帽子的人在街上行走,旁边还有人高声地喊着不知什么内容的口号。在那群戴高帽子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了张老师,她衣衫不整,头发蓬乱,面容憔悴,神情忧郁,低着头沮丧地走在游行队伍的中间。

  顿时,我们感到很惊讶,不知道大人是在玩什么游戏,也不知道张老师一行人为什么这样落魄,不给我们上课,而到街上来游走。大了几岁后,才知道张老师一行是有“问题”的一类人,他们是在接受批斗,游行示众。没有老师上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三年级。有“间题”的老师得到澄清后,陆续回到了教育岗位,学校的教学秩序慢慢开始恢复。张老师回来后还是教我们语文,任班主任。她重新走进教室的那天,我们格外高兴,就像看到了久违的母亲走进了家门,心中升起了一片希望和温暖。那天,张老师走进教室的瞬间,全班有一阵短暂的沉寂,同学们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高兴的心情,还是张老师用她发自肺腑的语言先开了口。她首先对自己的“久违”向同学们表示了歉意,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的宝贵学习时间已经耽搁了不少,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把耽搁的时间补回来。

  重新走上讲台后,张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是《悯农》。她结合实际,课讲得很生动。她说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要我们从小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我们受了一次很深的教育,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也有早读课,读的是“老三篇”。早上走进校园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像哗哗的急促雨点弥散在学校的周围。但这样的早读识不了什么字,学不到多少知识,同学们像念经一样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停下来,具体指到某个字,往往能认得出的很少,绝大多数同学非得在心里按背诵的顺序轮到头上才猜得出来。张老师对这样的早读很不满意,但又不敢提反对意见,只有悄悄地要求学生背诵些其他的课文,尤其是古诗之类的文章,并要求对每个字都要认识,弄清字意。这在当时是极难能可贵的。

  我们读到四年级时,才真正享受到了“六一”儿童节的快乐。那天,张老师同学生们一样高兴,并细心地为学生们准备了节日礼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教室坐定不久,张老师就提着满满的一篮桃子,给每人分发了三个,另外还有四颗水果糖,让我们第一次享受到了“六一”儿童节的快乐和幸福,也第一次听到了老师真诚的节日祝贺。随后,张老师还给班上几位先期加入少先队的同学戴上了红领巾。在系红领巾之前,她拿着鲜艳的红领巾,对同学们解说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用鲜血染红的,要求同学们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继承先烈的遗志,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五年级毕业后,我们上了中学,见到张老师的次数十分有限。但只要见到,她还是一如继往地关心我们的学习。后来她调到县城教学,我只见过二次,每次她都是那样热情,充满关怀,师生间有说不完的话,老师的殷切勉力依然如故。

www.ktvylc2k2.com

  同学见我踏进校园后,一直若有所思的样子,问我是不是触景生情,想到了过去的人和事。我说是的。我问起了与他在同一县城的张老师的近况,他停了会儿,沉重地说,已于二年前去世了 。我听后心里十分的难过,为一位良师的悄然谢世痛心不已,久久沉默。

  我们像寻找往昔的岁月留痕一样在操场上走了一圈。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操场,曾是学生们课间玩乐的场地,每当课间休息,同学们就像蜜蜂一样布满了操场,有的跳皮筋,有的跳房子,有 的打弹子,生机一片。操场靠教室边沿、教室的坎下曾经栽了一排冬青,浓郁茂密,其间有不少高大的法国梧桐,夏天给学生们带来一片荫凉享受。冬天,那排冬青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很是宜人,我们印象极深。可眼下,那片宜人的绿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岁月中消失了,使得废弃的校园更显空落、了无生气。我们从台阶拾级上到教室,只见教室的门都被锁着,里面堆满了杂物,结满了蛛网,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十分寂静凄凉。从教室绕到后面的操场,景象更加荒芜。此处操场比教室前面的小许多,原来是学校用于上体育课的地方。此时,杂草丛生,枯黄一片,但在操场的东北角靠近教室的地方生长着一棵绿油油的山茶树,在寒冷的冬季格外抢眼、醒目,有着不凡的气韵。踏进操场的瞬间,几十年前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围拢在一起玩游戏的的情景很快从脑海中跳将出来。那自由自在的欢声笑语宛然在昨;那天真烂漫的纯情依然荡漾在心;那嘹亮的歌声仍然清晰回响在耳。可眼前,除了荒草萋萋,哪里还有激情飞扬的场面,哪里还有天真烂漫的热烈,哪里还有响遏行云的歌声。逝者如斯,岁月远去,激情不再,一代人的天真烂漫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演变成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不变的只有那东升西落的太阳。此刻,暖暖的冬阳正安静地铺在操场上,照在枯黄的衰草间,映地碧绿的山茶树上,照得操场无比静谧、安祥。

  我们离开时,只有那棵沉寂的但充满无限生机的山茶树和那艳丽的花朵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