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民计民生改善工作掠影

2013年12月2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投资2.83亿元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新建通村油路74.9公里;投资2亿元的城北安置楼建设工程建成8.7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投资1.55亿元的教育基建项目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6.43%、18.09%……岁末年初,盘点泾川县一年来的惠民清单,让人激动不已。

  这个冬天不再冷

  12月9日,记者走进家住城西煤矿家属院的朱效明家中,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朱效明和他的母亲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在热情招待记者落座后,朱效明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我们这一带没接上暖气,到了冬天难过得很。我住的是五楼,买了台空调也只有巴掌大的地方热着,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后来改烧土暖,天天早上要从地下室往上背碳,下午又要去倒灰,真太折腾人了。”说起以前的日子,朱效明苦不堪言。他说,不过今年好了,我们楼上通了暖气,室内温度达20℃,这个冬天不再冷了!我把母亲也从老家接来了。

  关注民生,真正把百姓冷暖放在心间。今年,泾川县把城区集中供热作为保障居民生活、改善县城环境质量的重点民生工程,在2003年、2009年分别建成城东、城北集中供热站的基础上,投资6989万元实施了城区供热管网建设扩建工程,建成了城西供热站,供热面积达73万平方米;城东供热站安装20吨锅炉1台,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

  在实施这个工程过程中,该县关停拆除分散供热小锅炉27个,完成供热12万平方米,泾崇路、安定街一带的居民和单位彻底告别了冬天无大暖的日子。这项民生工程让百姓房子暖和了、心头温暖了,也让县城的环境改善了。

  娃娃上学方便了

  近日,记者在城关镇采访时,家住杨柳村二队的张建刚高兴地说:“今年四中修好后,娃娃们上学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跑到七八里开外的城北去,我们家长也不用为他们的安全操心了。”

  张建刚告诉记者,他们这一块地处城郊,按照片区划分,孩子们往年都要到城北水泉寺村的城关中学念书,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八九点回家,来回要骑自行车穿行县城街道,而且学校附近的路坑坑洼洼,家长们天天为娃娃的安全操着心。“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少跑路,想方设法把娃转到二中里,虽然离家近了点,但二中学生多,班额大,听说课间上个厕所都不方便。”张建刚说,他女儿今年上初一,恰巧新建成的泾川四中就在他们村子里,学校既气派又宽敞,从学校到家里用不了五分钟,孩子中午、下午回家都能吃上热乎饭,而且家长监管也容易多了。

  泾川四中建设是该县今年的十大项目之一,是为了解决城区初中阶段办学规模不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新建的一所初级中学。目前,教学楼、实验楼、学生食堂等单项主体工程已建成投用,今年秋季开学招收初一新生480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教育无小事。翻阅泾川县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都被列为下一年十件实事的重头戏予以安排。今年,该县共计实施各类项目69个,完成投资1.55亿元,新建、维修校舍6.68万平方米,泾川四中建成招生,玉都中心幼儿园等16个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全部竣工,王村中学食堂等40所中小学食堂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比住在城里还要美

  和所有人一样,住上一座像样的房子,是魏恩宏老汉毕生的梦想,今年,他的这个梦终于圆了。

  12月16日,记者来到王村镇二十里铺村,走进魏恩宏的家,只见四合院式的小康屋宽敞整洁,装饰一新的厢房里,液晶电视、布艺沙发、大理石茶几、洗衣机等家具电器显示出主人殷实富足的家境。魏恩宏和老伴正坐在院子里沐浴着冬日午后的暖阳,盘点着一年的收成:“今年咱住上了小康屋,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收入了五万元,咱老两口靠种菜也收入了近万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

  “是啊,过去咱祖祖辈辈住在沟边的土房里,种地远,出门难,今年终于搬到了川里。”老伴景金钗接过话茬说道,而且村子里环境好,空气新鲜,粮食、蔬菜都是自家种的,出门就能坐上车,我觉得比住在城里还要美!

  站在二十里铺村文化广场四下望去,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小康屋错落有致,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公路北面是泛着粼粼波光的日光温室,广场东边的幼儿园已见雏形,南面新建成的农家乐、垂钓池彰显着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二十里铺村是该县建成的集新村建设、产业开发、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个村的华丽变身,是泾川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生动实践。今年,该县按照“规划组团化、建设生态化、功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管理民主化、农民新型化”的目标,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了北塬、南塬、川区3个示范带和玉都康家、王村二十里铺等5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实施了高平镇连片扶贫开发和党原陈坳等6个整村推进项目,新建、改建小康住宅2640户,实施危旧房屋改造3000户;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在产业支撑、设施配套、内涵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十年期盼终解决

  深冬时节,驱车行走在泾川县道521线长罗公路,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显得异常干净整洁。这条路东起泾明乡山底下村,西接平定高速罗汉洞出口,原属202省道路段,是一条柏油路,也是该县罗汉洞、泾明、荔堡3个乡镇3万多群众出行的重要通道。但2003年以来,在高速公路及铁路修建过程中不断被损毁,再加上一些拉沙子、水泥的大货车时常经过,时间一长,这条路被碾得“遍体鳞伤”,成了一条“烂泥路”。

  “一下雨,整条路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涝坝’,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走一趟县城得2个多小时,娃娃上学放学要大人背,真的是害苦了我们。今年,终于把我们期盼十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大伙打心眼里高兴。”说起这条路的历史,泾明乡紫荆村群众鲁志清感触颇深。

  一条路,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为了彻底解决这条公路沿线群众的出行难题,泾川县多次和省公路局、市公路总段衔接协调,争取项目资金5500万元,建成了全长24.36公里的三级公路。

  今年,泾川县抢抓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大政策机遇,围绕特色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民计民生改善,大力实施了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有效发挥了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总投资6599万元的泾河北大路建成21公里,南石窟寺景观大道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建成了14条通村油路(水泥路)……全县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1项242公里,总投资达2.83亿元,这是该县多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开建项目最多的一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