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梁姓』 >> 正文内容

古安定(泾川)寻根祭祖纪行(11):寻根之行激起强烈反响

2013年10月1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从8月10日我在泾川吧发帖、8月11日在“泾川民间第一网站”首发安定梁氏向故乡的第一声寻根呼唤起,到中秋节古安定(泾川)寻根祭祖梦想成真,已历时两个月。人间万姓团圆之日,怀着激动和感慨之情回到祖先曾经生生不息的山川,与故土和故土之上的老祖宗“亲密接触”,那几个永生难忘的日日夜夜,夜夜熬夜在梁吧和我的博客(新浪“梁明春的博客”)同时发表《古安定(泾川)寻根祭祖纪行》计10篇,得到广大宗亲的热烈响应,在此辑录,以资共同纪念20位安定梁氏的历史性之举,也作我对众多宗亲跟帖的一并回复。

  第一个让我深为感动的是梁远九宗亲,他说“希望这次寻根之行能有较大收获。本人因脑梗偏瘫,不敢报名同行,只好心随你们到陇上,去感触故乡的土地。算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远九宗亲还特地作诗为寻根团壮行:“雷声作鼓动云天,陇上和音五十弦。安定寻根虽廿个,族心百万到泾川。”在远赴泾川寻根的前夜,读到这样的诗章,真的让我们激情澎湃。鑫达向荣宗亲也作一诗《念祖情怀》:“族人怀旧情真切,遍览寰宇都雷同。六老韩城方意满,泾川寻祖再登场。”正在梁姓故国韩城寻根的六老之一塘溪老嘢宗亲也对我们寄予厚望:“到安定故郡寻宗探胜,对梁氏文化的研究肯定是有益的。期望因这次联宗与探索对梁氏文化的研究有所新发现。”梁PJ、锦溪真人、0373梁壮:“向寻根活动支持者梁诚威宗亲致敬!向活动组织者梁明春、梁自然、梁育朝等致敬!向热心寻根,怀念祖先的所有参与者致敬”,我们在西安尚未启程到泾川,宗亲们就表示敬意,这让我们多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回到安定乌氏古城遗址,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再,满眼能看见的,只是一片郁郁葱葱却千年无语的庄稼地……感受2000年前先祖聚居的气息,我们追思往昔,感慨万千,而宗亲们的支持接踵而至。风雨雷电629:“寻根祭族,仁孝永恒!”,莺歌里梁澍:“寻根团终于回到了故乡!顶!”,怀集梁:“寻根祭祖,忠孝传家!”,梁氏梅花岛主:“寻根问祖考察团宗亲们!你们好!你们的行动十分感人!”,梁PJ:“洽泾川宗亲热情安排接待远路而来的寻根祭祖团,就像父母在迎接游子归来。岁月悠悠,亲情依旧。”,梁兄弟5:“东平,韩城,又到泾川,今年成老梁家寻根年了。回家的感觉真好!”说得真好,重回安定乌氏,我们的确有异乡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啊。

  60年羌汉战争,上千年兵祸匪患,数次洪水天灾,抹去了安定乌氏曾经的辉煌,以致我们穿越2000年时空回到故乡,却找不到先祖留下的哪怕一间茅屋、一座坟茔……安定的后世子孙,只能在一片泥泞的庄稼地里祭奠先祖,虔诚鞠躬,唯有含泪的呼喊,震耳的鞭炮,不知还能不能让沉睡地下的老祖宗感知?难怪奇谈怪论者宗亲这样说道:“真是一群疯子,这也算是祭祖?代表2800万人祭祖?仅凭几个村佬说“过去这里有一座古墓,占地大概有3、4亩,修得很气派,墓高出地面2米,四个角上有石人石马,还有栓马桩,墓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墓碑上面的文字他们也记不起来了。”就说是我们的祖先墓地?墓的主人姓什名谁?连石头都没有见着一个?大佬有钱不是这样花的!!!”。奇谈怪论者宗亲闻之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莺歌里梁澍宗亲也说:“祖宗的痕迹一点都没找到,悲哀呀!”。梁PJ宗亲为我们作了解释:“奇谈怪论者宗亲,你的观点不算好。祖籍泾川人宗亲以《悲伤安定祭祖》为题,已很清楚表达那难以言表的心情。当走在老祖宗生活的那片土地,却找不到老祖的一点遗迹能跟老祖宗说声:您的后裔回来了,也就只能这样,就像没有酒时以水代酒祭。在老祖宗生活过的地方,摆上三牲祭品,点燃祭香,诵读祭文,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后裔子孙的孝敬之情。”梁氏梅花岛主宗亲也表示:“泾川寻根问祖宗们,你们做得很好!你们行动很感人。先祖卜居安定乌氏县,生活了几百年,煌煌业绩,威震东西汉,夏阳世泽,安定家声,从始名扬天下,安定梁氏史称正宗!沧海桑田,即使万物荡然无存,但先祖浩然正气尚在,英灵魂魄依旧。就地拜祭,九京之下,列祖列宗,定莞尔!!!”,他并占遥望祭祖有感(顺口溜):“梁氏源流兮,三千春秋。子孙繁衍兮,枝叶繁茂。名人辈出兮,享誉神州。子孙奋发兮,耀我康老。”。一木一石生宗亲引用清·潘兰皋《珠玑巷》:“桑梓重过起敬恭,旧时王谢此春风。停车数问当年事,父老低徊感慨同。”并建议“何不谋求在此立个碑?功莫大焉!”其实真的,我们千里迢迢回到安定,却只能在什么痕迹也看不见的泥地里祭祖,的确是十分悲伤啊!但是,这更坚定了我们要在泾川恢复重建我们安定梁氏历史文化遗迹的决心,让今后的安定梁氏回到故土,能够有一个朝拜祖宗,纪念安定梁氏荣光的地方。所以,21号我们刚回到西安,我们的领头人威哥就马不停蹄地召集我们开总结会,成立了安定梁氏寻根临时委员会,由他亲任主任,开始着手下一步的工作。

  安定寻根,作为始作俑者,在与泾川方面日夜频繁联系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要祭祖的考虑,作为一个喜欢历史文化研究的文化人,我首先考虑的是先去看一看,确定需要确定的东西以后,明年再组织大家去正式祭祖。可是在西安威哥却有另外的考虑,他认为既然已经初步确定泾川是古安定乌氏县所在地,不管是我们的哪些先祖在那里居住,居住多长时间,去了就一定要祭祖,安定梁氏的后裔第一次回到祖居地却不先祭祖,那是大不敬。仓促之中,我们确实来不及准备祭文。可是泾川文化界的朋友想得真细心,已经预想到了这点,一到泾川,他们就将已经为我们写好的祭文交到我们手中,让我们大感意外!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写祭文的是泾川县才27岁的才子薛宝春先生,一个外姓人,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写出了我们梁姓的祭文,真的是不简单啊!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我把祭文发到梁吧,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指责者和力挺者皆有之。奇谈怪论者:“由外族人写的这编祭祖文,简直是对我祖先的污辱,请吧主立即删帖!!!”,“与其说是一篇祭文,倒不如说是一篇檄文,是他们千里迢迢跑到祖宗的圣地来声讨祖先“大道不仁,盛极而衰。随汉而覆,祸及九族。”塘溪老嘢:“此祭文格式是可以的,但内容值得讨论。如“大道不仁,盛极而衰。随汉而覆,祸及九族。”或许虽是事实,但梁氏者并非就桥公一脉也。其实梁诚威宗弟的古文功力本身就不错,为何不用梁氏子孙自己来写呢?不一定要立即删除,可供大家讨论,也为祭文撰写提供一个教材。”,梁兄弟5:“即使只是安定后人祭祖,在祖宗面前说什么不仁……祸及九族也不应该。”,塘溪老嘢:回复梁兄弟5:“兄弟说得好。在祭文里说祖宗不仁,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篇了。”,怀集梁:“祭文内容的确需要细敲慎写。”,梁PJ:“旧时的族谱,有些谱序都是请些名人代写,有些是姻亲代写,外人写的内容属实正确就不要紧。这篇祭文不合适的地方需要作改动,因为它以全部梁氏名誉去拜祭。”中山老梁1:“这祭文可作为文学作品来看,不必删去。祭文大多请外人撰写,因为祭文写历史容易。但祭文一定有歌功颂德的言词,那就应找名人·好友·姻亲来执笔,由族内自吹自擂难落笔,即面子问题。(即自吹不可取,无功德无伟业亦不成祭文)”。梁氏梅花岛主:“祭文写得很好,按梁氏繁衍历史顺序写!亲切感人,歌功颂德,大方向基本无大错就行了。同意7楼宗亲观点。他们这次远赴泾川凭吊先祖,虽则人数不够多,但可算作是历史大事记录。几千年老祖,几千里迢迢,谁能轻易去拜祭?他们思宗念祖行动,实在可颂可嘉!对了,还要感谢代写祭文异乡人,愿他一生好运!”,路科锋宗亲则针锋相对的说:“多好的祭文,你也唱不衰的。”,“怎么有些人既不参与祭祖,也不写祭文,专门找别人的不是。那几句是说历史的,自己不懂,也不让别人懂,可叹呐!”,“简直太精彩了,在当代尽然有人能写出这么好的祭文,简直是奇迹,这位先生的文采、文化底蕴真是高人一筹,实在佩服。接近完美的的一篇好文章。说梁冀的那段,也写非常好,一定(点)问题都没有的。有些人自己不会写,也不让别人写,是寂寞嫉妒恨吧!”,梁PJ:“写得很好,对想了解梁氏发展史来说,是一篇高度概括的范文。”也有一些宗亲冷静对待之。梁PJ:“只是各有各观点,各持己见,大家发表个人观点,应没有别的意思的。”,锦溪真人:“大道不仁,盛极而衰。随汉而覆,祸及九族。”此处用梁氏先祖“大道不仁”,的确不宜,于全体梁氏情感不相融,宗亲们也心里不是滋味,梁氏子孙用如此言语祭祖也的确不应当!此外姓朋友可能不知,此次梁氏遭遇浩劫,乃是外姓妒忌我梁族而“飞书诽谤”先祖所造成的,并非先祖、并非梁家什么“大道不仁”。历朝历代党争不断,任何姓氏、任何权贵有几个不是明争暗斗,以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杀人害命来的?据《后汉书·梁松传》:“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李贤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申明:我没有说此次寻根问祖团全体宗亲及泾川宗亲不是的意思,而就此“祭祖文”的一句话而言,请大家见谅!”

  引起争议的是“大道不仁,盛极而衰。随汉而覆,祸及九族。祖扈慧仁,延存根脉。”这几句。“大道”意思为最高的治世原则,自然法则。语出《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三国魏嵇康《释私论》:“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不仁”意思为无私、不偏爱。语出老子《道德经》五章。全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意思为天地和圣贤无私不偏爱。

  “大道不仁,盛极而衰。随汉而覆,祸及九族。祖扈慧仁,延存根脉。”翻译为:“天地不再偏爱,我们梁氏由盛极而衰,和大汉一同进入历史,遭到灭门之祸,祖先恩泽所在,根脉得益延续”。

  在与先祖共度中秋之夜,对老祖宗满怀崇敬之情的威哥嘱咐泾川的朋友,一定要替我们保护好祖先的历史遗存,千万不要再破坏了,不要惊扰我们的祖先。他拜托泾川文化部门的朋友以对历史,对全世界2000多万安定梁氏负责的精神对待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希望泾川方面尽快做好遗址的确定、设计、规划和资金预算,需要恢复和保护的,交给我们梁氏后人来做。此举得到了宗亲的积极响应。梁PJ:“建议很好,有个凭吊记念的地方都不错。”,锦溪真人:“多花些时间,多方查找,尽可能考寻其原址!修建梁园,最好是祖先栖居的梁庄遗迹所在处!”他还满怀温情赋诗《月明故乡亲》:“明是故乡明,山青泾水清。宗亲遍四海,安定祖居行。泼墨挥毫舞,填词作赋迎。中秋同快乐,古郡浴温情。”

  泾川寻根,我们千方百计想找到祖先的一丝一毫痕迹。在泾川梁姓人聚居的上梁村梁雪兰宗亲的家里,我们有幸看到了他们家祖祖辈辈珍藏的“影”,这个“影”也引起了宗亲们极大的兴趣,并引发了大家提供安定乌氏历史遗存的行动,这是一个好现象。

  梁PJ宗亲说:“这个“影”应是今次寻宗之旅的成功点,希望这个“影”能研究出线索。可能这家人是留下来的正宗传人,可能他们没有家谱记载,和从这里走出去的是同宗同源,因走出去的发展得好,维持着家谱记录。”、“这可能是原始的简单“家谱”。但这个“家谱”并不简单,只能是大户有钱人家才能有这样的家谱”把人名记上,还把人像画上,还画几代人像,证明富有的时间很久。是桥公后人的遗物机会很大。”、“这个可能是研究这个家族传承和发展的唯一材料。”。泾川的宗亲llovejie241回应:“我们那4村社都是一个祖先,那影是传的,除了我们4村社,泾川北塬也有一支,不过最近几年都不来往了。”,“就叫先人影.YING读一声.怎么说呢.跟族谱差不多吧.不过能记到这上面的都是很老很老的先人.年代少说也有上百年了.我爸说他见过一次.后来被党原人借走就再没还过.我们那个影是周围几个村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我见过舅舅村的影.也就1平方多点.没有像.红布.毛笔字写的.”、“应该让我们广东这边的宗亲都去看看.还有一个你们不知道的秘密.就是原梁村的福盛寺.58年大炼钢铁被砸了.铁钟上有100多人都姓梁.中间一个字叫天.爷爷说的.还有佛像.被红卫兵砸坏了.村里还有好多老人.都知道.希望下次来的话再细说。”、“漏了重点.原梁村福盛寺才是先人的落脚点.每年农历7月初2是正戏.相传先人7.2到贵地落脚.后来我们后人在农历7月上旬唱大戏.从6.30唱到7.5号.2号这天要唱神戏.也就相当给先人唱.文革时期都毁掉了.福盛寺以前有角楼.凤玲.钟楼.....占地十几亩.现在后面那一排排黑黑的窑洞才是故居.因为我们先人是穴居的.我大爷见过.”锦溪真人:“这个“影”应是今次寻宗之旅的成功点,希望这个“影”能研究出线索。顶!”。中山老梁1:““影”我们梁氏的“唐卡”。”。生活在塬下的上梁村、下梁村的宗亲比较贫困,但是他们却满怀热情地欢迎我们回到故乡,这让我们感动得流泪,我们的感受也使风雨雷电629宗亲产生了共鸣,他说:“假如我在此行中我会哭的!”老家的宗亲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援,寻根团的梁国来宗亲就带头落实到了行动上,他的善举得到了宗亲们的赞扬,梁PJ宗亲说:“前面介绍了在乡亲家用餐,我还在想:这么多人吃饭,让那些接待家庭负担了,现在看到这里才明白,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今后村里那个孩子考上了没钱上学,只要姓梁的,来找我,从小学到大学,我都负担!"“梁家的青年找不到工作,来找我,给我打电话,我负责解决。"梁国来宗亲这样的一席话,令人敬佩,令人感动。我们梁家,还有位宗亲是这样做的,他叫梁均雄。”,风雨雷电629也号召:“那么多有经济实力同行的宗亲,应该为泾川发展做出点贡献。”

  我在文中特别写到了泾川宗亲“贵在自立、勤和家兴”的梁家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老家的亲人们祖祖辈辈在恶劣的环境里顽强地生活下来,延续着我们先祖的血脉,这种精神得到了广大梁家人的赞许!梁PJ深情地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在这片土地上分手告别,一步三回头的走出去。在上千年之后,现在我们才回来寻根,我们还是兄弟,我们还是—家人。他们坚守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尊守老祖宗的精神传统。从这里发展出去的宗亲们,不要忘记老祖宗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我们的亲人。”!中山老梁1说:“贵在自立·勤和家兴。这两句我借来当座右铭或作远代祖上家训。”,风雨雷电629说:“有了精神,无敌无畏!”,ahllb说:“梁姓家族历来勤劳,和睦有凝聚力。”

  因为对梁姓家族的热爱,对先祖的无比崇敬,我无意中成为发起安定乌氏寻根祭祖的第一人。而获此殊荣,我最要感谢的是与我同一涟源梁氏支系的宗长梁光荣教授,正是因为研读了他的《梁氏通俗史话》和向他的多次求教,才促使我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泾川这个安定乌氏县、安定郡的所在地,安定堂、安定梁氏的发源地。而在阅读了我撰写的《世界梁氏宗亲总会寻根祭祖团、梁氏(安定)寻根临时委员会赴古安定乌氏县(泾川县)考察情况报告》后,他表示:“贤弟近万字的大作已拜读,深受感动。贤弟在百忙的工作之余,热心于家族公益事业,尊祖重史,刻苦专研,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寻根探源,伏案疾书,写出如此内容丰富,建议深刻的好文章,实在可亲可敬。我将认真研究、思考贤弟提出的建议,尽自己绵薄之力,为泾川梁氏文化研究多做些有益工作。”

  而在拜读了泾川县历史文化大师张怀群老师的《梁姓第一郡望安定郡望存在于泾川,存在最重要》以后,他更是表示:“我刚才认真拜读了张怀群先生的大作《梁姓第一郡望安定郡望存在于泾川,存在最重要》,深为作者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高度重视梁氏文化研究的态度所感动。张怀群先生作为一个非梁姓的学者,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博览群书,广征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梁氏家族在泾川的昔日辉煌。依据是非常可信的,结论也是令人信服的,为我们寻根觅祖、研究族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梁氏宗族文化学术研究像一座深邃、浩瀚,亟待开发的知识宝库,它包含了历史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许多重要学科的内容,博大精深、蕴涵丰富。探索研究梁氏宗族文化,以及梁氏名门望族的起源、传承、发展,挖掘积淀了近三千年的文化精髓,弘扬优秀的美德家风,不仅可以为现在和以后的社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启迪,也是对灿烂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光大,意义十分深远。但是,这个领域的探索、研究在史学和民俗学界过去一直不被重视,是国内历史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除了我们梁氏子弟自身外,过去很少有专业研究人员涉足这个领域。现在,张怀群先生带了一个很好的头,为梁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探讨方式,为史学和民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它将对提高宗族文化研究的深度和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对张怀群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德高望重的光荣宗长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为我们此次古安定乌氏(泾川)寻根祭祖的破冰之旅,开先河之旅,做了最好的脚注。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