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梁姓』 >> 正文内容

泾川发现一座东汉早期墓

2011年08月31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1977年6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发现砖券墓一座。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水泉寺大队位于泾河北岸,南距县城约4公里,是汉置安定古城遗址。墓葬位于古城址内西北部的山脚下,封土无存,距地表深约3米,为子母砖券顶单室墓。墓砖已大部分被拆去,铺地砖为“人”字形排列,单棺无椁,板灰厚约5厘米。墓砖长35,宽16、厚5厘米。墓室为单层弧参式,墓壁券顶全用子母砖砌,子母砖一头正中有一半圆形突起,一头正中有一半圆凹槽,可以互相套合,突起和凹槽半径约4.6厘米.铺地砖与子母砖大小相同,但无子母结构。从遗迹看,墓室高约1.4、宽1.2米,残长2.2,米墓道不详。方向正北。墓内全为淤泥填充。尸骨头向正南,已朽,只存部分头骨和残断腿骨。头部铺地砖上有红地紫绿彩绘涡纹痕迹。随葬器物八件,殉牲二,均在死者头部附近,未经扰动(图一)。

图一 墓葬平面图

1、铜镜 2、鎏金铜饰 3-5、罐 6、灶  7、碗  8、鸡 9、狗 10、头骨

  铜镜1件。圆钮,八连孤。锈蚀严重。直径15.6厘米.铭文右旋,为“洁清而白事君,怨污之弃明,玄锡之泽流,京日忘美弘,外承旺兑,需愿思绝“。镜面向上,放于死者头部正前方(图二)。

图二 铜镜拓本(2/5)

  四叶蒂形鎏金铜花帽钉1件。素面鎏金,两叶尖距10.4厘米,厚0.15厚米,中有方孔,内穿鎏金铜泡钉,平放于铜镜前方(图三)。

图三 鎏金铜花帽钉(2/5)

  陶罐3件。泥质灰陶,分二式(图四)。Ⅰ式1件,外卷平口沿,细颈,圆腹,底部微内收,平底微凹有突起十字纹。高15厘米,最大腹径16.8厘米,扁球形,器腹上、中部各有凹弦纹一道。放于墓壁西侧(图四,左)。Ⅱ式二件。形状大小相同。小口短颈,口沿外卷。圆肩,小平底,颈肩部各有凹弦纹一道,高12厘米,最大腹径16厘米,底径8.8厘米,并排放于墓东壁(图四,右)。

图四 陶罐(14) 左Ⅰ式 右Ⅱ式罐

  陶灶1件,泥质灰陶,马蹄形,高12、长22厘米,直壁。火门方形通地,遮檐前平突,三火眼,前二后一,各置一釜,釜肩露出灶面,釜周有突起的萝卜、蒜头、肉钩,两角有鱼鳌等饰物。灶面边沿饰菱纹一周。火门面边沿饰模印菱纹、瓶、飞鸟等。陶灶斜放于死者头东侧(图五、六)。

图五 陶灶

  甑1件。喇叭形,直腹,平口沿,口径6.2、底径1.5厘米,三孔。置于陶灶后一釜中。

  陶碗1件。平口,腹圆,小平底,口径8、高3厘米。放于Ⅰ式罐前。

  殉牲2件。

  狗 狗骨架基本完整,蜷曲于陶灶之前,从头骨和牙齿看为一不满月龄之小狗。

  鸡 置于Ⅰ式罐旁,骨架已朽,只腿骨完好,尚可辨识。

图六 陶灶(1/4)

  这座小型砖券墓中所出的清白镜,是西汉中晚期普遍流行的,和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所出一致,鎏金铜花帽钉与银川平吉堡西汉墓所出相同(见《文物》1978年8期)。Ⅱ式陶罐与马泉Ⅰ式陶罐造型相似,陶灶上的菱纹与马泉Ⅰ式瓮的纹饰相同(见《考古》1979年2期).该墓所出陶制模型仅有一灶,殉牲现象为我县第一次发现。这些特点都具有西汉晚期的一般特征。子母砖及大平底罐的出现具有东汉风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座小墓具有西汉向东汉过渡的特征,其时代定为东汉早期比较合适。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