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县:抓富民产业建特色乡镇

2013年08月15日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数:

  阳似火的七月,记者一行走在泾川县太平乡辖区内,亲眼看到的是该乡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成果,亲身体验到的是该乡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亲耳听到的是农民群众生活幸福的欢笑……

  项目建设强乡

  近年来,太平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的有力抓手,多方争项目、筹资金,持续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危房改造、农综开发、梯田建设等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集中力量干大事、办实事,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该乡已有9个村实施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占全乡15个村的60%,累计修建小康住宅290多户,配套暖棚牛舍260座,硬化村组道路8条23.7公里,衬砌排洪渠33公里,砂化生产道路38公里,架设农电线路8千米,埋设自来水管道12千米。配套太阳能热水器215座,能源沼气150座,发放太阳灶208台。新修村部64间,村文化广场4处,清真寺1座。完成机修梯田20000多亩,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200人次。

  在今年开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四郎殿村,组团式建设的小康屋、平坦笔直的水泥硬化路、古朴高雅的文化广场、标准化的养殖小区映入眼帘,与蓝天辉映,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荒场村的便民大桥也刚刚施工完毕,一群孩子正在河边打闹嬉戏,显得格外开心……近两年,借助于“双联”行动,该乡镇积极向联村单位争取项目,实施了一批类似于水过面桥的惠农、便民项目,有效改善了川区群众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

  特色产业兴乡

  基础条件是改善了,但群众没有增收致富的产业,靠外出务工和种植粮食显然很难脱贫,群众兜里没钱,日子过得紧张,发展的信心不足、愿望也不强烈……怎样有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成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畜牧强乡、果菜富民”的发展战略,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奔小康的目标。

  畜牧产业是该乡近几年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一项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扶持、龙头引领、协会帮带、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全乡共修建暖棚牛舍500多座,牛存栏7850多头,建成肉牛养殖专业村10个,注册成立肉牛养殖公司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2012年底全乡畜牧产业总收入达2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了153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8.7%。

  —项目扶持添活力。在涉农项目实施过程中,该乡重点对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给予扶持和倾斜。今年,通过向县畜牧局积极申请,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肉牛资金150万元,支持建成了隆鑫、骏达、祥盛、宏鑫、金易盛等5个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获得县政府批准实施基础母牛补贴项目,为增加基础母牛存栏,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创造了条件。积极协调“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资金300多万元,支持企业和养殖大户引进良种肉牛280多头。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全乡肉牛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龙头引领作示范。按照“选能人、育产业,重帮扶、共致富”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效应,积极培育了先富“能人”李金洲、党员示范户刘广福、人大代表罗西萍、回乡创业青年马海军、“经贸能人”李玉林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双联”行动开展的“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人大代表在行动”和“同步小康先锋号”等主题活动,将这些产业发展中的典型代表紧紧联结在全乡产业发展链条上,帮助他们结对帮扶贫困户73户,纷纷发展起了养牛业。

  —创新机制促效益。近几年,太平乡逐步探索实践“企业+农户+市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路子,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依托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支撑,登记注册了寨子洼、三星、何家等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围绕牛犊引进、饲草购买、疫病防控、技术培训、贩运销售等方面,为社员和养殖户提供服务,有效带动了全乡肉牛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寨子洼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马海军的带领下,扎根本村回民群众养牛、贩牛的传统习俗和群众发展养牛业的强烈愿望,通过扶贫资金互助社、“双联”贷款等资金扶持,借助政府实行基础母牛补贴机遇,充分发挥合作社优势,联合本村41户有发展养牛积极性的群众,建立了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签订了生产协议,在肉牛“产前、产中、产后”分别给予饲料加工、技术服务、运输销售等服务。

  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寨子洼村现有养牛户62户,牛存栏达到410头,基本实现了户均3头牛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全村畜牧产业人均收入达到750元,预计年底可达到1600元以上。我们在隆鑫牧业公司见到了这个憨厚忠实的小伙子马海军,他一边忙着给牛喂料,一边向我们叙说他的故事:“去年俺们村上实施了整村推进和移民搬迁项目,房子更新了、路更宽阔了、群众的心情更好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群众一心想着怎样发展产业赚钱,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今年,我们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行合作社经营模式,赚了钱。有些群众也开始认识到养牛的确可以致富,现在天天嚷着要加入合作社。”“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村的群众都加入合作社,发展养牛产业,发家致富。”

  在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同时,太平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狠抓果品、蔬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都已取得初步成效。果品产业坚持“抓新建扩规模、抓幼园促管理、抓间作增效益、抓生态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建成了标准化红富士果园21000多亩。充分发挥黑河川区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村村布点、区域连片发展的思路,建成大中拱棚200多座,年蔬菜收入60多万元,为贫困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林下经济开发紧紧围绕“生态良好、资源增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文冠果、核桃、仁用杏为主完成树种改优1015亩,种植板蓝根等中药材410亩,建办林下养鸡场3处,累计流转林地2565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50万元,初步形成了高太路—泾灵路—何崖路林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四郎殿村建办了一处集种、养、加为一体的文冠果林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点,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泾川县太平乡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小康建设目标不再是畅想。回首昨天,会更加珍惜今天;展望明天,太平人民不会小成就满,全乡将在“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畜牧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上越走越远,肉牛养殖的“名片”将越来越靓,经济社会将实现转型跨越、科学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