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百里石窟长廊 >> 正文内容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图解<四>

2013年08月0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图5:进了院子,石窟楼阁和台阶均为原创状态,只是现代人在台阶上抹了水泥,台阶每阶高于现代台阶。

  图6:进了窟门,见到坐西向东的释迦牟尼座像,高3米,是北魏石胎,唐代泥表,背光是北魏原色。在古代,未有这个洞的穹顶, 这是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坍塌了窟门顶之石,为加固,筑起了穹顶,成洞型。佛像左右和顶部,有诸造像,已堵在穹顶之后,实际这是多宝佛的七宝塔的东壁,现在看不到塔东壁全景了。左右有穹顶小洞,这是出入窟的通道。佛字,是赵祥明敬书,他写的佛字在佛界、海内外有名。据著名中医王子隆先生的《回中山与瑶池》载:“一阶平台即大洞门口,甬道是用特制大砖箍成圆顶巷道,洞内正面有如来佛座像一尊,佛座两侧各有小洞门两孔,东曰明洞,西曰黑洞。黑洞门口甬道被地震致塌巷道阻塞;明洞尚通由此入内。周围大小佛像数百尊,洞顶凿有悬崖陡壁,峻峰崎岭,飞天驭云,娑婆其上。洞底正面有一墨玉菩萨立像,高约4尺余,工技精巧,栩栩如生。于民国年间被破坏,将头窃去,所留残身现存文化馆内。二阶平台有小窑洞3孔,中间是释迦佛塑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佛像。三阶平台有窑洞1孔,内塑准提佛像。上至山腰有白衣菩萨阁1座,门栏有“无人无我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楣为“大慈大悲”的木刻对联1幅。山阴五龙泉,潺流若琴;山阳药王洞,坐虎针龙。出大佛洞下台阶,庙院正中有关羽大殿1座。门前有木刻板对联一幅:“山势西回终复汉,水向东流欲吞吴”,横披为“忠义参天”;左有龙王殿,右有范公祠。

  山上主峰现存金代大安钟1口;宋陶谷碑1座;清状元王杰石刻对联1幅:“天下无不底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石刻东方朔站像碑1座;降真树石碑1座。

  民国23年(1934),华亭一位游方居士李道兴来回中山,侍奉香火。日则进城化缘,夜则搬石运土,将黑洞巷道修通。由此感动北关会首慈善人士,募捐重修佛洞并建悬楼3层,会首杨科生负责兴工。竣工后并在洞口立碑纪念,即现今博物馆之楼也。”

  民国《泾川县志》载民国重修泾川王母宫大佛洞碑记,可知民国泾川佛教状态:

  重修泾川王母宫大佛洞碑记

  萧肯堂 邑恩贡生

  覆徧茲云,欲群类而登道岸,擎来宝筏,渡众生而共出迷津,莫佛若也。大佛恩大矣。欲思酬报,必求得一灵虚之境,建设像位,永远奉祀,固不在口念佛经,徒有虚名已耳。

  泾川县西里许王母宫山麓有大佛洞,重重叠叠,赫赫明明,遥望之则烟云缭绕,近视之则泾汭环流。洞门前左右两旁,有小口为曲径通幽之处。一入其境,则见崖高数仞,气象巍峨。峭壁周围佛像数层,有铜铸者,有石嵌者,更有泥金塑者。或弥陀佛,或罗汉,或低眉菩萨,或怒目金刚,坐卧起立,法相各殊。要皆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洞面皆系丈六身大佛,盘坐莲台,冠绝无匹。故统大小乘而总曰大佛洞焉。惟创建久远,不能详考,而经天地告变,陵谷溃崩,以致石室云龛,半归倾圯。金身玉像渐就削销,能不惜哉?

  民国二十一年春,有李万兴来此卓锡,担运洞内塌落石块不遗余力,遂惹起地方善男发愿兴修。适是年人患虎疫,就佛洞建醮,祈禳疫气,立止。人以佛灵验昭彰,愈行踊跃,当即设法募捐,鸠工庀材,补修旧有规模,并*(并刃)造新楼三楹,宛如塔形。前以款项不敷,未经完善,今蒙张县长东野设法补助,方得金装其像,光辉其殿,山藻其节梲,髹添其门窗,并铺其板,垩其壁,砌其阶,以至于尽善尽美。行见洞天清洁,佛无蒙垢之隐忧。画阁光华,人喜壮观之。有耀彼琅环地,寰海瀛洲亦不过如斯焉耳。

  是役也,积年累月,始获告成,虽云我佛默佑之功,抑亦邦人君子经营之力也。兹嘱为文,以纪其事,余忝生斯土,义不容辞,聊援笔述其颠末。所有发起募化及捐资人姓名,皆勒于碑阴,以彰功德而垂不朽云。

  前恩贡生萧肯堂敬撰

  前第一区区长李淮洲敬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立

  现存阁楼是建于清代之前的,华亭人引导泾川人应是重修了阁楼。依据还有清乾隆《泾州志》载:“宫山,在治西二里,绝岸壁立,泾绕其左,汭环其右,下为大佛洞,中架飞阁,凭空凌虚,群卉绚烂如锦,上为王母宫……”。窟深10米,宽12米,高11米,中央雕凿的是6米见方的塔柱,塔柱四角以四白象驼四塔(现存三塔)为造型,直托窟顶。塔柱与东、南、西三面壁构成回字形诵经道,以便僧众、信徒绕着塔柱周围礼赞供养,也叫绕佛。早期塔柱四面和窟内四壁分三层雕塑有佛、菩萨、天王、罗汉、力士、胁侍等造像1000余尊,俗称“千佛洞”,目前仅存200余尊。其中最高的造像有3米,最小的不到30厘米。

  图7:近距离瞻仰佛祖造像。看了南、西、北塔壁后,可知佛祖造像之上,是有两层小佛像,一层大佛像的。窟深10米,高11米,宽12米,中间是6米见方高及窟项的塔柱。底为方型,中部为八棱型,塔柱四面和窟内分三壁,雕有大小造像200余尊,佛像最高为三米,最小的不到0.3米。

  图8:这是图7佛祖造像在上世纪60年代的状态,司马抢拍。王母宫石窟外的公路,是在上世纪初刚有汽车路时诞生,后成西兰公路、312国道。石窟处于要道几步之处,为何能历战乱、“文革”而保全?是人力之外的一种力保护?是国之幸,民之幸?而能躲过“文革”之劫,是因祸得福,幸好在“文革”打砸抢高潮开始之际,新建泾河大桥被列为省上重点工程,改木桥为石桥,石窟做了大桥材料的库房,装满了水泥等物,洞窟和阁楼又是修桥者起居处,砖头支起锅做饭,小砖头支起熬罐罐茶,卷起老旱烟过烟瘾,几年过去,桥成了,石窟也保住了,万幸未引起火灾。在那些年代,火灾或交通等安全事故特少,这也是时代特征?佛头上的烟垢尘迹,亦是当时佛窟存在状态的写照。此时回味佛教史:涅磐之前,佛陀预言他的教法将于不久之后弘传北方,未来还会流行于西方。2500年过去了,释迦牟尼的预言应验了。以佛教为载体的佛陀精神还会流转下去,继续教诲世人,给世人以人生的启示。司马 摄

  图9、图10:佛祖造像南北侧,有北魏浮雕飞天、供养人,保存较完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