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

2013年08月03日 来源:市委办公室 点击数: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平台。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对于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对于促进转型跨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甘肃省《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华夏文明,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品牌鲜明、文化人才辈出的特色文化名市。

  二、总体思路

  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布局和实施步骤,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县(区)为主体,联动发展,汇全民之智,集全市之力,全面落实“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任务,按照全市“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集中实施“163”计划,即:培育一个龙头(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龙头),建设六大区块(六县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区块),实施三项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探索走出一条依靠文化助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胜地、生态宝地、养生福地、旅游名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产业经营双重属性,既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文化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优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性,既要把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各类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完整,也要完善保护性开发政策措施,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在开发利用中更好的保护传承,实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3.坚持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并重,把传承作为关键环节,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要保留传统特色风貌,也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各具特色、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增强发展活力。

  4.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繁荣文化事业既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专项资金的推动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运作办法,实现效益最大化。

  5.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把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城乡同步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注重抓好最紧要的环节、最关键的领域、最具优势的地区,扶持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行业、园区、企业和项目率先做大做强,带动全局发展。

  四、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一年启动建设、三年初见成效、七年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总体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3-2015年)主要目标是: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规划文化项目全面建成,基本形成“龙头”带动、“六区”支撑的建设框架,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2.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重点任务

  (一)培育一个龙头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建设框架,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依托,以传承、弘扬道源文化为核心,加快规划建设覆盖整个平凉城市西区的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实施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古镇二期、崆峒山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崆峒山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把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生态新区、文化新区、旅游新区、产业新区和智慧新区,增强辐射能力,构筑集聚高地,树立一面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生态和区域综合发展的旗帜。把“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作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点睛之笔”,集中全力,做强做优,打响打亮,使之成为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品牌形象地、美丽中国的文化旅游窗口和世界文明的溯源地。充分发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全市文化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示范引领全市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二)建设六大区块

  县(区)作为文化资源的管理者、文化项目的实施者,是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体。依托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特色产品等资源优势,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市场前景、交通条件和发展水平,紧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普惠共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三大工程的任务要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作为发展主线,把科学定位、谋篇布局作为首要任务,加紧规划论证,找准发力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泾川县深入挖掘西王母、佛教、民俗、红色、生态、温泉等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泾州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泾州古城文化产业园。灵台县积极挖掘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的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利用针灸医学的价值功能,大力推广药膳馆、药茶馆、药酒馆等中药针灸服务项目,集中建设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崇信县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为中心,实施五龙山-唐帽山景区开发和公刘园项目,集中建设龙泉寺文化旅游园。华亭县围绕民俗、陶瓷和工业等主体文化,集中建设集陶瓷工艺制作、商品展销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园。庄浪县围绕云崖寺·陈家洞、朝那湫、梯田、书画、草编等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集中建设中国梯田景观文化旅游园。静宁县围绕平凉金果、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开发和成纪古城遗址的保护利用,重点发展纸箱印刷、地毯挂毯等特色产业,集中建设静宁县古成纪遗址暨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

  1.文物及大遗址保护。加快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开展野外文物调查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以百里石窟长廊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以崆峒山古建筑群、武康王庙、延恩寺塔等为重点的古建筑保护项目,以秦汉长城平凉(静宁)段、平凉古城墙等为重点的抢险加固项目,以泾州古城、成纪古城、古灵台等为重点的古城遗址保护项目,以安口窑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皇甫谧、牛僧孺、李元谅、吴玠等历史名人墓葬为重点的古墓葬保护项目。完善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第二次非遗普查活动,组织实施国家、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一书一盘”工程。重点加强华亭曲子戏、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等3项国家级、21项省级和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重点做好庄浪梯田、华亭陇上窑陶瓷工艺等优秀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争取崆峒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皇甫谧针灸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争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对高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规划,完好保留其传统风貌、建设格局和空间形态。重点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名镇朝那镇和安口镇、名村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的保护与利用。积极做好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和设立,切实加强中心城市宝塔公园、虎山公园、龙隐寺景区、泾河景观带、崆峒大道景观带、平凉八景等历史遗迹、重要景观带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注重县区村镇风貌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和地方特色。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评估,切实做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土堡、古地道、古树木等重要遗存的保护和开发。

  4.古籍整理出版。建立完善的古籍保护体系,做好全市古籍资料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建立古籍目录和数字资源库。加强对崆峒山道教、皇甫谧针灸医学、养生文化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编辑和出版《皇甫谧遗著》、《牛僧孺全集》、《赵时春全集》、《平凉史话》、《人文平凉丛书》和《平凉优秀剧本选》等一批文化典籍。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完成珍贵古籍的修复。创作一批平凉籍历史名人传记,编纂出版一批历史名人文集。

  5.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区(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切实加强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吴焕先革命烈士纪念园、全国水平梯田先进县纪念馆。做好保至善烈士、平凉特支、平东工委、灵台工委、华亭工委纪念馆和华亭三线建设文化园等革命纪念馆(园)的申报和建设。加强与周边红色景区的合作,打造兰州一会宁一静宁一庄浪—泾川—庆阳—延安“红色之旅”线路。

  6.民族文化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史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加强对民族村落、家族、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岁时、礼仪、信仰、禁忌等研究,重点做好武术、饮食、方言等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传承完颜民俗文化,开展少数民族原创艺术表演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展演。完成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四)实施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

  1.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争取项目支持,全面建成平凉市广电新闻中心、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宫、体育中心、数字影院等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户户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等惠民工程,建立长效运营维护机制。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把街道(社区)、乡镇(村社)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建设规划,建设城市“15分钟”、农村“15华里”文化圈。实施广播电视台数字化、高清化改造和广播电视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市、县(区)广播电视基础条件,打造市、县(区)两级广播电视精品节目。

  2.努力提升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加强文化行政管理,大幅提高全市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惠民服务新举措,确保全方位免费开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年”、“旅游节”、“艺术节”、“千台大戏送农村”、文艺调演、社火调演、戏曲大赛、交响音乐会、校园文化节、群众演唱会、全民读书月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扶持引导文化大院、自乐班等群众文化活动,拓展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

  3.切实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平凉文化的丰厚资源,高起点创意,高水准创作,高标准生产,高密度推介,高效益产出,从2013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市、县(区)在歌曲、形象宣传、戏剧、影视动漫、纪录片、文化丛书、美术、文学队伍等八个领域,倾力打造出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地方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文化品牌体系,积极推动平凉文化“走出去”,着力提高平凉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开展崆峒文艺奖评选活动,改进重点文艺项目的资助和创作方式,积极争创“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等国家、省级重大文艺奖项。

  (五)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1.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积极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竞争性强、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项目。落实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要求,加强重大文化项目规划论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和大力度招商引资,到2015年,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泾州古城文化产业园、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华亭陶瓷文化园建成4个投资过10亿元的战略性文化项目,崇信、庄浪、静宁3县和平凉工业园区各至少建成投资过1亿元重大文化项目2个。

  2.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十大产业”,即:率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特色文化产品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演艺、节庆会展、文体培训三大基础产业,努力培育广电传媒、网络服务、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四大新兴产业。通过3至5年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看好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3.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促其做大做强。突出招大商,建办大企业,通过优惠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组和提升文化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到2015年,全市有2家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资产超10亿元,各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各有1家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资产超1亿元。大力扶持建办以手工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及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营销为主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推动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扩大市场份额。从2013年起,各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每年至少新培育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文化企业2家以上。到2015年,全市中小型文化企业总数超过1000个,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

  4.举办一批节庆赛事活动。建立节庆会展策划推介机制,采取由政府出面邀请、以部门或企业为主运作、政府补贴费用等方式,统筹配置传统节庆、民俗庙会、商业会展资源,分类别、分层级举办常态化、有届次的节庆赛事会展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创新内容和形式,办好中国崆峒文化旅游节、世界华人问道大会、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高端论坛、大云寺佛祖舍利安奉法会、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崆峒杯全国武术邀请赛等节会赛事。扶持县(区)级举办的节庆赛事会展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文化节会和体育赛事。

  5.打造一批优势产业品牌。积极发挥文化资源与第一、二、三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努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养生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养生品牌。围绕道源文化、始祖文化、商周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以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龙泉寺、古灵台·荆山公园、云崖寺、庄浪梯田、关山风景区、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景观为载体,大力开发道教文化寻根游、人文生态观光游、绿色清凉休闲游、佛教艺术溯源游、生态农业体验游以及红色教育游,形成以崆峒山旅游区、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和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的特色文化旅游圈。加强文化旅游的创意开发,规划建设平凉自驾游基地,建成崆峒、泾川、华亭、庄浪4个露营地,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演艺、餐饮和节庆等创意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努力将平凉建设成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围绕餐饮美食、崆峒武术、针灸医学、地热温泉、森林生态等资源,包装推介理念养生、美食养生、运动养生、国医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6张养生名片,重点实施歧黄生态养生休闲文化园、中华惠君国医养生园、泾川温泉疗养院、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炙养生园、崇信公刘园等一批标志性休闲养生项目,大力建设“养生平凉”。

  六、保障措施

  (一)规划保障。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全市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资源,建立全市各类资源名录、资源数据库和资源项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各县(区)也要认真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在摸清文化资源、确立发展方向、谋划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规划团队,坚持高起点策划,编制高水平规划方案,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操作性,并尽快付诸实施。注重与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卫生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互衔接,确保各项规划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坚持边规划、边申报、边审批、边建设,确保每一项规划都能变为现实的建设工程。

  (二)政策保障。推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积极落实国家、省上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投资、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生态补偿、对外开放等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工商登记条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和简化文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形成政策“洼地”。引导和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探索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银企联合,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由市财政注资,设立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资金规模达到3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15年达到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设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资金规模不少于5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

  (三)招商保障。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文化项目论证、储备和审批工作,围绕发展重点,紧盯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和前沿领域,充分利用省内外重大节会活动,进行点对点精准招商,确保有意向的项目合同化、有合同的项目工程化。加快完善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招商机制,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采取产业招商、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方式,推动文化商贸流通领域项目的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模式先进的文化企业集团来平投资发展,真正形成招大商、大招商、引大资的招商氛围。

  (四)人才保障。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认定扶持工程,加强宣传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培养任用和选拔交流,优化领导干部结构。抓好城乡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增加市、县(区)宣传文化单位人员编制,充实工作力量。编制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文化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健全文化人才选拔、交流、培训和激励机制,建立优惠政策,每年引进一批文化艺术、高端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军人才,分层次培养全市文化行业领军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逐步改善全市文化人才结构。到2015年,全市文化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

  (五)宣传保障。围绕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导向和重点,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推介方案和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会议、节会等媒体和渠道,宣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创新区建设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文化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创新区建设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尽力把国家政策解读明白,把平凉的优势宣传到位,把发展的规划介绍充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和“一把手”工程,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考核。尽快成立高规格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决定建设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落实。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加快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督查反馈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通过例会、质询、调研、协商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附件:1.《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重点任务分解表

     2.平凉市相关文化资源名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