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周边新闻 >> 正文内容

—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2013年05月25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灵台的西周铜器、静宁的商周玉器、华亭的石刻造像、泾川的佛舍利石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平凉是华夏文明史上重要的文物宝库,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

  历史赋予了平凉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将守护、传承与弘扬的使命与职责交给了平凉。

  近日,我市有6处文物再次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至此,我市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11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围绕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造文化名市战略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文物抢修保护,在文物保护方面下足了真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抢救修缮:文物保护成果显著

   “平凉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我们得到每一条文物线索时,那份满怀激动和希望的心情自不待言。”对平凉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佛教遗存以来的近6个月来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都显得极其重要。

  时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当天,泾川县城关镇修建道路时,在1964年曾出土过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骨舍利的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佛教造像窖藏一处。之后,在该窖藏坑周围8米范围内,又先后发现了宋代龙兴寺地宫和第二窖佛像等遗存……仿佛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缓缓开启。

  一系列保护抢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充分体现了平凉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决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省内佛教考古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泾川县发现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进行现场考察;1月30日,有关方面组织专题会议,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听取清理发掘及出土文物情况汇报,并进行进一步学术探讨、研究;3月9日,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赴泾川对大云寺出土文物和泾州古城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并与市县两级就佛教遗存的价值和保护及泾川县佛教文化资源如何整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实际上,在平凉,每一次文物发现、每一个文物点的保护都受到高度的重视。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物灿若繁星。据统计,平凉有馆藏文物3.3万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1311件、三级文物4154件。西周青铜器、南宋货币银合子和大云寺佛舍利金银棺等被誉为“中华之最”。全市有博物馆8个、纪念馆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3处,一般文物点1850处。

为保把这些珍贵的文物保护好,传下去,我市市、县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全盘部署,分步实施。在过去的几年,我市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早期建筑的修缮为重点,在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以博物馆和文物库房的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安排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从而推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据了解,近年来,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泾川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崇信武康王庙、平凉延恩寺塔、庄浪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窑、华亭石拱寺、灵台皇甫谧墓、平凉城隍庙、静宁古成纪遗址、静宁文庙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及时维修加固,先后实施文物保护维修项目36个,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8527万元,完成了4个博物馆的新建工程和2个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

  我市还增加现代高科技手段保护文物,将高科技融入博物馆环境达标、安防设施、展览提升、文物修复和野外文物保护点保护维修、安全保卫各个方面。

  健全网络:为文物安全提供保障

  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体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的安全,市上成立了文物管理局和文化(文物)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组建了延恩寺塔文物保护管理所,各县区均建立了文物管理工作机构。目前,全市文物保护机构已达到23个、文管所6个、考古研究所1个、野外文物保护小组52个、文物保护员400多名,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还与各文博单位签订文物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将文物安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实绩综合考核内容,建立起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文物安全保护网络。

  不能因为发展而使丰厚宝贵的文物受到损害,这是平凉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所有建设工程都要经文物部门按规定程序勘查后才能进行立项和开工建设,是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市文物局先后配合省文物局对天平高速、平凉机场、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文物勘探,对平凉工业园区、崇信大柳煤矿、灵台中集水库、平凉750KV变电站、甘肃陇能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炭深加工工程等建设项目地表文物情况进行现地勘察,并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管。

  我市还把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作为文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以“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12·4”法制宣传日为重要契机,通过举办展览、印发宣传品,以及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使全市社会各阶层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注、参与文物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

  合理利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在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平凉十分重视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凉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文物保护、资源利用要以“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为宗旨,既通过文物保护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通过文物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认同,也要通过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平凉8家博物馆狠抓内部管理和便民服务“软件”建设,其中6家博物馆免费接待观众逾100多万人(次),是老馆过去20年接待观众人数的总和。目前已成为展示平凉文化的重要平台。

  根据馆藏文物和展厅情况,市博物馆不断摸索,目前已形成《文化物宝—平凉历史文物精品陈列》和《丝路遗珍—平凉佛道文物艺术陈列》两大主题展览。灵台县博物馆设《周秦化育》基本陈列,并荣获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最高奖项—陈列展览精品奖。华亭县博物馆有精品瓷器和石刻造像两个基本陈列。泾川县博物馆有基本陈列《精品文物展》。庄浪县博物馆有《庄浪历代文物展》、《翰墨春秋》书画展两个基本陈列。静宁县博物馆有基本陈列—《静宁历史文物展》和专题陈列—《静宁古代玉器展》两个展览。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宣传展示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文博单位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对社会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11个博物馆和纪念馆成了游客的好去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平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日前下发的《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讨论稿)将文物及大遗址保护列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工程,并明确要将崆峒山古建筑群、武康王庙、延恩寺塔、秦汉长城平凉(静宁)段、平凉古城墙、泾州故城、成纪故城、古灵台等处作为重点保护项目,这些保护工作将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