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吃特产>泾川名吃 >> 正文内容

记忆中的泾川美味

2012年09月22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pic_24.jpg

\pic_23.jpg

\pic_25.jpg

\pic_22.jpg

  吃食摊、包子铺、手擀面、烧鸡市场,看到这些不同年代,同一主题的老照片,您是否能联想到那些年,曾经让我们垂涎的美味?

大路旁的挑子里装的是什么?是豆腐脑、醪糟汤还是鸡蛋羮、小米粥?高耸的蒸笼里蒸的什么包子?是洋芋馅、萝卜馅还是韭菜馅、羊肉馅?对这两张距今80个年头的民国老照片,我们已无从考证。惟有上世纪70年代摆在街头的静宁烧鸡和泾川地畔上的手擀面,直接地刺激着我们的味蕾。

  记得小时候即便是过年,全家人也只能在正月十五以后,确定没有亲戚再需要招待的情况下才能放心地吃上一两顿肉。回过头来想想,有些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东西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念念不忘的美味,其根源还在于当时人们的贫穷和物资的短缺。由此可以推测,几十年前的那些岁月,大多数平凉人心中的美味充其量也就是酿皮子,豆腐脑,杏儿茶,菜包子,羊肉泡,烧鸡腿,或者是一把糖豆,一捧爆米花,一碗荷包蛋,一瓶汽水,一根冰棍,吃上白面蒸馍而已,和生猛海鲜沾不上边。

  我对美食最深刻的记忆,源自上小学时的语文老师。记得那是冬天的一天下午,当所有同学都饥肠辘辘地盼望着早点下课回家时,幽默的老师突然说到了“条件反射”这个词。看到大家一脸茫然,他提议大家齐声高喊二十遍“羊肉包子”,结果还没喊完一半次数,响亮的喊声就弱了下来,吞咽口水的唏溜声此起彼伏,大家互相打量着彼此的馋相,爆出一片轰笑声。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能让我们垂涎的美味已变得越来越少了。就拿如今的小孩子来说,吃东西大多都是蜻蜓点水,漫不经心,根本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娃娃,吃东西都有滋有味,狼吞虎咽的。想起当年心中的美味,并不只是想忆苦思甜,最值得玩味的应当是和美味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挥之不去的苦涩或甜蜜的记忆。因为再过若干年,我们曾认为美味的东西也许会被剔除出“农家乐”的菜单,和我们的念想一起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