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农民的"开心农场"<一>
8月的泾川,瓜果飘香,景色宜人,正是一年好风景。这里的农民依靠辛勤劳作和智慧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他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分享着快乐。
瓜菜俏销农民笑
单存贵是丰乡郑家沟村的种菜把式,今年乡上在他们村建起了占地5亩的超级航母式大拱棚。他务了1个棚的辣椒。现在辣椒长得正旺,他喜滋滋地说:“今年菜价好,也不愁销路。辣椒一摘下来就有客商来收购,批发价3元/公斤,我这棚菜卖完,至少能收入3万多元”。
在泾河川区转一圈,到处是农民摘菜、卖菜的场景。在党原乡樊家村三组,农民许世华小康屋后的场里停了一辆大卡车,咸阳来的客商正把又大又圆的西瓜装上车。据许世华介绍,他家种了3亩西瓜,现在开园1亩多,装车价为1.1元/公斤,这一车能卖2000多元。
去年,瓜菜收入让泾川农民进账1.6亿多元,人均纯收入1500多元。今年,为了让农民财源滚滚,县上出台了修建1个日光温室每座补助2万元、大拱棚每座补助3000元、中拱棚每座补助500元的扶持政策。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全县新建日光温室424座,搭建大中拱棚2899座,全县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3.5万亩。目前,已产出各类上市瓜菜14.62万吨,产值3316.2万元,上半年全县可产出各类瓜菜10.2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
旱作农业保丰收
看着自家的10多亩全膜玉米长势喜人,党原乡高丰村二组农民高长士开心地说:“今年前季天旱,多亏种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把苗保住了,今年丰收才有了希望。”
高丰村党支部书记朱清荣介绍,今年村上种了2000多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人均1亩。今年7月雨水多,玉米长得也好,预计一亩地最少能产1500斤,亩均收入都能超过千元。
今年,泾川县立足春播期间降水偏少、春旱早发的实际,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包任务面积、包资金筹措、包农资供应、包推广种植的“五包责任制“,并采取集中办班、入户培训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农技人员、乡村干部、示范农户,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抓好了顶凌覆膜、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落实旱作农业面积103788亩,目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立体套种”促增收
泾川县是苹果种植大县,全县果园面积达到了40万亩,但有一半多是新栽植的幼园。苹果幼园不种庄稼,农民“零收入”;如果种高杆作物,又会影响果树的生长。为解决这一矛盾,该县采取了“立体套种”的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苹果幼园“零收入”变成了“双保险。
泾川县在苹果幼园里大力推广果菜、果瓜、果药、果豆、果薯5种套种模式,各乡镇根据农民的意愿,套种了辣椒、西瓜、大豆、胡麻等。全县共种植全膜马铃薯27805亩,果菜立体间作33727亩,并培育形成了千亩马铃薯套种点、千亩瓜菜套种点和千亩大豆套种点。“立体套种”的模式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日前,窑店镇将军、西门、峪头村套种的地膜洋芋已经开始起挖,峪头村农民张宏武家的洋芋迎来了陕西的客商,他说1.1元/公斤,一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比种小麦能多收入1000多元。
泾川农民在“开心农场”上,迎来了全新的生活。(赵永刚)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