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建设和谐新农村

2011年07月25日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在一些人眼里,一条硬化路、几排小洋房、一片规划田,也许就是新农村的“标准”,但在泾川县,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有产业做支撑、有社会管理在创新,最终走上的是和谐发展的富民之路。

  泾川县的产业规划,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升级换代,成就了县域经济一盘棋;泾川县的社会管理,重在以合作社引领市场,以阳光管理整合使用资金,以建立联合党总支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泾川县的民宅建设,在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覆盖的同时,提升了建设的文化内涵……

  升级换代中的泾川农村产业

  泾川,两塬加一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泾川县的农村产业经历了艰难的起步,迅速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2009年,泾川县被列为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以中心村带动,联片区突破,着眼循环发展,创新了生产方式。

  党原乡李家村养鸡业发展已有十多年了,从几家几户小规模养殖,发展到现在全村几乎每家都养。“李家的鸡”也渐渐成了品牌。但致富了的村民发现,房前屋后的养殖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况且鸡粪遍地,“李家的味道”成了“臭家庄”的代名词。

  李家村的产业走到了升级换代的节点,怎么转?借鉴工业园区的思路,村上想到了把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的路子,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去园区上下班。他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分户饲养的模式,以李家村为中心村,在李家村、可家村、冯家村之间建起了三个养殖中心区。共建起289栋鸡室,每栋养鸡1100只。记者在李家村养殖中心区见到了正在劳作的村民李小飞,他有6栋鸡室。他说,今年行情不错,一只鸡纯收入在30元,一年下来能挣20多万元呢。“养殖业做大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就高了,现在村民们开始不在房前屋后养鸡了,都陆续搬到了养殖小区。”李小飞说,在这次转型中,由于是集中养殖,大家又都扩大了规模。

  集中养殖后,鸡的粪便也集中起来了,于是村上又打起了产业链延伸的主意。他们招商引资进来一家鸡粪烘干厂,把原来随意丢弃的“宝贝”烘干后包装成袋,卖成了有机肥。一年可生产700吨,产值在50多万元。

  2009年,村上申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购疫苗、饲料,统销鸡蛋。村支书李培杰告诉记者:“合作社让群众从养殖到市场有了直接的连接,以前一袋饲料从厂家,再经几个经销商,到了农民手里就要多花8元的成本。现在一年仅饲料就能省下100多万元。”李培杰说,全村养殖业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

  在北塬,这样的养殖村比比皆是。如今,北塬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成片的苹果幼园长势喜人。在党原乡赵家村,一片52亩的省苹果标准园区内,用于物理灭虫的黏虫板、杀虫灯整齐分布,农药使用严格控制,标识清楚,志在为苹果新幼园提质增效和栽植模式改革提供典型示范。

  与北塬大片存在的新幼园不同,南塬的苹果产业大都已成规模。“以前苹果有大小年之说,现在通过疏花疏果等技术,能实现每株丰产园果树每年结200个苹果左右。”飞云乡元朝村村支书刘恩儒介绍,他们村的1361亩果园,是国家GAP认证基地,可以出口到欧盟等高端市场。

  为了增加定价的话语权,这里的果农建起了气调果库。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6.5万吨。

  在川地上,成片的蔬菜大棚让农户看到了希望。在汭丰乡郑家沟村,今春新建了20座大拱棚,村民张天锁说,建棚不掏一分钱,村民只是投工。今年,他已卖出12袋民欣早椒,一年大概能卖6次。

  据介绍,全县共建成各类养殖小区38个,秸秆养牛示范村14个;全县果园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形成了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泾汭河川区优质梨、山区杂果经济林三大果品基地;全县投产日光温室达到1755座,大中拱棚总数达到14932座,每年种植各类蔬菜13.5万亩以上。

  让群众参与决策、管理新农村

  泾川县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对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咨询论证,提高了决策水平,并引导各试点乡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农民群众热情参与,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互动,让群众自主决策、组织、监督、评议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

  许世华是党原乡樊家村的农民,家里收入靠养牛,想扩大养殖规模,自己又无积蓄,怎么办?他想到了村里的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入会后,他填了一张贷款申请表,当天就拿到了借款。之后,许世华又借了一次。有了“协会的钱”,他迅速发展成了村上的养牛大户。

  协会理事长樊学宽告诉记者,2007年,该村荣获全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省上奖励了10万元,在此基础上,协会采用入股的方式,会员参与借贷和分红。通过积累社区公共资源,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资金困难。

  从这个“小银行”里借款,最多5000元,最长半年时间。从2008年成立以来,共有230人次借贷54.6万元,帮助村民们种植果树470亩,买牛230头,买仔猪3100头,购加工机械15台……

  近两年,泾川县通村油路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异地移民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草畜产业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共整合支农资金3.5亿元。

  为实现村庄之间以强带弱或优势互补,泾川的农村之间在党的建设管理上实现了创新。丁寨村是党原乡出了名的养猪大村,存栏量占全乡的五分之一。邻近的城刘村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两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后,为城刘村规划了养殖产业,目前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搞养殖,并通过丁寨村的技术、销售网络,走上了致富路。

  塬上川间建起一个个新农村

  2009年前,飞云乡毛家村有“百年臭胡同”8条,生活环境与生产发展成果脱节。在乡上的支持下,该村被列为旧村改造示范村。当年,村委会先拿两条胡同作为试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召开村民大会6次,让农民举手表决。在充分讨论下,所有村民劲往一处使。这两条胡同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硬化道路420米。

  常年住地坑庄基的毛继新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四合院。“以前一下大雨,胡同就成了水道,水冲入地坑中就危险了。现在房子盖好了,路硬化了,粪堆、土堆、柴堆没有了。这样的环境以前想都不敢想呀。”毛继新说。

   

第二年,其余的几条胡同也顺利竣工了。不仅如此,村上还建成了文化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民新修的房屋整洁美观,门前有菜园,院子里有花园。劳碌一天后,还能在太阳能浴室洗个热水澡。

  记者发现,这里农村的新建小康屋以青砖、青瓦、白墙为主体色调风格,以仿古式房脊融合现代元素为主体建筑风格,以门前建庭院经济带、院后建绿化隔离带为主体空间格局,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突显了陇东特色,打造出了泾川农宅建设的新品牌。

  驱车泾川,在绿树花丛中,这样整齐有序的陇东特色小康屋随处可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