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一座桥的今昔

2025年02月2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王母宫山脚下西北方向,有一座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大桥——泾河大桥。它犹如一条横卧在泾河之上的巨龙,见证着泾河的汹涌澎拜和悠悠东逝……见证着泾川的风雨历程与沧桑岁月,也昭示着泾川的巨变与腾飞。

图片

据《泾川县志》记载,泾河大桥位于县城西北140米处的泾河之上,是泾镇公路与西兰公路的接合点。

这座大桥建成后的20年间,是泾川县境内泾河流域上唯一的一座桥梁。

寒来暑往五十余载,这座看似普通的大桥却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与梦想。

据老一辈人回忆,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没有修建泾河大桥的年月,北部塬区各乡镇和沿河居住以及泾川城区的人们只能蹚水过河。春季热心的村民一起自愿出力架浮桥,大伙提心吊胆、颤颤微微地带着少量的东西过河,有时带的物品过多,连背再挑就得来过回过几趟河。到了夏天雨季,河水暴涨,浮桥被洪水冲垮,人们只能望河兴叹。秋季河水没涨的时候,还可在浮桥上小心翼翼地过河。冬天在寒彻刺骨的冰面上,过往的人们更是将一颗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自己掉入冰窟窿再也上不来。沿河而居,因河而兴的人们一年四季都在为过河而发愁犯难。

斗转星移,时光到了1959年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座20孔石台木架桥横跨泾河南北两岸,从此,终于结束了泾川泾河境内没有桥的历史。

然而,在运行不到八年的时间,厄运降临。1966年8月,一场多年不遇的泾河特大洪水将其中的两座桥墩冲毁,交通中断,人们再次陷入艰难的渡河日月。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敢于战天斗地的泾河儿女,在省、地财力、技术的支持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义务出工出力,拉砂石、预制块件,展开了一连数月的会战,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石墩台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翌年(1968年)12月竣工。勤劳淳朴的工人、农民们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欢庆泾河大桥的建成通车,欢庆党和政府造福人民群众而带来的新生活。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为了纪念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桥建成,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东方红”大桥。多少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泾河大桥上观泾河清流,赏泾河夜月,领略泾河风光……

那时,泾河大桥成为泾川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到泾川城,不去登上泾河大桥就等于没有游览县城的遗憾。在彩色照相刚流行的那时,在晴好的天气,人们会专门请摄影师在此拍照留念。当地印刷的笔记本彩色插图首页选取泾河大桥图片,可见它在泾川人民群众心中的份量。

改革开放以来,泾河大桥上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风霜雨雪天,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丰收的瓜果和各种各样的农家土特产,城市里的各类各式新奇货物,通过这座大桥走向大小城市和乡村,泾河大桥成为泾川城乡发展与开放交流的致富桥、惠民桥、连心桥。

有村民撰联“门对宫山千古秀,户临金桥万事顺”。

岁月无情。泾河大桥历经了五十多个春秋,在载重车辆超负荷穿梭的今天,如一位负重不堪的老者,难以背负重荷。这座长262.4米,桥宽8米的桥梁,只能负载小型车辆和行人通行。其外型及基础良好,但桥面却已经出现病害及安全隐患。

这时,泾河大桥面临着是存留,还是拆除重建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这座大桥是泾川泾河上最早的桥梁,具有交通历史及人文价值,应该加以加固保护存留。另一说法是,它已经完成其交通历史使命,直接拆除,重新再建。

但经专家多次现场勘查论证,因地形、财力等因素,不具备重新再建的可能。

图片

不久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维修改建泾河大桥,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有关专家介绍,泾河大桥是双曲拱结构的桥梁,规模较大,造型优美,建设质量高,至今已安全运营50多年之久,反映了在经济条件和建造工艺相对落后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造水平,可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本地区桥梁建筑的代表。

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双曲拱桥已退出了桥梁建筑的舞台,但这种经济耐用,钢材用量极小的桥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像泾河大桥如此规模的双曲拱桥已为数不多了。

泾川泾河大桥是双曲拱桥,桥型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周边地区这座大桥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双曲拱桥梁。因此,对这座大桥进行维修改造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保存双曲拱桥梁的一个经典案例。

其维修改造本着守正创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体现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突出传承与保护相融,创新与经典相间,赋能文化旅游发展。在桥面建造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凸显泾川文脉的大云亭、瑶池亭两个廊亭,泾州和安定两个牌坊,对桥体及建筑物亮化美化,加固桥梁结构,更换人行道系。将其建成一座景观大桥,把王母宫景区和大云寺景区连成一体,发挥桥梁的纽带作用。

“双曲拱见证桥梁建筑发展,新构架传承经典工艺风范。”这副楹联就是对其维修改造的生动概括。

如今,泾河大桥与王母宫•大云寺景区遥相呼应,融为一体,互为增色。整个建筑彰显明清风格,体现古色古香的风韵,与泾川蜚声海内外的西王母文化和璀璨瑰丽的佛教文化相得益彰,成为泾川的“神来之笔”。

图片

夜晚,在五光十色的灯光映射下,泾河大桥金光灿灿,泾河波光闪闪,宛若仙境。

白天,美轮美奂的泾河大桥上游人如织,竞相打卡,泾河大桥成了泾川一处别样的景观,也成为交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金桥。”

一座桥的今昔,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抹难以忘怀的乡愁,更是一个地方繁荣发展的见证。

泾河大桥亦是如此。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