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温志涛:母亲的枣馍走进泾川

2024年11月0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这些熟悉的诗句在耳畔回响时,脑海里深藏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悄然在心间绽放。

每年中秋节团圆的时候,母亲总是家里最忙碌的人。其中,纯手工制作枣馍,是她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骨子里那份深沉的亲情、乡情,而且是作为中国人心底那份深切的家国情怀吧!

做枣馍的步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挺复杂的。母亲总是要提前一天,将面粉与水充分融合,揉成面团,加入发酵粉,等待它成功发酵。挑选红枣并清洗干净的任务就交给我和哥哥了,母亲叮嘱我们:挑选出来的红枣,必须保证没有虫眼和溃烂,我们都睁大眼睛认真的分辨。清洗完成以后,再由母亲用小刀将它们切成相同厚度和大小的薄片备用。接着,母亲将发酵好的大块面团分成若干小份。我们也分到了一些,拿着短小的擀面杖,学着母亲的样子照做。一个个可爱的面团,被擀成若干圆形胚放在案板上,先取其中一片面胚,一整个都铺满红枣薄片,再取另外一片面胚压在上面;在靠近边缘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扭动、旋转出花边,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枣馍的制作。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枣馍终于入锅了,我和哥哥抱着轮廓相似的柴火,走进厨房。土灶内,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激化了蕴藏已久的热情。你一根,我一根,两个圆圆的脑袋抢着添柴火。炽热的火焰,我们的笑声,和着锅边散发出浓郁的香甜味,热烈的祝福着节日的美好。

随着枣馍出锅,调皮的小米果和乐乐,就迫不及待的你一口,我一口开心地品尝起来。他们的身上,瞬间映照出我们童年的影子。我的心里升腾起一种情感,开始温热又突然滚烫,眼眶开始湿润。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将对生活的炽热包裹在软软糯糯的枣馍里,每一口香甜,都快乐的触碰着我们的鼻尖,然后缓缓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任凭岁月更迭,改变了家乡的模样,沧桑了母亲的容颜。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依旧坚定的蕴含在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中,沐浴在月光的温柔和皎洁中,散发着真正意义上的纯粹与温暖,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温志涛,笔名田园牧歌。泾川县问城中学教师。执笔抒心,落字成暖,多次在泾川教研、平凉儿童阅读、泾水读书人等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散文和诗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