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撰联王母宫
“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这幅现悬挂于新修的王母大殿廊柱上的楹联,出自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之手。提起这幅楹联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于右任先生,人们都知道他是陕西三原县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此后出任孙中山政府的交通次长,是国民党元老,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祖籍原在泾川。
据已故泾川书法家、原国民政府国大代表刘锡三老人于1984年5月21日在杨柳村家中回忆:1878年,于右任出生于泾川县城北关任姓的一个大户人家,任家门前有一棵很直很高的大槐树,浓荫蔽日,郁郁葱葱,据说是一棵风脉树,因为有此树,任家代代就能出仕宦之人。确实,任家也出过不少人才,据《泾川县志》记载,比于右任小几岁的任泽民,是近代泾川最有名望的书法家,真、草、隶、篆四体皆精,尤擅长隶书,虽传世作品不多,但很有收藏价值。
自古雄才多磨难。于右任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就同他到静宁舅父家居住。到5岁时,母亲又把他带到了陕西三原于家。这于家是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生活很清贫。于右任到三原后,改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其谐音幼任,含意是幼儿时生活在任家。据说他母亲在世时,给他讲过这段经历。岂料到于家不几年,于右任的母亲辞世了,他由二伯母房氏抚养成人。于右任长大后,先后多次去静宁找他的舅家,也怀着对回山脚下这块故土的爱恋,几次到过泾川。至今,这两地仍留有他的多幅墨宝。
于右任先生善诗词,尤精书法,早年学赵体,后潜心于北魏碑刻,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他为创研标准草书,呕心沥血,自认“这只是一个蓝图,伟大的建筑还要国人共同努力”。《标准草书》自上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仅半个多世纪,已蜚声国内,并远播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如日本所编的各体字典,其草体即采用《标准草书》。于先生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编写出版了《标准草书千字文》,为当代书坛珍宝。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于右任一直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2年,他视察河西时路过泾川,各单位、学校在泾川县城北门外开了个欢迎会。只见他身穿灰色夹袍,圆口鞋,老布袜子,秃头,美髯长须,两眼灼灼有光,拄竹杆拐杖,像一个平常老百姓。他对欢迎者讲了话,然后去瑶池,拜谒了西王母。临别,王母宫管理人员请他为王母宫题词,他欣然应诺。许多群众也拿来宣纸请他写字,他说:“大家既爱我写的字,把纸放到车上,我回去写好寄来。”
驱车到达长武时,于右任想起这里有个老朋友于杰天,多年未见,趁这个机会顺便去看一下。于杰天当年和于右任同场科举,二人感情甚好。见面后,抚今追昔,谈得甚为投机。当晚,他就住在于杰天家中。
夜里,他辗转反思,很难入睡。要给王母宫题词,写什么呢?凤辇升腾在回中,彩云缥缈护西土。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登回山,谒王母,留下了千古佳作,至今还脍炙人口。生于泾川的我,写什么呢?他把历代诗人颂写回山和西王母的辞赋文章默忆了一遍,稍一思衬,茅塞顿开,妙!妙!一幅楹联已打好了腹稿。佳句得来,他安然地睡着了。
第二天清早起来,于右任问于杰天:“今天我就要走,你给我吃啥饭?”于杰天说:“故友相逢,我在饭店备了酒席。”于右任说:“快去退了吧!我就想吃搅团。这东西走到哪里都没有人给我吃,今天来到你这里,非吃不可!”于杰天听后,当下退了酒席,在家做了高粱面搅团,用猪肉做了臊子汤。于右任连吃了三碗,后高兴地说:“三四十年的搅团梦,今天才算圆了。把桌子抬来,我要写字。”
于杰天和陪同人员忙抬来桌子,铺上画毡,展开宣纸。只见于右任提笔在手,闭目凝思片刻后,饱蘸浓墨,挥毫写出了“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两行如鸾翔凤翥、雄强奇伟、游走飞动的大字。
随后,他又为群众写了五十多张条幅,落了款,铃上印章,马上交人付邮。
三天后,墨宝送到了王母宫。管理人员忙命人用楸木做了木牌,把楹联镌刻于上,黑底金字,典雅美观,挂在王母宫的廊柱上,顿使王母宫增色不少。
“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于右任先生用草书书写的这幅对联,法度严谨,劲妍相济,将质厚与洒脱并收腕底,于雄浑凝练中时见流丽,兼有“骏马秋风陇头,杏花春雨关中”之境界。神融笔畅,法韵两胜,真乃神品。
这幅楹联,不仅字写得好,并且对仗工正,含意隽永。弘扬了中华楹联国粹,展示了于先生的艺术风采,也成为王母宫珍藏的稀世瑰宝。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