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回中宫与回中道

2024年08月2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回中”与“关中”、“新秦中”一样,最早是一个地域名。中国的汉字以象形字为本源,“回”字作为象形字,在我看来,其所含的区域,外围大“口”的4笔,按汉字的书写笔划,其应该是西边的陇山、贺兰山,北边的阴山,东边的子午岭,南边的渭河。里面的小“口”的4笔,依次为西边的回中道,北边的长城,东边的秦直道,南边的泾河。其核心区域大概是指陇山以东、渭河以北、秦长城以南、子午岭以西的一大片地区。后来,由“回中”还生发出一座著名的古代建筑——“回中宫”,一条著名的古道——“回中道”。“回中”从而成为一个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热词。

“回中宫”和“回中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题,多年来,关于回中宫的具体位置及回中道的具体走向,一直困扰着史学研究者,直至今日,仍然未有定论。

但翻阅史籍,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应该是先有回中(先秦),再有回中宫(最迟在秦代),后有回中道(打通在汉代)。据此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其一,因为有了回中宫,所以才有回中道;其二,回中宫应该在回中道上的某一个节点上。

陇关道与萧关道线路图。(资料图片)

对回中宫的考证

关于回中宫,史籍中最早的记录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同样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侯骑至雍、甘泉。”另据《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六年(前105年)、太初四年(前101年)、天汉二年(前99年)、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至少4次西巡“幸回中”。这些史籍中提到的“回中”都是指的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区域,这个点就是“回中宫”,而且从时间上看,至少在秦代,“回中宫”就已经存在。

关于回中宫的具体位置,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按这一段文字的叙述顺序,可以看出,始皇是从陇西到北地,路线是先“出鸡头山”,再“过回中”。如果鸡头山是崆峒山,那么从崆峒山后峡的鸡头道东行往山外面走,就是“出”,然后“过回中”;如果是反方向,即由东向西,则是“入”而不是“出”。按这个方位讲,回中宫应该在鸡头山的东面,如果是由此往北地郡——今庆阳宁县走,那么就会经过泾川。今泾川县城以西泾河与汭河交汇处确实有个回中山,也就是民间传说中西王母降生的王母宫山。据此推断,回中宫就有可能在泾川;如果是返回京城咸阳方向,那么就有可能向南,经过汧水之滨的汧县(陇县)。据此推断,回中宫也有可能是在由鸡头山(崆峒)去往汧县(陇县)的路上的某一地,或者说就在汧县(陇县)。

历史上关于回中宫的具体位置,到东汉时就已经是一本糊涂帐。在后世对《汉书.武帝纪》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通回中道”条下的注释中,就已经有了分歧: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也。”孟康曰:“回中在北地,有山险。”如淳曰:“回中在汧阳。”师古分析了上述几家的观点,认为:“回中在安定,北通萧关,应说是也。而云治道至长安,非也。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孟如三家皆失之矣。回中宫在汧者,或取道安定回中为名耳,非今所通道也。”由此看来,他是主张回中在安定,也就是今泾川。

应劭(153—196年)是东汉学者,其一生勤于著述,平生撰有《风俗通》、《汉官仪》、《中汉辑叙》等11种,136篇。又有《汉书集解音义》10卷,对《汉书》进行了标注。

孟康,是三国时期魏国安平广宗(今邢台市广宗)人,曾著有《汉书音义》、《老子注》等。

如淳也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曾任曹魏陈郡丞,注释过《汉书》。

以上3人都曾对《汉书》进行过标注,应劭所处的东汉距离回中道开通的公元前108年刚满300年,孟、如2人所处的三国时距离公元前108年也不过300多年。仔细分析一下他们的说法,我们发现,这3人所说的回中宫的位置各不相同,甚至连其所在的郡都有出入。当然,安定郡是公元前114年时,汉武帝时才从北地郡分析出来的,所以应、孟2人说的都有道理。但如淳所说的“回中在汧阳”,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回中所在的汧县,历史上也叫汧阴县,亦即现在的陇县,与汧阳(今千阳县)没有任何关系。

颜师古(581—645年),名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著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等。颜师古所处的唐初,距离“通回中道”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00年,但他治学的严谨却是后世公认的,他综合分析了东汉、三国时诸位学者的意见,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回中在安定,北通萧关,应说是。”

参照颜师古的说法,首先从方位上说,秦始皇巡陇西、北地,汉武帝4次北巡,都是从雍,也就是今凤翔县出发,向北(或向西)行走的。而公元前166年匈奴的那次入侵,火烧回中宫,则是从北向南的。这几个事件的交织点都在回中宫。

此后一千多年来,关于回中宫的位置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至少有“泾川说”、“汧县(陇县)说”和“华亭说”三说,近年来,还出现了“泾源说”。

谭其骧在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对回中的标注,既不在华亭,也不在陇县,而是在陇县以北、华亭以南、庄浪以东三县交汇处的陇山东麓。明显的看,这只是根据史籍的记载推断出来的一个坐标点,在现实中很难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地标上。

笔者以为,秦汉时的皇帝们西巡北巡的出发点都是雍城——凤翔,由此北行,最直接、最便宜捷的一条道路就是直线向北,翻越老爷岭,穿越麻夫川(又称细川),到达灵台县的百里镇,这段距离正好是100里;然后上北原(什字原),下黑河川,再翻越泾州太平原距疙瘩关2里的凤口,由疙瘩关古道下至泾河川,到达安定(今泾川),这条路的直线距离不足100里。然后,以安定作为出发点,向西沿泾水上溯,穿过颉河大峡谷,在陇山以东北折,经萧关,到固原,翻陇山,至陇西郡;或者由泾川出发,向东北行,翻过董志原,直达位于宁县的北地郡。泾川的位置是如此重要,所以回中宫最有理由在泾川。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秦代泾川只有回中宫,还没有泾州城。

但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在泾川找不到回中宫的任何一点遗址。其实,不光是泾川,在陇县、在汧县、在华亭,也都找不到回中宫的遗址。这一点不难理解,秦代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秦代的遗址几乎都没有保留下来。当然,秦代的长城是个例外。

近年形成的另一个观点是回中宫在宁夏的泾源县。

大概是从1989年开始,在陇山以东的宁夏泾源县城以北1里,被当地人称之为瓦渣子屲的香水镇果家山,文物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秦汉时期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夔凤纹大瓦当,最大的一个为“34×44.5cm”,其规制远远大于同一时期的其它建筑,仅次于秦始皇陵发现的秦代瓦当中的“巨无霸”(直径61cm)。此后,一些学者通过考察,也都认为民间建筑不可能用这么大的建筑构件,推测这有可能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大型建筑。面对如此大的瓦当构件,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样的建筑,才配得上用这么大的瓦当?所以王治平、钟侃等专家学者认为,这里就是秦汉时期的回中宫。沿着这个思路出发,如果秦始皇是由陇西郡归来,向东翻越陇山入今泾源县境。在此小憩,然后沿崆峒山后峡的鸡头道东行,“出鸡头山”。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一行长途跋涉,翻越陇山,鞍马劳顿,到陇山东麓的泾源县休整一下。而为了休整,在这里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行宫,比如回中宫,就是极有可能的,也是情通理顺的。

如此一来,回中宫的“泾源说”就有了一定的道理,至少它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建筑遗址在那里,且至今仍有遗迹可以佐证。另外,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证明,位于泾源县城北1里的果家山秦汉遗址除了是回中宫外,还会是其它的什么建筑!?

落日下的泾河。    李晓明 摄

对回中道的考证

关于回中道,最早的记录是在《史记.封禅书》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祀灵星焉。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到鸣泽,从西河归。”《汉书.孝武本纪》中也有内容相同的记载。《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四年(前107年)冬水月,行幸雍,祀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目中,但记录的史实却是相同的,都是在公元前107年,汉武帝西巡雍地(今陕西凤翔县)时,才“通回中道”。几条记载中都有个“通”字,这个“通”应该是修通、贯通的意思,这说明回中道的修筑时间是公元前107年前后。

回中道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官道,其北端的终点是萧关(今固原市原州区东南),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其在南端的起点,却颇有争议,目前已经形成的观点有三个。第一种说法,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火烧寨回中道”。其南端起点是陇县的火烧寨,基本线路就是今宝鸡至固原的宝平公路的走向。沿温水镇、火烧寨镇、新集川镇东部入甘肃省华亭县神峪河、安口,一路向北,至平凉四十里铺,继续向北过镇原新城镇,到达茹河川后,再折向西行,经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和古城镇,逾萧关至固原原州区。第二种观点,就是著名的“关陇北支道”。从陇县西北30里的固关镇出发,向北沿汧河支流麻庵河谷逆流而上,经窄石峡(华亭县与陇县交界处)进入华亭县境,经上关到华亭,再取道山寨到泾源,再北行经和尚铺到达萧关。笔者曾亲自对此道进行过实地探察,因为该线路紧贴陇山,其间沟壑纵横,道路崎岖,极难行走。但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在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的回中道就是这条线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利民编著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对回中道的标注,起点是凤翔,途经陇县,也是采信的这一观点。另据《后汉书·来歙传》记载:建武八年(32年),来歙“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以攻隗嚣。这里的番须道即由今华亭马峡孟台翻越关山的古道,这说明来歙进军的线路是由回中道赶到番须口,然后翻越关山,到达略阳的。这也可以证明回中道有可能到达过华亭。

第三种观点,是近年来在本地学界形成的,也是笔者所坚持的“泾州回中道”,认为回中道南端的起点是雍城——凤翔,其路线是由凤翔出发,有两条分支,一条是出凤翔县城直线向北,翻老爷岭,穿麻夫川(又称细川),经灵台县百里镇到什字原;另一条是出凤翔县城东北行,经糜秆桥,翻越羊尾关,由两亭沿蒲河顺流而下,经灵台县城,到什字原。两条支线到什字汇合后,向北过黑河川,经太平原疙瘩关古道到泾川。然后,向西沿泾水上溯,过四十里铺、泾阳,入三关口,穿过颉河大峡谷,沿陇山东麓北行,到萧关。因为这条古道必须经过泾川,所以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泾州回中道”。

还是回到《汉书.武帝纪》中的记载:“元封四年(前107年)冬水月,行幸雍,祀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这段文字至少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回中道的形成时间是公元前107年,汉武帝“西巡雍”时;二是汉武帝西巡的目的是“祠五畤”;三是“通”回中道的目的是为了“北出萧关”。结合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再对回中道的成因进行一个分析。

首先“通”回中道的时间是公元前107年,这没有疑问。

其次是“祠五畤”的地点。五畤又称五畤原,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是秦汉时祭祀天帝的处所。《史记·孝武本纪》“上初至雍,郊见五畤。”张守节正义:“先是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下畤,祭赤帝、黄帝;汉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通成帝建始二年(31年),罢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郊。”按张守节的解释,五畤并不是一人一时建成的,而是先秦诸公(文公、宣公、灵公)建成4畤,后到汉代高祖又建成1畤,终成5畤,分别祭祀白帝、青帝、赤帝、黄帝和黑帝。直到公元31年,才“罢雍五畤”,挪至“长安南郊”。五畤最初的地点在凤翔,也没有问题。

再次是通回中道,“北出萧关”的回中道的路线。

先看“火烧寨回中道”。因为其南段陇县——平凉一段的走向大致与如今的宝中铁路、宝平高速公路的取道一致,所以现在通行的说法都认为这就是历史上的回中道。认为这条道路是秦汉时期由陕入陇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曾四次途径回中道巡查陇东民情都是经过的这条道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陇关道逐渐成为由经陇州入陇进入秦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回中道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但作为一条连接陕甘宁地区的重要通道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宝平高速火烧寨至平凉段规划路段大致路线经过的就是这条古道。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此线路是今天省道212、省道203和宝平高速公路的通行线路,是在20世纪勘测修路技术提高以后形成的道路,只能是今人对回中道的一种主观猜测。而且这条道路途经安口而不经过华亭,在这一线路上并没有发现回中宫的遗迹。因此,说这就是回中古道不足以令人信服。

再看“关陇北支道”。这条古道有历史根柢可查,谭其骧、郭利民教授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回中道的标注为汧县(陇县)至华亭之间。但在实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这条古道只有其名而无通行之实。2016年8月笔者曾随陇东学院张多勇教授考察陇山古道,这条古道是我们走过的陇山古道之一。从固关镇出发,向西北进入汧河的支流麻庵河谷,经下关厂,道路一分为二,向西行上山经秦家塬可翻越关山,进入天水的张家川境;向北行则进入华亭县麻庵乡,再翻山越岭可至华亭。但这条道路的艰险程度非同寻常,由固关至麻庵,道路穿峡过谷,翻山越岭,其间还有古人在石壁上打凿的栈道,遗迹至今尚存,符合古道的特征。如果仅仅是行人徒步行走,尚可应付;但如果是大部队行走,甚至于像是秦始皇的皇家车马行走,则根本不现实。因此,说这条古道是回中道,也显得十分勉强。

最后我们再来看“泾州回中道”。之所以我要坚持说这条道路有可能是回中道,是因为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以及结合历史上的“回中宫在泾州”的这一史实根据。

泾川王母宫大殿。(网络图片)

对“泾州回中道”的解读

前文我们说过,“泾州回中道”南端起点是雍城——凤翔,由凤翔出发,有两条分支,一条是出凤翔县城直线向北,翻老爷岭,沿麻夫川(又称细川)向北,经麟游麻夫驿(今麻夫村)——酒坊镇——阴密(灵台百里镇)——什字;另一条是出凤翔县城东北行,经糜秆桥镇——五曲桥——骆驼巷——羊尾关——天堂——两亭——灵台——什字。两条支线到什字汇合后,向北过黑河川,由太平原凤口疙瘩关附近的古道到泾州。

之所以说这条古道有可能是回中道,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凤翔——老爷岭——麻夫驿(今麻夫村)——酒坊镇——阴密(灵台百里镇)——什字。由凤翔、阴密到泾州这条道路,不仅距离短,而且因为其通道上有一个重要的城池——阴密城,这条路线应该是泾州回中道的主线。秦汉时期,凤翔是秦人早期的都城,位于100里之外凤翔正北面的阴密(今百里)是先秦时最早设置的古县之一。由于有阴密城的存在,可以从军事上非常有力地保障该线路的畅通。而且,由秦都雍城出发,仅仅只要翻越老爷岭一座山岭(主峰海拔1679米),即到麻夫驿,这段道路只有不到20公里。然后,沿一马平川的麻夫川向北,仅仅28.5公里即到阴密(百里)。由凤翔到百里满打满算也就一百里的路程——这也是为什么周文王当年灭掉密须国而要将其命名为百里的原因。岁月流逝,曾经的麻夫驿虽然踪迹全无,但麻夫这个古老的地名却保留了下来。就在老爷岭北山脚下,东经107°22′54.8″,北纬34°45′41.8″,海拔1332米处,麻夫驿古地还静静悄悄地存留在岁月深处。在隋唐时,麻夫川还曾是唐军重要的驻军屯田之地。然后,从百里出发,上什字原,到泾川回中宫,其间只隔了一条黑河川,几乎就是一条直线,路程只有35公里。整个由凤翔到泾州的路线,全程约180里,其间除过老爷岭 这一座山岭之外,几乎全是在相对平坦的高原和河川之间行走,适合军队车马甚至皇帝出巡时大型的依仗队行进,回中古道取道这里有一定的根据。

其二,凤翔——糜秆桥镇——五曲桥——骆驼巷——羊尾关——天堂——两亭——灵台——什字,有可能是泾州回中道的辅道。这条道路的优势是从老爷岭的余脉——羊尾关翻山相对来说要容易些,但路线却要远出很多,从凤翔——羊尾关——灵台——什字,整整100公里,比麻夫川古道多出近40公里路程。虽然从理论上还没有找到回中道会取道这条线路的证据,但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特别是有考古发掘可以作为支撑。1976年10月25日,在灵台县城南蒲河川的康家沟背后枣树台山坡出土了274枚刻着外文的锅饼。而这里正是由凤翔至灵台的官道的必经之地。后来经专家考证,这些外文是希腊文,距今大约有1900年,这一时间段正是西汉。直至今日,灵台县博物馆王忠学馆长依然能清晰地记起当时这些外文铅饼出土的情形:“当时,正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整个山坡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人来人往异常热闹。就在这时,干活的人们发现了一个人工挖成的竖坑,似乎有什么宝物。很快就被报告给县上了。”开始发掘后,他看到:“最底下是一层拳头大的白色卵石,大约有33厘米厚,石块中间是两块汉代筒瓦,人们将铅饼放入筒瓦槽内又覆盖了两块瓦,然后又在瓦的两头各放置了一块青石片,274枚铅饼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上面。”这充分说明,由凤翔出发,取道灵台,由灵台到泾川的这条古道应该是汉代(甚至更早)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至少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商道。泾州回中道取道这条道路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

其三,如果泾川真的是秦汉时的回中宫所在地,那么,由凤翔经麻夫驿、百里到泾川的回中道就确凿无疑。因为无论如何,回中宫都应该在回中道上。

泾川回中山。(网络图片)

结论

综上所述,回中宫有可能在华亭或者在陇县,甚至有可能在华亭、陇县、张家川三县交汇处的某一点(谭其骧的观点),因为毕竟有那么多的专家持这种观点;回中宫有可能在泾源,因为有1989年泾源城北果家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作支撑。

但我的观点是:回中道就是由凤翔北上至泾川之间的古道。因为泾川有个回中山,还有个公元前114年被匈奴烧毁的回中宫,与泾川回中宫相连的还有一条由麻夫驿、阴密城连接的回中古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