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殷盼盼:北魏泾水中上游的族群融合与王朝管理

2024年07月3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统酋”是北魏管理胡族部落的职务,具有部落统帅和王朝职任的双重属性,一般由胡族酋豪担任,是北魏削弱部族酋豪势力的措施之一。北魏占领泾水中上游初期,保留了诸多胡族部落,将诸酋豪以封爵、任官等方式纳入管理体系,部族酋豪势力强于汉人豪右。随着平凉休屠胡金崖、黄石屠各路那罗、卢水胡刘超等叛乱相继被平定,以及胡族部落逐渐瓦解,酋豪势力日渐削弱。延兴年间皇甫驎出任统酋时,泾州的胡、汉势力对比已经发生转变,6世纪初汉人豪右成为泾州区域政治的主导力量。

魏晋北朝时期,中原存在诸多胡人部落,由于各族群发展状况及诸政权胡族统治策略等方面的差异,统帅或监护胡族部落的官号或名号也相当复杂。其中,“统酋”的资料虽不多见,但其内涵却相当引人注意。学者或将其与领民酋长之类等同,如侯旭东认为统酋之下是未经编户的胡族部落,牟发松认为“统酋”为领民酋长的别称。唐长孺援引《皇甫驎墓志》所记皇甫驎于北魏延兴年间被泾州胡族推为统酋的案例,指出此时期胡族领民酋长的人选已经不必世袭,甚至是不限于本族,并言北魏的领民酋长有一类是胡族部落进一步瓦解后新选拔而来,通过北魏的委任确立其在部落中的统治地位,颇具启发性。

陕西省麟游县丈八乡出土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彭成兴墓志》、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出土的北魏太昌元年(532)《金猥墓志》等相关资料,以及泾水中上游区域出土的墓志与造像记等,为系统梳理北魏泾水中上游族群融合与王朝的族群管理提供了典型的区域社会案例,借之可以观察到此区域的一些部族从部落社会到郡县编户的变迁。而与这一过程伴随的部族酋豪势力的削弱,也通过汉人豪右皇甫驎出任胡族“统酋”这一在整个北魏具有特殊性的个案得以体现。将皇甫驎的个案放在泾水中上游区域族群融合的脉络下分析,既能看到豪右对地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也能看到该区域胡、汉势力的变化与族群融合的鲜明特色。

一、皇甫氏的迁徙与发展

北魏延昌四年(515)《魏故泾雍二州别驾安西平西二府长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皇甫君墓志铭》清咸丰年间出土于陕西户县,光绪中叶志石曾收藏于端方家,1917年以后转入天津金钺之手,最终遗失。志文和拓片学界多有著录,笔者不再誊录墓志全文。皇甫驎卒于延昌四年,75岁,去世后其挚友——前雍州主簿、横水令辛对为其撰写墓志,后者很可能出自陇西大族辛氏。皇甫驎的两任妻子均出自世族权贵之家,分别是“安定梁氏,州主簿、郡功曹洪敬女”和“钜鏕魏氏,镇西将军、内都大官、黄龙镇将赵兴公留孙女”。梁氏之父、辛对、皇甫驎均任职于关陇地域,他们之间的婚姻、交际网络体现了豪右在地域社会中的复杂关联。

墓志记载皇甫驎的家世背景:“君讳驎,字真驹,安定朝那人也。卿士之苗冑,渡潦(辽)之琼胤。荆州刺史之孙,辟主簿州部处士之元子。金紫扶踈,冕冠今古,风节朝略,载在史籍。君冑藉深华……君虽冑籍安定,坟井在雍。”皇甫麟的郡望为安定朝那,籍贯在“雍”,由其葬于“鄠县中乡洪涝里”可知“雍”指雍州。东汉时期,安定皇甫氏在王朝的边疆经营中崛起,皇甫棱(稜)及其孙皇甫规均曾担任度辽将军,《皇甫驎墓志》中的“渡潦(辽)之琼胤”所言即此。

魏晋时期皇甫氏成为影响力相当大的家族,在关陇的日常统治中举足轻重。清道光年间发现于西安的曹魏《曹真碑》,是雍州士众为纪念曹真镇守关中期间的德政所造。碑阴记载了大量以“州民”身份参与造碑的雍州籍官员,均是出自关陇豪右家族的有声望者。其中,皇甫氏人物有5位之多,任永平令、雍州州部从事、郎中等职,是所有姓氏中人数最多的家族。安定皇甫氏的士族化转型也在魏晋时期完成,名士皇甫谧是其代表,其“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其中挚虞为京兆人,张轨、席纯皆为安定郡豪右,张轨奠基了前凉政权。西晋司马颙都督关中时期(299—306),秦州刺史皇甫重与其弟皇甫商(曾被司马伦任为梁州刺史)联合陇上士众对抗司马颙的统治,甚至与其发生军事对抗,在“八王之乱”背景下一度是惠帝掣肘司马颙的依托。《晋书·李含传》记载皇甫商“少恃豪族,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遂讽州以短檄召含为门亭长……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时任中丞的北地傅咸上言:“臣从弟祗为州都,意在欲隆风教,议含已过……中正庞腾便割含品。”皇甫商的意见得到雍州大中正傅祇和始平郡中正庞腾的响应,足见其在关中的地位。“永嘉之乱”后,关陇豪右支持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维持了四年多的统治,其中皇甫阳任少府。

十六国北魏时期皇甫氏家族的声望和影响力是否得以延续,学界尚无清晰的认识。近来刘军以《皇甫驎墓志》为核心线索,从官品变迁的角度分析认为北魏时期皇甫氏门第已经衰落至次等寒士。但是,《古今姓氏书辩证》“皇甫氏”条记载“贾执《姓氏谱》谓之‘安定五姓’,魏定安定皇甫在乙门”。“乙门”即州郡高门大姓,笔者搜集了十六国北魏皇甫氏人物的相关记载,以重新考察皇甫氏的家族地位。

后赵太和二年(329)灭亡前赵,“徙其台省文武、关东流人、秦雍大族九千余人于襄国”,建平四年(333)又迁徙十余万户关陇胡汉豪右到关东枋头和滠头。《晋书·石勒载记》记载后赵建武五年(339):

镇远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东徙已来,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华胄,宜蒙优免,从之。自是皇甫、胡、梁、韦、杜、牛、辛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同旧族,随才铨叙,思欲分还桑梓者听之。

从名单列出的诸姓看,被迁徙的大族豪右以来自雍州者为主,皇甫氏更是位列十七姓之首。前秦政权中亦有皇甫氏人物任职,《晋书·皇甫真传》记载“真兄典仕苻坚为散骑常侍。从子奋、覆并显关西”,前秦灭亡前燕后,皇甫真“从坚入关,为奉车都尉”。皇甫覆建元七年(371)前后任前秦荆州刺史,前秦灭亡后又投降后秦。赫连夏政权中亦有皇甫氏人物任职,如皇甫徽任中书侍郎。又北齐天保九年(558)《皇甫琳墓志》记载:

君讳琳,字洛起,安定朝那人也。秦州史君之嫡孙,泾州刺史之仲子,太尉真度之堂息……(曾)祖预,赫连时荆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祖奇,才越二疏,用当观国。贡秀魏庭,除北地太守、秦州刺史。父洪度,司徒府参军事鲁阳邑中正、陇东太守,诏赠泾州刺史。

皇甫预在赫连夏时任荆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赫连夏的实际控制疆域主要在阴山以南的关陇区域,皇甫预也应在此地域范围内任职。墓志中的太尉真度、泾州刺史分别是胡灵太后之舅皇甫度、皇甫集弟兄二人,秦州史君则是皇甫琳之祖皇甫奇任北地太守、秦州刺史。胡灵太后的祖父胡渊在北魏攻破赫连夏统万城后归降,皇甫奇与胡渊同辈,任北地太守、秦州刺史的时间当在5世纪中后期。《魏书·费穆传》记载其“转泾州平西府长史。时刺史皇甫集,灵太后之元舅,恃外戚之亲,多为非法”。胡灵太后受宠后皇甫氏在泾州的权势和影响更盛。

北魏时期持续有皇甫氏人物在泾水中上游区域任要职,亦可反映皇甫氏在此地的影响力。如甘肃宁县出土的正始元年(504)《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中有安定皇甫隆寿任豳州刑狱史。甘肃泾川县文庙发现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嵩显寺碑》所记泾州都督府官员中,有别驾从事皇甫规、平凉太守皇甫□。泾川发现的北魏永平三年《南石窟寺碑》中亦有泾州平西将军府司马敷西男皇甫慎、祭酒从事史皇甫询等安定皇甫氏人物。又如北魏熙平元年(516)《羊祉墓志》记其子偘之“妻安定皇甫氏,父冲,平凉太守”。

汉至北魏间皇甫氏人物迁徙分散至安定与长安之间的多地,这有助于扩大其家族在关陇的影响力。东汉永初五年(111),因西北边疆“羌乱”之故,安定郡内徙扶风美阳,郡民被强制迁徙,永建四年(129)才迁回原地。皇甫规之父皇甫旗在元初二年(115)前后任右扶风都尉,或与安定郡民徙往扶风美阳有关。永和六年(141)安定郡再迁至扶风,皇甫氏所在的朝那县最终迁到了今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一带。延熹四年(161)皇甫规言“臣生长邠岐,年五十有九”,就是指迁徙后的居地。皇甫规之侄皇甫嵩,中平二年(185)时曾统率大军驻扎于长安,又获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很可能在这一时期部分皇甫氏人物徙居京兆。《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又汉安定郡嵩,生陵,始居安陵。”同书又提到隋代有京兆万年皇甫氏,亦可与《周书·皇甫璠传》载其“世为西州著姓,后徙居京兆焉”对照。

近年在西安发现了隋开皇三年(583)《皇甫光墓志》、四年《皇甫谦墓志》、五年《皇甫九会墓志》、九年《皇甫忍墓志》,以及仁寿三年(603)《皇甫纮墓志》等多方皇甫氏人物墓志,均自称朝那皇甫氏,葬于长安。又唐显庆四年(659)《皇甫弘敬墓志》称其为京兆杜陵人,天授二年(691)《皇甫瑷墓志》记为雍州长安人。《唐皇甫鉟墓志》记:

至武帝初,雍州牧鸾,始自鲁国徙茂陵,故起鸾为始祖。鸾生裒,举至孝,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东汉复为安定都尉。儁生稜,渡辽将军,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为郡著姓。稜有八子,为八祖,坟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八祖之后,皆出安定,关中谓之望族。

这是关于皇甫氏远祖世系最为完整的记载,但与其考证其真实性,不如说它正好反映了汉唐间皇甫氏家族在安定与长安之间的迁散,是一种基于皇甫氏分布状况的谱系塑造与建构。

二、泾水中上游的部族聚落

神䴥三年(430)十二月,北魏平定赫连夏后在泾水中上游区域设立泾州,实行州、郡、县体制的统治,并留延普镇安定。同时,在郡县之内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胡族聚落,胡族酋豪势力强大。延和二年(433)二月,即发生北魏所派安定镇将延普与泾州胡族酋豪的争权冲突。《魏书·世祖纪》载:

征西将军金崖与安定镇将延普及泾州刺史狄子玉争权构隙,举兵攻普,不克,退保胡空谷,驱掠平民,据险自固。诏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将陆俟讨获之……金崖既死,部人立崖从弟当川领其众。

狄子玉原为赫连昌属下将领,北魏始光四年(427)降魏。《魏书·世祖纪》记载北魏神䴥元年(428):“上郡休屠胡酋金崖率众内属。”两位金崖为同一人。不过,《魏书·陆俟传》记此事曰“平凉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金崖被记载为平凉休屠胡。《晋书·苻登载记》又言前秦太初二年(387):“纂遣师奴攻上郡羌酋金大黑、金洛生,大黑等逆战,大败之,斩首五千八百。”此处又提及金氏有羌人。而《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记载赫连夏龙升二年(408):“勃勃又攻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黄石固位于平凉郡北部新集乡一带,似又说明金洛生为平凉郡黄石固的胡族酋豪。金氏人物的籍贯和族属出现平凉休屠胡和上郡羌两种记载,需要进一步考察。

2007年在今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征集的北魏太昌元年(532)《金猥墓志》,详细记载了金猥家族从汉到北魏的世系及任官。墓志追叙其家族为金日磾之裔,金猥的四世祖金熙任前秦征西将军、司隶校尉、秦雍二州刺史、安南公,其子金松为后秦镇西将军、给事黄门侍郎、京兆子、寻阳伯,松弟崖“太武皇帝被召入京,播速归政,即授征西将军、大都督关西诸军事、泾州刺史、陇西公”。《晋书·姚苌载记》又载“苌如安定,击平凉胡金熙、鲜卑没奕于,大破之”,《晋书·苻丕载记》记金熙为前秦平凉太守。郭永利、王怀宥将墓志中的“金熙”比定为史籍中的平凉胡金熙、“金崖”比定为北魏与延普争权的征西将军金崖,虽然墓志当中金熙、金崖的官职与史籍所载还有出入,但从金熙、金猥的活动时间、地域、事迹看,其结论可信。无独有偶,1981年曾在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征集到北魏建明二年(531)《金神庆造像记》,造像记之左侧及背部题刻:“使持节假镇西将军镇军将军西征都督泾州大中正安戎(武)县开国子金神庆敬造像二区,建明二年二月十七日。”《北史·金祚传》记:“金祚字神敬,安定人也。性骁雄,尚气侠。魏末以军功至太中大夫,随元天穆讨平邢杲,历泾、岐二州刺史,后大行台贺拔岳表授东雍州刺史。”金神敬与金神庆为同时代人,从金祚的字判断,金神庆很可能与金神敬为兄弟关系。

综上所述,金氏是活动在彭阳县新集乡一带的休屠胡部族酋豪,而新集乡一带正是金洛生受围攻的黄石固。金氏被记为上郡人,应与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关。在苻师奴进攻金洛生等时,他活动在上郡地区,后又返回本部落。金氏人物被记为羌酋,应是金大黑、金崖等在上郡一带时统率了大量羌人的缘故。平凉郡和上郡东汉以来就聚集了大量羌人,金氏部下有大量羌人不难理解。

此外,在距彭阳县新集乡不远的彭阳县彭阳乡姚河村(今彭阳县城北),1964年出土了北魏景明三年(502)《员标墓志》,记载其为“泾州平凉郡阴槃县武都里人……石镇西将军、五部都统、平昌伯暧旽之曾孙”。学者指出前凉时期有自称为湟水、洮水流域之安夷县、金城和大夏县等陇右地区的员氏人物,而这些地区是羌族和卢水胡活跃的地区。员标很可能是从陇右地区迁入平凉郡的部落酋长,五部都统的职任体现了员氏与某部落联合组织的关系。平凉郡北部部族复杂,后秦弘始九年(407)赫连勃勃“又率骑二万入高冈,及于五井,掠平凉杂胡七千余户以配后军”。高冈、五井具体位置不可考,从当时的形势判断大体在平凉郡北部,或许“杂胡”就与员标墓志中的部落联合组织有关。

延和三年(434)金崖从弟“金当川率其众围西川侯彭文晖于阴密。夏四月乙未,诏征西大将军常山王素讨当川。丁未,行幸河西。壬戌,获当川,斩之于长安以徇”。关于彭文晖,前人少有注意,其“西川侯”号当与安定郡西川都尉有关。《三国志·郭淮传》记载:“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种落二千余家附雍州。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为民保障,其后因置西川都尉。”2000年在彭阳县新集乡征集到的前秦建元十六年(380)《梁阿广墓志》记载其为“秦故领民酋大功门将,袭爵兴晋王,司州西川梁阿广”。梁阿广的任官说明他是部落酋豪,罗新指出西川即西川县,由郭淮上奏中的西川都尉变革而来,梁阿广为梁元碧后裔。又后秦“时西胡梁国儿于平凉做寿冢,每将妻妾入冢饮宴,酒酣,升灵床而歌。时人或讥之,国儿不以为意。前后征伐,屡有大功,兴以为镇北将军,封平舆男,年八十余乃死”。梁国儿与梁元碧当为同部胡族。西川显然与胡族部落统御有关,获封西川侯说明彭文晖也应是部族酋豪。20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麟游县丈八乡出土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彭成兴墓志》记载:

大代魏帝孝文时,使持节大都督清徐交广四州诸军事、振武大将军、归赵王,安定彭王虎孙成兴,帝授漝爵征西将军、领护六夷校尉、武威太守、东宫赦人、卢水统酋。

永平二年岁次己丑正月己卯朔廿九日丁未,赵平郡鹑觚县彭成兴,以此日福尽命终。

彭成兴为卢水统酋,说明墓志出土地周边有卢水胡部落。阴密在今灵台县西,与《彭成兴墓志》出土地相距不远。事实上西晋时期,该区域的卢水胡彭氏就已强大,卢水胡彭荡仲在西晋司马模都督关中时期,与安定太守贾疋联合对抗司马模,并且取得胜利。汉赵国刘曜军队占领长安后彭荡仲投降,因此被贾疋所杀,“彭荡仲之子天护率群胡攻贾疋……天护执而杀之,汉以天护为凉州刺史”。彭天护归附汉赵刘曜,这或许就是彭王虎被封“归赵王”的由来。又后秦永和二年(417)姚恢反叛,“建节彭完都闻恢将至,弃阴密,奔还长安”,彭完都很可能就与彭成兴为同族。麟游县丈八乡还出土了延昌四年(515)《彭进□造像记》,其文曰:

延昌四年太岁在乙未七月□寅朔四日乙巳,彭进□□敬造石像一区……祖樊息□骑将军、祖母武威孟女帬,父新兴假白土令、弟赤郎、弟(下阙)弟毛进、弟黑郎、侄七宝。

“彭进□”当是彭成兴家族成员,其祖母出自武威汉人大族孟氏,说明彭氏与汉人社会有深度融合。《嵩显寺碑》中泾州的“西曹书佐彭颜,字永度,赵平人”,《南石窟寺碑》中的泾州“西曹、□□主簿赵平彭□”,当是彭成兴家族成员。灵台县出土的《太延二年(436)苟头赤鲁买地券》记载:

大延二年九月四日,苟头赤鲁从同军民车阿姚买地五十亩,东齐瓦舍大道,西引白雱头浴,顾布六匹。中有一邪道,次南坢。买车高兴地卅亩,顾布四匹。即日过了。时人王阿经、苟头昨和、王吴生、苟头阿小、彭兴生、杨鲜等时知。

买地券中的彭氏人物很可能是卢水胡,苟头氏则显然出自胡族。鲁西奇指出此券反映出当时该地有一个胡族杂居的部落。

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卢水胡盖吴在杏城叛乱,十一月“盖吴遣其部落帅白广平西掠新平,安定诸夷酋皆聚众应之,杀汧城守将”,次年八月盖吴被杀,北魏“生擒屠各路那罗于安定,斩于京师”。“路那罗”是西晋末就已经很强大的黄石屠各路松多后裔,《晋书·刘曜载记》记载前赵光初二年(319)十二月“黄石屠各路松多起兵于新平、扶风,聚众数千……松多下草壁,秦陇氐羌多归之”。“黄石”即前述金洛生部落所在的黄石固,草壁则在今千阳县西北的草碧镇。从路松多起兵的地点看,其部众已从黄石固迁至新平郡一带。《晋书·苻登载记》记载前秦末苻登率军“进攻新平。苌率众救之,登引退,复攻安定,为苌所败,据路承堡”。“路承堡”为屠各路氏所建,位于安定郡与新平郡之间。路那罗被平定后不久,同年九月安定卢水胡刘超聚众万人在安定郡反叛,世祖拓跋焘告诫前往平叛的陆俟:“朕若以重兵与卿,则超等必合而为一,据险拒战,未易攻也。”最后陆俟在刘超营杀伤千人而平之。从世祖的告诫看,刘超所聚的万余人就是此区域多个部落部众的联合体,或许数月前被平定的屠各路氏亦在其中。

今陕西省长武县丁家乡直谷村一带,北魏时亦属泾州赵平郡鹑觚县。1996年曾在此村出土一批窖藏北魏佛教造像,其造像主包括出自郭、刘、何、张、毛、赵等氏。其中,郭氏相关造像最多,显示他们是较大的家族。陕西长武县出土的《北魏鹑觚县郭孟给地券》记载:“太和元年二月十日,鹑觚民郭孟[给],从从兄仪宗,买地卅五亩,要永为家业……地南有大道,道南郭寄地;西有郭凤起地,东右洛侯郭秦地,北临堡南领。”郭孟给从其兄处买35亩田,田地的四周亦均为郭氏人物的田地,可见郭氏是当地占有大量田地的大姓。关于刘氏,前述安定卢水胡刘超聚众万余叛乱,鹑觚的刘氏人物或即卢水胡。毛氏亦为鹑觚县的豪右家族,武威出土的唐贞观三年《毛祐墓志》称其“安定鹑觚人也,纂胄承基,则毛公之玄裔,祖贵和羔泉镇主入赞中台,授内直进马。父宝成,帅都督”。窖藏《毛阳造像》中有两位女性供养人厍白(玥)、后香,显非汉人。《晋书·刘曜载记》记载,光初三年(320)“长水校尉尹车谋反,与巴酋句徐库彭等相结,曜乃诛车,囚库彭等五十余人于阿房”。《资治通鉴》记此事曰“与巴囚句徐、厍彭等相结……赵主曜囚徐、彭等五十余人于阿房”。由于句氏是聚集在阴密的巴氐,前赵游子远“进军安定,氐、羌悉下,惟句氏宗党五千余家保于阴密”,可知《资治通鉴》记载句徐、厍彭为两人较为准确。“库”“厍”二字相异,考虑到《毛阳造像记》中的厍白(玥),当以“厍”为准。

综上,北魏统治下的泾州境内有多处胡族部落,分布在平凉郡西北、阴密县以及赵平郡鹑觚县境内。这些部落的特点就是多族杂居,平凉郡西北今彭阳县新集乡一带有金氏、梁氏休屠胡,在其东部的彭阳县城一带又有员氏统领下的五部胡族等“杂胡”。而阴密县至鹑觚县一带则有卢水胡彭氏和刘氏、屠各路氏,以及苟头氏等胡族杂居。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以北魏为时间段,以出土资料为线索考察的结果。如果将探究的时段上溯至西晋十六国,还会发现泾水中上游区域大量的氐、羌、鲜卑人群,甚至是西域胡族。若再将北魏时期迁入此区域的鲜卑人考虑在内,这种杂居状况将更为复杂。

三、皇甫驎的胡族统御及泾水中上游的族群管理

皇甫驎一生对北魏关陇胡族的统御贡献颇大。《皇甫驎墓志》记载:“延兴中,泾土夷民一万余家,诣京申诉,请君为统酋。然戎、华理隔,本不相豫,朝议不可。圣上以此诸民丹情难夺,中旨特许。”陆增祥认为这是指延兴三年(473)吐谷浑部内羌民钟豈渴干等2300多户内附一事,但一方面户数与墓志所载一万余户相差甚大;另一方面,《魏书·皮喜传》记延兴三年皮喜讨平拾寅后“酋帅强奴子等各率户归附,于是置广业、固道二郡以居之”,应该与钟豈渴干等内附为一事,非《皇甫驎墓志》所载泾州夷民请愿之事。“统酋”不见于史籍,这里仅指出根据墓志记载皇甫驎被推为“统酋”是以主簿身份兼任。

墓志记载:“太和廿年中,仇池不靖,扇逼泾陇。君望著西垂,勘能厌服,旨召为中书博士加议郎,驰驿慰劳,陈示祸福。凶顽尽悟,面缚归降,动有数万。刺史任城王嘉其远量,表为长史。君策谋深玄,声震朝庭,复除为清水太守,领带军镇。”汪鋆、陆增祥、罗振玉、端方认为这是指《魏书·任城王澄传》中梁州氐帅杨仲显、婆罗、杨卜兄弟及符叱盘等据州反叛,元澄至州招抚平叛一事,大体不误。然笔者发现,墓志的记载与《魏书·任城王澄传》在时间上存在差异。首先是史籍中并没有太和二十年(496)仇池氐叛乱的记载;其次在《魏书·任城王澄传》中,元澄招抚杨仲显紧接于太和九年(485)柔然犯塞之后,二者之间相隔不会太久。《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其出征梁州之前受到文明太后接见,说明事件发生于文明太后主政时期,不会晚于太和十五年(491)。若以正史为据,元澄招抚氐羌的时间应该在太和九年至太和十五年之间。《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澄至州,量彼风俗,诱导怀附。表送婆罗,授仲显循城镇副将,杨卜广业太守,叱盘固道镇副将,自余首帅,各随才而用之,款附者赏,违命加诛,于是仇池帖然,西南款顺”。从杨卜、叱盘二人所获官职看,这批降附的部众当被安置在前述延兴三年所设的广业、固道二郡。《皇甫驎墓志》提供了另一侧面的招抚细节,使我们得以了解关陇豪右皇甫驎在平乱期间积极奔走于胡族部落酋帅之间所起的作用。

墓志记载:“景明元年中,旨格初斑,简选台资,穷尽州望,除君为别驾,而君佐弼有方,民士悦乐。从景明三年至四年,督护新平、安定二郡事。正始元年中,河州刺史梁公以关塞地崄,非贤不御,而君矛猛互张,善能抚,复表为武始太守。”景明元年(500),皇甫驎以州望从清水太守调任泾州别驾,三年至四年督护泾州新平、安定二郡,即墓志题名所言任安定、新平二郡太守之事。河州为羌人聚居区,《北史·梁览传》记北魏永安(528—530)中“诏大鸿胪琅玡王皓就策授世为河州刺史”。梁览为金城人,望称安定,其家“世为部落酋帅”,且累世豪富。孝昌初年梁览任河州刺史之前,其父梁钊亦曾担任河州刺史一职,《皇甫驎墓志》中的河州刺史梁公或即梁钊。

墓志记载:“正始三年,秦泾叛逆,大军征讨,都督杨公以君权略多端,深达军要,表君为都长史,特禀高算。”陆增祥、罗振玉、端方将此对应于《魏书·杨椿传》所记“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聚众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之事。正始三年发生了“秦州民王智等聚众二千自号王公,寻推秦州主簿吕苟儿为主,年号建明”和“泾州人陈瞻亦聚众自称王,号圣明元年”两起叛乱。朝廷以右卫将军元丽为安西将军出讨秦州吕苟儿,假平西将军、兼太仆卿杨椿为其别将,元丽主要进攻秦州的吕苟儿,杨椿主要进攻泾州屠各陈瞻,七月秦、泾二州叛乱被平。65岁的皇甫驎被征为都长史,同时担任元丽、杨椿军府的长史,即墓志题名所言“安西、平西二府长史”,为平乱出谋划策,举足轻重。

皇甫驎的一生辗转于泾州等关陇地域,是地域豪右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典型代表。其中,最受学人关注的是延兴年间泾水中上游区域一万余户“夷民”前往京师请愿,请求以其出任统酋一事。从墓志记载看,是否同意以皇甫驎出任统酋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胡、汉族际隔阂是泾州胡人诉求与朝廷固有族群管理理念之间的关键分歧。最终泾州胡族民情难违,道武帝下旨特许。在当时,这应该是相当特殊的大事,仅有的几条“统酋”资料为考察此事件的特殊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前引《彭成兴墓志》记载永平二年(509)去世的彭成兴曾为“帝授漝爵征西将军、领护六夷校尉、武威太守、东宫赦人、卢水统酋”。“帝授”指北魏世宗,但从景明元年至永平二年(500—509)彭成兴去世,仅9年时间,很难想象他的官职会经历如此繁复的变动,这当是他一生仕宦的缩写。《金猥墓志》记载其父金广兴“少入清朝,长班荣绪,授广武将军、兰陵太守、永昌子、本部统酋”。金猥去世于太昌元年(532),若以30岁为一代推算,金广兴任统酋当在5世纪后期。“统酋”还见于《北魏建义元年(528)白水郡白水县六十人等造像记》中,有“西部统酋”“东部统酋”及“兄弟四人为四统酋”的记载。“东部”“西部”的记载反映此“统酋”管理的是按部划分的胡族部落。一般来讲,酋长之类的部落酋帅统领的主要是本部族人户,一个部落一般有一位酋长,“兄弟四人为四统酋”,其所统部众应该是超越了本族种落的,统酋所统的不一定全是本族人。《金猥墓志》强调金广兴所任为“本部统酋”、《彭成兴墓志》强调其仅为“卢水统酋”正好反映了此点。金广兴、彭成兴、皇甫驎的统酋之任都是经过北魏官方委任的,具有官职的性质,都是在王朝国家官僚体系有其他正式官职的情况下兼任统酋。皇甫驎的情况还说明任统酋不仅不是世袭,而且可以离任。

皇甫驎之外的几任统酋都是由胡族担任,皇甫驎这一特例何以出现,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唐长孺认为这与该地域胡族部落的进一步瓦解有关,北魏时期,泾水中上游部族聚落的重要特征是多族杂居,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和北魏管理的加强,一些胡族部落逐渐瓦解,部落民众成为郡县编户民。陕西永寿县永泰乡东村出土的神龟三年(520)《晏僧定合邑六十七人造像记》恰好可反映此点。该造像记由晏僧定主持的泾州新平郡白土县三原里某寺所立,参与的邑子是“泾州新平郡白土县民,东乡神水三原里中住”,主要出自盖(27)、车(19)、彭(7)、似先(5)、孙(5)、刘(1)、赵(1)诸氏。学者指出,盖氏当与太平真君六年(445)起义的卢水胡盖吴为同一族群、车氏很有可能是鲜卑人,彭氏很可能是卢水胡,似先氏显非汉人。可见,三原里原是一个多族群杂居的聚落,邑子所具有的郡县乡里观念和“县民”的身份认同,说明他们已经成为郡县编户民。“统酋”包含的胡族部落统帅属性和王朝国家职任属性,显示其正是北魏将胡族酋豪纳入管理体系和将部落社会编户化的过渡阶段。

汉人豪右出任胡族统酋,还反映其在地域社会的影响力逐渐超过部族酋豪,这与部落社会的瓦解相表里。北魏安定镇将延普与征西将军平凉休屠胡金崖、泾州刺史羌酋狄子玉的争权事件,与皇甫驎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延普担任镇将的安定镇并不是以军管民的军镇,而是设在雍州、泾州等重要州级政区的驻军。北魏占领泾水中上游初期,对此地的权力分配:军事权控制在北魏派驻的镇将手中;行政权则控制在很可能与本土氐羌胡族有复杂联系的羌酋狄子玉之手;至于金崖,则是北魏吸纳进军事体系的本土部族酋豪。争权事件的实质,是延普在推行北魏统治时伤及了部族酋豪等本土势力,从而引发的权力争夺。前去平乱的陆俟,“怀柔羌戎,莫不归附”,向羌胡部族做出了妥协。

随着北魏对泾水中上游区域统治的稳定和深入,本地域汉人豪右重新被吸纳进州郡地方官僚体系,逐渐积聚实力。北魏永平二年(509)《嵩显寺碑》、北魏永平三年(510)《南石窟寺碑》记载了泾州的州郡县长吏、平西将军府属吏、州府属吏的题名,前两者主要为外地人担任,州府属吏多为来自本州的豪右家族。虽然泾州州府属吏中也有员、彭等胡姓人物,但已看不出他们的酋长身份标识,与汉人豪右无异。同时,汉人地域豪右在泾州州府属吏占绝对的优势地位,比《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所载豳州州郡县系统中的部族出身者少得多,说明泾水中上游区域的部族酋豪对地域政治的影响较小,汉人豪右主导着6世纪初泾州的地域政治。

结语

皇甫驎一生辗转于关陇地域,先后出任过泾州中正、主簿,清水、武始二郡太守,泾州别驾,督护安定、新平二郡事,安西、平西二将军府长史,以及雍州别驾等职,其仕宦历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北魏关陇胡族统御的关系密切。在太和年间招抚梁州氐族杨仲显兄弟,正始三年(506)平定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叛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被泾州胡夷推为统酋。这不仅与其个人才能有关,也与安定皇甫氏自东汉以来就在关陇区域形成的强大家族势力和影响力有关,皇甫驎的生平呈现了北魏地域豪右与区域社会治理关系的典型案例。

皇甫驎被胡族推为统酋,是整个北魏都具有鲜明特质的事件,折射出泾水中上游区域的民族杂居融合、部落社会的郡县编户化、胡汉豪右势力对比等多重社会变迁,已经发展到具有转折意义的节点。北魏占领泾水中上游初期,在推行州郡县体制、设镇驻军的同时,保留了诸多胡族部落,对诸酋豪以封爵、任官等方式纳入王朝管理体系,此时胡族酋豪势力强于汉人豪右。伴随休屠胡金氏、屠各路氏、卢水胡刘氏的叛乱相继被平定,以及民族杂居、融合的深入,一些胡族部落逐渐瓦解,部族酋豪权力随之削弱。汉人豪右则在王朝的州郡僚佐体系中日益强大,延兴年间皇甫驎出任统酋时,泾州的胡汉势力对比已经发生转变,到6世纪初,汉人豪右成为泾州区域政治的主导力量。

作者简介:殷盼盼,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师资博士后。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邮编710062。

该文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释略去,引用请参照原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