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2021年04月21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地理位置优越。泾川县隶属于平凉市,地处甘肃省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居丝绸古道要冲,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也是甘肃东部连接平凉、庆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泾川位于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的上游,县境内有泾河、汭河、黑河、红河、蒲河五条河流,均属泾河水系。泾河干流自西北至东南横贯三乡一镇,流域面积8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县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0.50亿元,总量居平凉市第五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1.9:17.1:61,果业、牛业、蔬菜等产业稳步发展,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县和9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美丽安置区之一。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备持续完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根基深厚。泾河是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发祥的主脉。泾川因泾水得名,为华夏文明腹地,是祖国大西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泾川历史厚重、文化璀璨,最早可追溯到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孕育了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交相辉映、独具特色。近年来,依托“王母故里、佛道胜地、百里石窟长廊、完颜风情、红色记忆”五大文化旅游资源,建成泾汭河川农文旅发展轴,全力打造“丝路驿站•陇上泾川”文化旅游品牌,培育形成泾川文旅创新增长极。

农牧业基础较好。泾川县被泾河分为破碎塬区、沟壑区和河谷川区。塬区地势平坦,土质深厚,土壤良好,耕作方便,是全县重要的产粮区域。河谷川区包括泾河川、汭河川、黑河川、红河川4个川区,泾、汭两川河滩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耕作便利。苹果、蔬菜、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泾川县逐步形成了“塬区果畜、川区菜畜、山地杂果”的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形成了泾汭河川区片带、北部山塬区片带和南部塬区片带三个示范片带,打造了“泾川苹果”、“泾州柿饼”、“回中蔬菜”、“旭康牛肉”等地方优势农产品品牌,泾川是泾河流域十分重要的农牧业并重县。

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泾川县上世纪7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1%,通过三北五期、天然林保护、造林补贴等重点林业项目,持续推进生态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4个、省级森林小镇1个,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33%,稳居平凉市各县区首位,成为甘肃名副其实的绿化第一县,被称为黄土塬上的“绿色神话”,是生态立县的成功范例;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五年达到85%以上,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境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流地表水水质良好,在泾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能源资源富集。泾川县的煤炭、石油、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勘察开发前景广阔。初步测算煤炭地质资源量273.6亿吨,可采储量为118.9亿吨;石油潜在资源量4.3亿吨,远景资源量5.7亿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是泾河流域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发展机遇。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泾川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阐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泾川县作为泾河流域腹地,为了推动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泾河长治久安、促进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泾河文化。抢抓历史机遇,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齐心协力开创泾川县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经从理念上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加快绿色发展给泾河流域带来了新机遇,为泾川县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政策支撑。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提出发展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为泾川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难得机遇。泾川县作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具备发展碳汇产业的潜力,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也是做好泾川县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抢抓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经济与生态、城镇与乡村、发展和安全,深度挖掘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精心实施重大项目支撑战略,扎实开展重大招商引资行动,畅通交通大动脉,拓展协作新领域,优化发展新环境,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开放开发重大战略机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加快泾川县与泾河流域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发展,进一步拓展创新发展空间非常有利。泾川居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争取到难得的开放开发机会和有利资源,是泾川县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自身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泾川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培育,特别是随着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泾川文旅产业进入融合发展的崭新阶段,成为了泾河流域未来重要的经济带,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泾川县近年来自身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有能力有条件去解决泾河治理问题。

面临挑战。流域生态环境总体脆弱。泾川境内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河流生态流量不足,季节性变化较大, 水质难以实现持续稳定达标。县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3.4mm,降水时空分布及不均匀,年降水量少而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沙关系不协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基于此,泾川县仍需要以汭河流域生态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作为抓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

经济发展短板明显。GDP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税收对能源资源依赖程度高,地方财力薄弱。产业转型升级不充分,结构相对单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泾川城镇化水平偏低,经济实力较弱,城乡发展不平衡态势明显,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美好生活的期盼有一定差距。

文化传承利用不足。“黄河文化”和“石窟文化”时代价值内涵挖掘不足,创新举措不多,保护、传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县文化旅游综合收入不高、旅游人数规模总量偏低,分别仅占全市的XX%、XX%。全县的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小,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存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体系、品牌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旅游产业面临数量少和提质增效问题。

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泾川县的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金外流严重,要素资源比较缺乏。

污染防治攻坚战压力较大。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泾川县冬季供暖期长、植被泛绿期短、能源结构单一,城郊居民生活取暖以散煤为主,产生的废气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不足,清洁能源改造难度大;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制度作用发挥还不明显,空气质量改善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水污染防治方面,虽然泾川县地表水、地下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100%,但由于以前项目建设、城乡规划中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环保政策制度不够完备,导致部分水源地保护区内仍存在居民、耕地等问题,水源地保护区内个别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治还没有全面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大部分耕地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不高,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对耕地土壤造成了一定影响。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农民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提上日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治理政策实施基础较薄弱。相比于东部较发达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三节  重大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泾河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但是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泾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也是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控制水土流失,阻挡北沙南侵、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事关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大局。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该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泾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而泾川处于泾河上游,是泾河最大的川区,泾川县的森林面积和植被状况直接影响到泾河的水质,在调节流域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因此推动泾川县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展泾川泾河流域经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增效共赢,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高度和谐。只有不断加强泾川泾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才能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协调好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解决全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营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践行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水土保持、国土绿化、污染防治、水资源高效利用、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等重大工程,着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实现GEP和GDP协同增长,将泾川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深化用水制度改革,用市场手段倒逼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泾川县实际情况,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内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握节奏、有序推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绿色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统筹推进环境保护、自然修复、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重大工程,协同推进南北塬区、川区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和大治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第三节  战略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抢抓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机遇,落实国家和省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经济与生态、城镇与乡村、发展和安全,深度挖掘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精心实施重大项目支撑战略,扎实开展重大招商引资行动,畅通交通大动脉,拓展协作新领域,优化发展新环境,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陇东黄土高原绿色发展先行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基本建成融合互促、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模式,绿色生态产业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一年布局,三年成形,五年实现”的目标,依托富集的泾州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特色。创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多方聚集旅游要素,配套完善景点体系,培育一批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康养中心、民俗客栈、户外运动基地,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研发一批特色旅游产品,高端策划举办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全面打响“丝路驿站·陇上泾川”品牌,将泾川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平凉市域副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全市打造陕甘宁三省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商贸物流通道便捷畅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加速聚集。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高地和休闲康养福地,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陇东黄土高原绿色发展先行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基本建成融合互促、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模式,绿色生态产业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30年,泾川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干支流现代化减灾防灾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47.33%,水土保持率达到XX%,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与开放交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全县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水土保持能力更加突出,河流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流域长治久安得到有效保障。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丝路驿站•陇上泾川”文旅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泾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2030年属性
水安全
1流域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约束性
2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约束性
3流域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约束性
4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约束性
生态保护修复
5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约束性
7水土保持率%

约束性
污染治理
8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

约束性
9流域劣V类水体占比%

约束性
1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预期性
1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预期性
12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

预期性
高质量发展
13粮食产量亿斤

预期性
14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预期性
15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全市占比%

预期性
1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1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预期性
1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1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20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

预期性
21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单位数量

预期性
22黄河流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

预期性
23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

预期性
民生福祉
2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预期性
2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性

第五节  总体布局

构建泾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两塬、三廊”空间布局。

“两塬”:即泾河南北两塬。在南北两塬以保护塬面、防止沟头前进、促进植被自然恢复为重点,实施“固沟保塬”、小流域综合治理、低标准梯田改造、淤地坝建设、国土绿化等措施,发展为果品经济林,遏制塬面萎缩、提升生态功能、促进森林资源提质增量。

“三廊”:即泾汭河、黑河、红河生态保护廊道。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支撑,三大流域为依托,以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为切入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固沟保塬”、防洪减灾、环境整治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持续巩固生态造林成果,打造生态绿色幸福廊道。

构建泾川县黄河流域“一园两区、四大集群”发展动力格局。

“一园两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西片区、东片区),西片区主要以农副食加工、新型建材及生物健康为主导产业,东片区主要依托棉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西北地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引进各类大中型机械加工及配套服务企业,填补装备制造产业空白。

“四大集群”: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轻纺建材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智能信息物流产业集群。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开发利用为主,配套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以天纤棉业公司为龙头带动,积极推进轻纺建材产业集群;以鼎康、鼎惠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发展现代工业配套服务业为重点,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现代智能信息物流产业集群。

构建泾汭河川农文旅发展轴。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挖掘“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集佛道养生、温泉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深度融合,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特色种养、乡愁记忆的旅游价值,塑造乡村农文旅体验场景,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创响“丝路驿站•陇上泾川”品牌。按照“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原则,创新产业模式、运营模式、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具有泾川特色有机果蔬、手工艺产品、文创产品、地方名优小吃,创新农文旅融合产品体系。

第三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夯实绿色生态屏障

强化河湖长制,提高重点流域治理水平。全面落实国家和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和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为重点,实施泾河、汭河、红河、黑河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提升项目,建设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泾河流域大治理、大保护,建设泾河、汭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恢复沿岸湿地生态功能,保障湿地生态流量,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完善廊道生态景观及配套设施,适度开发生态休闲、生态康养。依法管理河流水库洪水沟道,全面禁止沿河采矿、采砂活动,规范河流水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努力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坚持统一规划,分年实施,整体推进,采取工程造林、农户造林、义务植树、抚育改造和生态修复保护等措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公益林工程、天保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等重点项目,完成城镇面山造林2万亩以上;围绕村庄四旁、广场周边、房前屋后、庭院空地、河渠堤岸,大力实施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小镇8个,国家森林乡村30个;以公园、广场为中心,以城镇街巷为骨架,以单位小区为基础,以沿街沿路沿河为重点,逐年扩大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坚持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营造,以优质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花结合,建设道路林网300公里以上,打造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的绿色通道。强化禁牧封育措施,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健全耕地轮耕制度,提升土壤肥力。坚持用养结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养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和提升地力。优化种植结构,合理确定轮作改种作物和休耕的重要品种。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项目,推进落实耕地轮休、绿肥培肥等措施,综合治理长期撂荒、地力低下地块,引导农机大户开展深耕深松,提高地力。

第二节  提升水土保持能力

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坚持全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坚持工程、生物、保土耕作等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构建梯田、林草、淤地坝工程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的综合防治体系,大力实施“固沟保塬”、绿色长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南部突出“固沟保塬”、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老旧梯田提升改造,北部突出水保绿色长廊、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统筹实施泾河、汭河、红河、黑河重要河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新建旱作梯田及低标准梯田提升改造,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持续实施塬面保护项目,加大固沟保塬力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城镇、村庄周边危险抢救型沟道采取“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治理模式,大力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进一步提高区域抗御径流、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的能力,使塬区及周边区域泾流流向得以有效控制,实现“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沟床不下切、塬面不缩小”的固沟保塬目标,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规划建设淤地坝工程,提升沟道保水保土能力。综合考虑淤地坝工程“拦泥滞洪、畜养灌溉、旅游观光”等效益发挥,新建及加固一批集拦泥保土、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结合坡面治理需要,突出淤地坝工程拦、蓄、淤、排、调等多种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发挥。从源头上封堵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抬高沟床,减轻沟道侵蚀,降低侵蚀基准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淤地坝建设运营管理,开发集养殖垂钓、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示范景点。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大力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道综合治理,对荒山荒沙地区建设淤地坝等拦沙蓄水工程,拦减入河泥沙。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合理配置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排、蓄、灌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工程体系,农林、林牧、农林牧相结合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体系,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防治体系,进一步防止水上流失,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

实施低标准梯田改造,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坡地集中区域实施坡改梯田工程配套完善坡面水系,建设现代高标准农田,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根据“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思路,把低标准梯田改造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产业后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全面规划,适度规模整修,落实生物固埂和增产配套措施,全面优化梯田产业结构,使梯田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得到显著发挥。

第三节  加强污染系统治理

打好农业污染攻坚战。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重点企业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体系,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强化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秸秆和荒草禁烧责任体系和网格包抓机制,严防严控焚烧垃圾落叶、农作物秸秆和荒草行为,建立健全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整县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田节水等生产技术与先进适用装备,提高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利用效率,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的清理工作,深入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

推进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快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采用清洁燃料代替、污染物深度治理等措施,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坚决打击违法乱排乱放行为。综合整治流域内的燃煤锅炉,加快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燃煤锅炉,实现燃煤锅炉稳定达标排放。强化工业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构建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对排污源的定期检查工作。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黄河流域(泾川段)入河排污违法行为,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

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加大城乡生活垃圾整治力度,加强对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推进管网建设、提标改造、垃圾收集、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消除城市污水收集盲区,彻底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快推进城乡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做好“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衔接,强化污水管控标准,推动规模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实施城镇和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项目,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和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垃圾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环保炉具更新、以电代煤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代替燃煤散烧。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建立油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动员引导石油、煤炭等资源开发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地企合作共建碳汇林,创建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摸清县域内矿区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底数,实施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水体污染治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展开综合治理,推进生产矿山综合整治,强化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修复生态和治理污。严格落实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促进县域内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要求,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

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增强防洪能力,确保堤防不绝口。合理安排河道、水库、湿地等蓄泄措施布局,全面开展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堤防修复加固、水库清淤等工程。在一些供水压力较低和特别重要地区,应考虑建设消防加压泵站。河道两侧预留绿化带,采用新建护岸、疏浚河道等措施,保障行洪安全,完善农村河道防洪设施建设。实施泾河(泾川县-宁县界河段)防洪治理、泾河黑河河堤治理(焦村至草滩村段)、黑河(梁河大桥-响河段)河堤治理、涧河沟道防洪治理、山洪沟道治理等工程,实现干支流堤防全面达标。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巩固提升等项目,提升泾河、汭河主要支流及洪涝灾害重点防治区综合防御能力。治理挤占河道、排洪沟等空间建构筑物。加快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汛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管网设施改造提升,提升中心城区、重要地区和特别重要地区的雨水管渠系统排水标准,保障中心城区排水除涝安全。

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在林区建立预警响应机制,建立火情要素监测站、可燃物因子采集站,提升火情风险预测预报精度,实现重点林区的24小时、48小时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报。提升火源管控能力,各级森林防火机构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和巡查制度,高火灾风险期适时发布禁火令,实行封山禁火。适时开展计划烧除和可燃物清理,有效减少火灾隐患。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加强森林火灾保障队伍建设,制定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办法,层层签订责任书,实现森林防火规范化、制度化。

强化灾害应对体系,提高防洪保障能力。遵循强化基础,应用优先,突出创新的原则,开展水文规律研究,加强城市雨情、水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预案。增强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极端干旱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方案预案、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工程科技、物资储备等综合能力建设。强化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开展常态化、实战化协同动员演练。

第五节  发展高效旱地农业

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蓄水保水技术,统筹水土保持和高效旱作农业发展。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和乡村振兴主要任务,将梯田建设、流域治理项目与巩固脱贫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优化发展草食畜牧业、草产业,积极推广耐旱品种、抗旱新材料和抗旱技术,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培肥地力技术,积极开展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坚持用地养地结合,合理轮作倒茬。统筹开展种植方式、种植技术、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优化调整。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对旧梯田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通过平整土地、修筑田坎等措施进行改造。在荒地栽植水保林草,地埂栽种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实行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治理,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农业蓄水保水技术,推动技术装备集成示范,全面优化梯田产业结构,使梯田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得到显著发挥。

第四章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坚持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摸清水资源底数,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健全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农业、工业、生态环境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督查暗访,严肃查处超计划取水等违法违规行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对未安装计量设施、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责令限期整改。加强用水统计数据质量审核和核算,提升用水统计服务能力。加快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现代化监管水平。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制度。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规定,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结合水资源管理,对项目用水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项目建成后项目取用水对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影响,综合比较建设项目的取水成本效益和社会成本效益间的关系,对用水工艺落后、耗水量较大的建设项目从源头上予以限制。在分级管理的责任范围内,对未经水资源论证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工商、税务部门,对未经水资源论证及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直接取用江河水资源的企业,不予办理工商、税务注册、登记。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行业和用水户,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用水户,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的管理程序,加强取用水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

加强地下水保护和开发利用。根据《平凉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评估工作方案》,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推进水源置换工程,加大中水回用、雨水积蓄等非常规水利用,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挖潜已建工程供水能力,压减地下水开采量,积极修复超采区,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超采区水位逐步回升。实施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节  加大生产节水力度

促进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加快灌区节水设施改造,立足于水利工程补短板,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农田水利工程达标提质。加快灌区的续建和现代化改造,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重点的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发展旱作农业,扩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将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有机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积极拓展农田水利投入渠道建立农田水利多元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落实管理主体和管护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尽快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要求;加强灌溉用水科学管理,严格灌溉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逐步完善灌溉用水计量体系。

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工作。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工业节水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点领域节水能效提升计划,推行节水工艺和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工业节水能力和水平,加快节水型工业建设。积极探索中水回用渠道,减少排水量,节约水资源。强化过程循环和末端回用,推动工业节水减污协同治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装备,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废水水质达到需求标准后进行充分回用,减少生产过程和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加快培育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专业节水服务公司联合设备供应商、融资方和用水企业,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项目。

第三节  加快形成全社会节水生活方式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对城镇供水管网进行改建扩建,改善供水管网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推广普及节水器具,淘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高耗水器具。大力推进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居民小区和节水型灌区、乡村等节水载体创建,农村“厕所革命”采用节水型器具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升非常规水利用能力,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加快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回用进程。建设节水激励机制,对实施节水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经核准可按节水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加强动态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落实城市节水 各项管理基础。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重点推动老旧小区管网高漏损地区的节水改造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资源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第五章  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立足于能源资源禀赋,有立足于绿色生态保护,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夯实十大生态产业,构建三产联动的绿色、协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早日实现碳达峰。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科普基地为重要载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推动泾川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发展动力。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快速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机制。支持鼎惠、富原红等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建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果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支撑作用,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科普基地建设等科技项目,加强现代产业技术、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

提高科技推广应用能力。统筹科技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文旅融合、公共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中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聚焦精准医疗、建筑节能、城镇化管理、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民生领城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以十大绿色生态产业、生物医药等为重点,加强环保型装饰材料、功能型建材等先进技术研究与转化,大力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食品加工及包装、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切实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突出创新人才支撑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第二节  做优现代特色农牧业

牢守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加强粮食储备加工能力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粮食面积稳定达到48.3万亩,产量保持在10万吨以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区域联动、整体提升”的思路,片带开发特色农牧业,精心打造泾汭河川区、北部山塬区、南部塬区三个示范片带和一批特色村镇,建设果品、蔬菜、序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泾汭河川区片带依托蔬菜产业优势,坚持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加快建设泾汭河川国家级蔬菜园区。北部山塬区片带以苹果产业为主导,推行“分户建园、大户承包、企业托管、统一销售”等模式,坚持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设施栽培和大苗建园相结合,打造全国绿色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南部塬区片带按照“塬区果畜、川区菜畜、山地杂果”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坚持果品首位产业不动摇,创建南部塬区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北部塬区现代果业示范基地、中部塬区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川区山台地杂果栽培示范基地“四大果品基地”。蔬菜产业坚持“日光温室示范、塑料拱棚提质、高原夏菜扩量、果菜间作补充”的发展思路,加快创建泾汭河川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建设5大设施蔬菜种植带,示范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紧盯打造全国平凉红牛核心区目标,推行“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新建平凉红牛规模养殖场10个以上,打造南部山区、北部塬区2条平凉红牛养殖示范带,全县牛饲养量达到7万头,平凉红牛饲养量占全县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实施农产品全程监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项目,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校技术合作,加快新优品种的引种试验、品比试验、生产试验,筛选适合泾川不同地域的新优换代品种。引进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实施数字农业应用(肉牛)建设、智慧果园建设、智能温室建设等项目,开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仓储设施等关键问题。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介“泾川苹果”“泾州柿饼”“回中蔬菜”“旭康牛肉”等地方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一镇(乡)一业、一园一品”,提升农产品“三品一标”水平,初步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培育“锦绣凤凰”、王村知青记忆园、汭丰郑家沟、泾明白家、百味源等一批集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休闲旅游、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加快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第三节  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坚持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园区集聚发展、东西两极布设、南北二塬共建”的空间格局,立足资源优势,壮大实体经济,补短板强弱项,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兴产业链,全力打造基础牢固、链条强劲、开放创新、融通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工业体系。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坚持“一园两区、四大集群”工业布局,重点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加快培育形成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轻纺建材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智能信息物流产业集群“四大集群”。一园两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西片区、东片区),西片区主要以农副食加工、新型建材及生物健康为主导产业,东片区主要依托棉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西北地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引进各类大中型机械加工及配套服务企业,填补装备制造产业空白。四大集群主要是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开发利用为主,配套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以天纤棉业公司为龙头带动,积极推进轻纺建材产业集群;以鼎康、鼎惠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发展现代工业配套服务业为重点,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现代智能信息物流产业集群。

健全工业产业链条。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思路,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形成“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新型装备—配套服务—现代物流”为一体的能源装备产业链;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循环利用,形成“瓜果菜生产—提取利用—现代物流”和“秸秆回收—饲料生产—畜产养殖—畜禽屠宰—肉品加工—血液深加工—杂骨再利用—现代物流”为一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副资源产业附加值,开发“果酒—果醋—黄酒—白酒—矿泉饮料”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链;创建西北地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形成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纺织品加工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多产融合、链条完善、富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链。

聚焦工业突破重点。聚焦果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努力培育果品加工仓储、蔬菜保鲜加工、肉食品加工等一批“农”字号企业集团,促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引进高层次、低耗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大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靠品牌打造知名企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创新应用先进工业技术,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全力突破,切实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第四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

健全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强建设“5+3”产业服务体系,做强旅游、餐饮、商贸、物流、金融等五大基础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加快以城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商业贸易区建设,推动中山街、泾州街、东大街等城区商业圈的扩容升级,构建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建材等为一体的县级商贸中心区,积极培育现代商贸流通企业,不断完善商贸服务能力。健全物流产业体系,加快陇东物流集散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建成城东、城西物流集聚区,积极实施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围绕“大云寺•王母宫”“山水白家村”等景区,引进旅游商贸、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广泛开展乡村旅游节会等系列消费活动,打造泾川养生生态游环线,促进泾川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引导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完善夜间交通等配套服务,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促进消费。

创新催生服务新业态。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金融、农村科技、涉农物流、农村旅游开发、农村电商等产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应用,进一步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放大电子商务示范县基地效应,加强电商服务站点与物流配送中心的规范运营管理,积极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地方特色馆和网上旗舰店,扩展果品、蔬菜、平凉红牛等农特产品的销售网络。

第五节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全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建办大型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印刷机械、环保机械等各类高端装备生产企业,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和提升高端装备智能化水平。论证实施半导体照明、LCD液晶显示屏生产、大型钢结构加工等项目,引进一批智能电器、智能机器人、智能感应技术、智能终端产业研究等电子智能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全县装备工业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打造区域先进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引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论证实施10万吨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加工、农林生物质发电厂、高效环保超微细粉、废旧农膜及轮胎回收加工利用等项目,实现新型能源产业长足发展。在建成投运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基础上,加快引导县域出租车、公务用车、私家车向油电混合、纯电动方向推广应用步伐。积极推动天然气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实施“煤改气”工程,加大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探索全县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途径。

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紧紧围绕陕甘宁三省区医养中心建设目标,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开发建设柴胡、金银花、黄芪、丹参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并配套建设中药材加工项目,招商引进高端中医药研发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和规模水平;鼓励旭康食品公司以商招商,引进牛骨血综合利用,开发牛骨胶原蛋白保健美容等生物制品;鼓励开发生物健康食品产业,论证实施二甲基砜、益生菌等新型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项目。

加快发展数字信息产业。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大数据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工业、数字金融、数字医疗、数字交通、数字旅游等数字经济实体。加快推动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等新服务,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康养、数字科普、在线办公、协同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论证实施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云计算、区块链、5G网络建设等项目,加大智能装备、物联网、工业软件的推广应用。

第六节  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深化“1+2融合”,延长农产品加工链。紧紧围绕全县果品、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开发,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积极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努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以上。

促进“1+3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强化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景区开发,广泛宣传推介,全力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汭河川红色旅游、泾河川丝路风情、北塬片民俗文化体验、南塬片休闲农业4条旅游景观带。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培育“锦绣凤凰”、王村知青记忆园、汭丰郑家沟、泾明白家、百味源等一批集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休闲旅游、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六章  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牢固树立大运筹、大开发、大建设、大经营的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照“城区带动、中心乡镇支撑、镇村多点开发”的发展思路,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宜居宜业”的目标定位,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县城中心带动,推动乡村多点发展,全力抓好规划、经营、建设、融合、生态五项工作,着力构建“一极、两翼、三廊”空间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极”: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增长极。聚焦各种发展要素,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打造陕甘宁区域中心,建设平凉市域副中心城市。“两翼”:即南北两塬发展翼,南北两塬为优质果品主产区和煤炭石油主采区,重点发展果品产业,加快石油煤炭开发和能源化工业发展,扩大粮食生产及畜牧养殖业。“三廊”:即泾汭河、黑梁河、洪河生态保护廊道。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部署要求,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持续巩固生态造林成果,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规划理念,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48.3万亩。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有效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逐步修订完善县城及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国土空间管控“一张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精心编制乡村规划,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宜居宜游宜业宜乐小城镇。严控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注重耕地储备资源挖潜,实施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按照“扩容提质并重、建设维护并举、地上地下兼顾”的原则,加强城区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等管廊建设,优先改造老旧管网,实施城东供热扩容改造工程、南环路、西关正街、一中路等街路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城北、城西重点街路、广场、小区、公园、景区配套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城西绿地公园、南山公园等重点项目,配套市民休闲娱乐设施,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加快实施泾州街、南环路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等项目,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规范管理房产中介机构,促进县域内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等政策,大力实施房地产综合开发,努力满足群众居住需求。完善中心城区人防工程建设。

提升城镇治理水平。全面推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模式,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强城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等工程,加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管理,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行为,集中解决居住小区物业管理问题,让群众住的更舒心。注重推广运用绿色节能材料,大力推进改炉、改炕,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三节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发展。坚持把城镇建筑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优势产业有机结合,推动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的小城镇聚焦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服务,发展培育形成资源加工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的特色城镇。资源加工型:党原、玉都、高平等乡镇以煤炭、石油等资源开采为主,建成兼具瓜果、畜禽等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工贸型城镇;文化旅游型:城关、王村、泾明、红河、汭丰等乡镇以红色文化、山水体验、健康养生等资源开发为重点,建成兼具瓜果采摘、花卉观赏、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文旅型城镇;商贸物流型:荔堡、罗汉洞、飞云、窑店等乡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以农副产品、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型城镇;综合发展型:太平、丰台等乡镇以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农贸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为方向,建成综合发展型城镇。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建立城乡劳动要素双向对流机制、县城人才下乡进村激励机制,推动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鼓励泾川籍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兴业,深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服务,推动县城科教文卫等工作人员定期到乡村开展服务。建立城乡土地等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探索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高闲散宅基地的使用效益,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减少新增宅基地占用耕地。建立城乡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开放机制,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农业领域,吸引城市富余资金进入农村;完善农村金融体制,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积极引导互联网借贷、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等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规范发展。建立城乡技术要素自由扩散共享机制,为实现农村农业繁荣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建设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和建设规模。完善城市便民基础设施,加大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便民市场和超市、绿色照明系统、便民利民道路工程、环境卫生设施、加油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分级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和健身娱乐场所,构建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合理布局,实施回中广场停车场、安定桥十字人行天桥和立体车库等项目,健全综合智能安全的立体化、现代化县城交通系统。

第五节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协调经济发展之路,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水资源优化利用,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与黄河沿岸地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交通网络建设、生态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发展,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放大黄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制高点,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放大文化旅游产业效应,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加速构建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开放合作,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信息产业。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绿色转型和绿色增长。

积极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依靠西安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加强与天水、庆阳、咸阳、宝鸡等周边市县合作,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方面协同联动,取得一批实质性合作成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主要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把泾川打造成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节点城市。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他城市间的对接交流,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和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

第七章  优化提升基础设施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目标,以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为建设重点,加快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补全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节点城市、平凉市域副中心城市。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服务,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功能配置和规模结构,提升信息承载能力。加速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云存储、区位链等数字信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网络服务能力,实施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和应用,主干网络全面支持IPv6,拓展城域网络IPv6覆盖率,推动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接入网络支持IPv6。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场所的wifi网络建设,加强云设施、云计算、云服务的规划建设,搭建集各类数据融合汇聚,完善公共基础社会人口库、企业法人库、宏观经济库、地理信息库、征信库等五大数据库。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功能,加快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的安全改造升级,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应用。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农村宽带网络覆盖,开展千兆城镇建设,建成有线、无线、互联网融合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努力建设“智联万物、融创未来”覆盖全县新型物联专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建设政务数据管理平台和拓展政务数据应用。积极推广在线电子商务,智能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打造工业制造-信息服务产业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加强基础设施风险管控、安全评估和安全设施设备配套,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的能力。建成应急管理平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社会保障信息平台、食品药品产品溯源系统、建成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等。

探索数字智慧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智慧安监、智慧水务、河道管理信息化。布局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推广“互联网+生态环保”综合应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廊道、地下空间等资源,加强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整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建设资源,构建联通政府和社会多领域、跨层级的智慧城市体系,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建成智慧泾川APP、搭建“大云寺•王母宫”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中心城区智能停车场系统、智能公交电子站牌、智慧路灯、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大医疗智慧平台。加深化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智慧工业园区、吴焕先纪念馆思政教育VR实践基地。加快数字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吸引大数据企业公司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创作者,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筑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依托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优化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综合运输服务网络、交通信息化网络和应急救援保障网络,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泾河流域泾川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填补缺失线路、畅通瓶颈路段,实现城乡区域高效联通。到2025年,境内国道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100%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标准的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3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硬化路。高速公路优良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95%,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0%。

打通内外联系大通道。加强国省干线建设,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泾川-王村墩台G312线改建工程、长庆桥至何家坪段G244乌海至江津公路;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S202、S319省道网建设工程,实施途经泾明、荔堡镇等乡镇的S319正宁至平泉公路、环县至泾川S202改造提升工程;高速公路,实施东起庆阳市宁县长庆桥镇,经泾川县城,西与崆峒区相接的G22青兰高速泾川过境段另辟新线扩容工程,建成泾川至灵台什字高速公路。新建、改建流域内旅游路、产业路和资源路,提升川塬之间的交通通达能力,打通与周边地区的综合运输通道和县域道路内部联通,提供交通基础环境保障,有效打造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节点城市、平凉市域副中心城市。

改善农村路网空间布局。加强县乡公路提档升级和危桥改造,优化县乡公路网。实施乡村路提升改造工程,打通断头路。规划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工程,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灾毁修复工程,养护维修工程。新建、改建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文化路、特色乡镇生态路,积极构建“漫游”泾川绿道网。强化农村公路与国省道衔接,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建立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提高四好农村路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运输廊道建设。加强运输场站建设,规划新建泾川县城市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公交车枢纽站、公交车停靠站,建成县城汽车客运站,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建立现代物流运输服务体系,提供运输配送、配载、仓储服务。健全乡镇客运站、乡镇物流节点站、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开辟乡村旅游专线,规范班线客运、出租客运、公交客运、运输物流和汽车维修市场。建立健全网约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管理平台、运营车辆安全监控记录开发与应用平台,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着力建成现代运输服务体系,提高运输服务效率。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白龙江引水配套工程、刘李河水库、盘口水库等水利建设工程,实施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信息化工程,南部、东北部农村饮水水源补充工程,统筹中小微和蓄引提排水利工程,形成调蓄相济、稳定供水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完善水资源体制机制和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推广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施药、精准收货,推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应用。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加强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泾川县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灌区骨干工程实施节水改造,并对渠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进一步提高灌区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

健全完善灌溉输水体系。着力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配套完善的灌溉输水体系,落实对流经泾川段重要河流的河湖岸边保护与修复措施,实施泾庆灌区节水配套与改造等项目,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灌区渠道防渗建设,加快干支斗渠防渗进程,积极推进农业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加大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现代科技的应用推广,规划建设一批滴灌、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项目;减少田间的毛灌溉定额,做到量水到户,按方收费,对用户要进行节水教育及培训,引进水管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沟通,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健全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逐步成立或引进高效节水运行管理公司。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泾川县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实施泾河(泾川县-宁县界河段)防洪治理、泾河黑河河堤治理(焦村至草滩村段)、黑河(梁河大桥-响河段)河堤治理、涧河沟道防洪治理、山洪沟道治理等工程,实现干支流堤防全面达标。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巩固提升等项目,提升泾河、汭河主要支流及洪涝灾害重点防治区综合防御能力。治理挤占河道、排洪沟等空间建构筑物。加快完善堤防、排水管网、滞蓄场所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慧河长平台信息化等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建立水资源取水在线自动采集监测等系统,推进河道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河道水质、排污口、“四乱”等监管,实现水资源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引入供水管网监测系统、智能水表、在线水质监测设备等,达到水压、水质实时监控的目的,提高供水保证率。加强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研究,引用“3S”技术建立田间监测系统和农田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第四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推动清洁低碳发展。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实施天然气全覆盖工程。依托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过境优势,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天然气管网延伸工程,建设燃气锅炉房、燃气壁挂炉等供暖设施。实施天然气“户户通”工程,在全县14个乡镇212个行政村敷设燃气管线547km,满足7.2万户居民正常使用天然气,实现城乡居民用气全覆盖。

加快油气保供设施建设。优化完善油气营销网络和LNG、CNG气化装置布局,建设天燃气LNG储配调峰站,提高燃气应急保障能力。实施泾川吉业、城关镇五里铺加油站迁建工程,建设城西、荔堡问城等加油站和泾明紫荆、太平盘口等加气站项目,不断满足车用燃油气多元化市场需求。

全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大智能电网改造力度,实施配电网标准化网架提升、配电网设备质量提升、配电网智能管控技术提升、配电网精益管理水平提升、配电网运营服务能力提升等专项工程。推广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保障体系。

第八章  补齐民生短板弱项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协同,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防疫救治能力为重点,建立泾川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智慧管理机制、监测预警机智和应急保障机制,实现流行病调查、监测分析、信息通报、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协同联动,筑牢全方位网格化防线,织密疾病防控网络,全面提升指挥调度、直接报警和快速响应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强化省市县联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筑牢群防群治防线,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按照人口规模、辐射区域和疫情防控压力,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快泾河流域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原则上不鼓励新建独立的传染病医院,同时做好重要医疗物资储备。充分发挥泾河流域中医药传统和特色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疫情防控机制。

第二节  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面实现泾川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水平,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将建成标准化学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到达100%,青壮年文盲率降到XX%以下。全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和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重视和发展符合泾川县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继续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泾川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争取建设好泾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加快建成县级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训基地,为全县乃至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发挥县城幼儿园对乡镇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努力提高城镇及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XX%以上。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加大教育免费扶持力度,继续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各乡镇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促进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配置常规医疗、急救、培训、监督、检测等设备,彻底改善医疗卫生机构面貌,提高医疗服务、紧急救治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群众服务。通过对县级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采供血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室建设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以及常规医疗设备配置,解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医疗设备落后、配置不足等困难,提高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满足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继续深入落实“健康中国”和“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体系,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讲文明、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有效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结合各类健康主题日,组织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加大新闻媒体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公益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推动重点人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继续深入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力争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完成,继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极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力争将县内就诊率提高到XX%以上,全面实现大病不出县;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完善医保支付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本形成政府办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扩大社会办医范围,完善社会办医政策法规;将改善基层卫生人才数量和结构作为重点,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县乡村各级全面实现零差率销售。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将传统养生文化融入到现代医疗服务发展中,实施“黄河名医”中医药发展计划,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社区卫生服务医养结合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推广应用“食养(疗)、药养(疗)、文养(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知识和养老服务,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和地方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统筹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依托泾川县人民医院,预留传染病诊区和可改造的基础条件,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加强应急储备,使其具备简单改造即可用于传染病救治的条件;全面提升现有医院传染科的诊治能力,按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结合重大疫情风险分布、人口规模、辐射半径、医疗资源与能力水平等因素,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完善设备设施、加强物资储备,实现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防治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依据泾川县的实际情况,在全县重点区域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医疗等应急物资储备库,用于医用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等医疗物资储备。

第三节  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方针,泾川县要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依据泾川县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采取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黄河及其支流生态保护事业,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务工人员在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等领域就业创业,发挥植树造林、基础设施、污染防治等重大工程拉动当地就业作用。紧紧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城镇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让广大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泾川县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目标,城乡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XX%,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参保率覆盖农村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大力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扩大保障人口覆盖,全面建成体系多样、全覆盖、高标准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围绕抓好退役军人保障法贯彻落实,全面提升退役军人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规范移交接收,提高安置质量,强化教育培训,扶持就业创业,加强抚恤优待,强化褒扬激励,完善服务管理,为退役军人提供精准服务和贴心服务,维护好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健全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

丰富居民文化体育生活。以文化设施集中设置的布局方式,推进全县综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实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站建设,落实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全民健身战略为中心,积极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业余训练,持续改善体育设施,推动泾川县体育事业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体育惠民工程项目,健全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专栏XX:泾川县民生改善重点项目

1.医疗卫生类项目:实施泾川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项目、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及应急物资采购项目、社区卫生服务医养结合中心项目、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项目、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等。

2.教育类项目:实施泾川县城区和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城关镇延风小学迁建项目、丰台中心小学综合楼建设项目、泾川二中2#教学楼建设项目、城关镇兰家山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汭丰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泾川县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改善高中办学条件项目、中小学运动场提升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提升改造项目、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农村中小学厕所革命项目、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师队伍培训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3.社会保障类项目:实施泾川县高平中心敬老院室外附属工程、老年公寓项目、农村智慧健康居家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镇项目、东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泾川县智慧康养小镇项目、退役军人基层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4.城市更新类项目:实施泾川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估算投资2400万元,改造提升城区老旧住宅楼19栋410户5.54万平方米,修缮小区内房屋等公用设施。实施泾川县棚户区改造项目,估算投资203000万元,对西环路片区121户、杨柳片区400户、袁家庵片区300户、甘家沟片区570户进行改造。加快城市道路提质改造,完善供水、排水防涝、燃气、供热设施,建设城市停车场、特色街区等,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5.文化类项目:实施泾川县文化馆建设项目、泾川县图书馆建设项目、泾川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分馆建设项目,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6.体育类项目:实施泾川县体育公园改扩建项目,估算投资1000万元,在体育公园基础上,改扩建标准化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配套附属工程。实施泾川县南山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估算投资18000万元,绿化亮化公园山体,铺装市民休憩广场,配套健身区、音乐喷泉、公厕、管理用房等设施。

第九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深入挖掘泾川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全面推进泾川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传承弘扬泾川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以红色记忆、完颜风情、大云之光、王母夜宴、山水白家等为代表的泾川黄河文化标识体系,不断扩大“丝路驿站•陇上泾川”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一节  系统挖掘保护黄河文化资源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开展泾川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和统计、分类、评估、定级工作,分类编制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保护开发目录,整理出版《泾川县黄河文化资源名录》,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农耕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精品工程,大力推动龙兴寺地宫、佛像窖藏、泾柏路四坡战斗遗址、红二十五军战斗、王母宫景区、大云寺景区等文化重要遗产保护,积极推进大云寺景区遗址保护开发项目,王母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挖掘整理泾川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传统村落、文物遗迹、革命遗址、人文场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加快推进脊兽、仙鹤舞、罐罐蒸馍制作工艺等民间非遗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库。加大刺绣、面塑、泥塑、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和社火、小曲、民间传说等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培养一批传承和保护工作者。

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泾川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泾川在黄河文化、中华文化起源、形成、发展进程中的鲜明特征和地位。深入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立足佛教文化、丝路文化、驿站文化三大产品,打造丝路文化产业带,构建以红色记忆、完颜风情、大云之光、王母夜宴、山水白家等为代表的泾川黄河文化标识体系,打造黄河文化泾川地标。深入实施“黄河文化创新工程”,推动泾川县黄河流域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动利用和传承创新,打造现代文化产业园,突出大集团引领、大园区聚集、大项目支撑,深度挖掘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推进泾川黄河文化旅游“丝路文化产业带”“红色文化产业园”“温泉康养度假区”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企业,推出“云旅游”“云展览”“云直播”,开发“云游泾川”小程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剧目、舞台剧。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和扶持专项资金,加强文化产业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

弘扬红色泾川文化时代精神。着力发掘泾川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强化红色教育功能,传承泾川“红色记忆”,建设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广场,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园。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制定革命旧址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重点推动英烈广场、吴焕先烈士纪念碑、英烈墙,四坡战斗群雕像,红二十五军及泾川籍革命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军旗山体景观建设和景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支持纪念馆、党史馆、伟人故居等开展红色专题教育,讲好吴焕先著名烈士故事和红二十五军、四坡战斗等红色经典故事。着力打造泾川红色文化产业园成为共产党员初心使命实践基地、吴焕先烈士精神传承基地、平凉红色资源数字化中心。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加强旅游要素供给,完善全域旅游要素。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养老、体育、健康、文化等领域拓展旅游功能,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休闲、健身休闲、康养休闲、科教休闲、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休闲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六要素,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提升景区道路,打造连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百里石窟长廊、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特色旅游景观道,加快推进大景区智能化升级,完善在线预约、智慧导览等服务,推动重点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和数字化转型。开发平凉红牛、蒸鸡肉、蟠桃酥等美食品牌,推出平凉苹果、“陇上泾川”等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大景区-核心景区-特色小镇-旅游名村”的旅游景区构架体系,开发差异化、个性化、小体量的乡村旅游景区,推出小体量、小模式、小制作、小环境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养生温泉度假民宿,构建以度假型、商务型和经济型为主体,温泉客栈和旅馆为补充的多元化住宿体系。

深入开发文旅资源,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依托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抢抓国家及省上支持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政策机遇,深度挖掘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文旅投资项目,全力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创新文旅融合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泾川品牌和特色优势文旅产品,着力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音乐游等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促使传统旅游模式转型升级,拉动内部需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

构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体系,有序推动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和体育休闲产业(旅游+体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融汇文化、体育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以三大产业渗透式融合发展引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业态创新,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体育休闲、休闲旅游及文博会展三大产业。全面推进泾川县文化项目、旅游项目、体育项目、广电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泾川文旅行业支持县域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三馆”建设;打造泾州文化的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大景区建设,积极配套大景区相关文化、旅游、体育服务项目;完善大景区综合管理中心、游客管理中心、景区广场硬化铺装及水景观、景区道路、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养生文化开发,充分利用天然温泉资源,以泾州宾馆为重点,积极推进温水康养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基层体育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郑家沟村、完颜民俗村、白家村等国家级美丽乡村项目。

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开拓农文旅融合新局面。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深度融合,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特色种养、乡愁记忆的旅游价值,塑造乡村农文旅体验场景,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加快乡村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持续提升王村完颜、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城关凤凰等景区品质。深度挖掘党原完颜洼、城关共池等历史遗迹文化,培育文化旅游名村。加快发展上塬薛家庄古梨园、章村连云堡紫荆花海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千亩花海、休闲垂钓园等田园综合体,持续做强做精田家沟、官山林场、红河田赵等生态旅游,拓展休闲度假空间。

第三节  讲好新时代泾州黄河故事

加强全域品牌营销。整体营销“丝路驿站•陇上泾川”文旅形象,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制定客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名人、公众等对方参与的营销机制,整合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渠道,建设农文旅融合多方位全面的整合营销系统,加强内部创新孵化,积极借用传统营销、新媒体营销、多媒体技术、VR、三维实境等多种方式,筹办博览会,着力宣传泾州文化品牌、泾川精品景区和特色农文旅产品。加强与周边县市旅游协会的交流合作,组建景区演艺运营团队、民间演出团体,打造一批体验演出、特色剧场演艺项目,讲好泾川故事。

打造标志性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以王母故里、佛道胜地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以锦绣凤凰、山水白家为特征的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以红色泾川、纪念先烈为内涵的红色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集佛道养生、温泉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完善景区设施功能,实施王母宫景区基础设施、大云寺景区遗址保护开发、智慧旅游等重点项目,提升景区品位。完善服务管理体系,贯彻“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成景区智能导航、电子导游、电子商务等智慧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宣传推介,挖掘景区文化内涵,编制实景剧本、开发文创产品,开展线上线下推介活动。依托西平铁路沿线客源市场,加大西安、银川、兰州等市场的开拓力度,搭接旅游精品线路,着重培育自驾游、户外运动、温泉养生度假、体育休闲、森林休闲、红色文化体验等市场。

创响“丝路驿站•陇上泾川”品牌。按照“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原则,创新产业模式、运营模式、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具有泾川特色的苹果、柿子等有机果蔬系列产品,面塑、剪纸等手工艺产品,邮票、画册等文创产品,蟠桃酥、蒸鸡肉、罐罐蒸馍等地方名优小吃,创新农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完善旅游营销体系,采用新媒体网络营销、节庆赛事营销等方式,通过王母夜宴、大云之光、完颜风情、红色记忆、吴焕先1935等文艺作品和汉武西巡、商隐吟诗、柳毅传书、夸父逐日等文化故事,筹办海峡两岸西王母民俗文化交流、滑雪旅游节、康养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等系列活动,多方展示泾川形象,多元表达泾川声音,切实提升“丝路驿站•陇上泾川”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十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第一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企业研发经费补助政策,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快速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创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院(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机制。支持鼎惠、富原红等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建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果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储备和认定力度。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科普基地建设等科技项目,加强现代产业技术、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到2025年,R&D投入比重达到1.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6%。

提高科技推广应用能力。统筹科技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文旅融合、公共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中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推广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技术和乡村特色林果业优质栽培技术。开展节能减排领域科研攻关,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领域科技创新,推进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培育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聚焦精准医疗、建筑节能、城镇化管理、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民生领城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以十大绿色生态产业、生物医药等为重点,加强环保型装饰材料、功能型建材等先进技术研究与转化,大力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食品加工及包装、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切实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管用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有计划选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研修深造,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建设工程,开展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壮大乡村干部、乡村能人、农村星火带头人等乡土科技服务队伍。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启动实施泾川县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全面建立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

第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着力推进国企国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稳健发展。分类实施垄断行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改革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方式,加强中长期激励。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全面清理歧视性规定和做法,积极吸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兴业,努力清除隐性壁垒,建立一切企业地位同等、政策同享、机会均等的机制,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参与竞争机会。探索特许经营方式,引入合格市场主体对泾川县内有条件的支流河段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充足空间。持续优化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继续推行各类市场主体、各类登记业务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继续实现企业登记“零见面”“无介质”“无费用”,进一步压缩行政受理时间。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扩大金融信贷支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激励企业和创业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和容错机制,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健全激励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支持各类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激发广大干部积极性。

第三节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坚持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优化环境的重要抓手,从项目签约、核准、备案、营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服务,及时协调解决资金、人才、用水、供电、原料等困难,确保企业产销稳定。鼓励企业申报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类项目,争取各级奖励资金,推动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全力提升协调服务水平。统筹整合服务资源,建立统一、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围绕重点产业、园区新建创业辅导基地、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多层次创业创新载体,支持建设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加强专利、咨询、检测认证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专利技术转让与技术项目融资。

第四节  深度融入黄河国家战略

深度融入长江黄河国家战略,既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又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加快自身发展。

积极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协调经济发展之路,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水资源优化利用,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实施泾河、汭河、红河、黑河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提升项目,促进与黄河沿岸地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交通网络建设、生态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发展,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放大黄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持续推进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度挖掘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黄河流域泾川段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高水平保护龙兴寺地宫遗址、佛像窖藏遗址、泾柏路四坡战斗遗址、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等重要遗址。深入开发文旅资源,加快建设百里石窟长廊保护项目、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广场等。利用新媒体网络等途径加大王母夜宴、红色记忆、吴焕先1935等文艺作品和汉武西巡、商隐吟诗、柳毅传书等文化故事的传播。在保护和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讲好泾川黄河故事,增强泾川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加强整体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以新时代黄河国家战略为引领,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服务国家战略与泾川县地方战略有机融合,主动与沿黄其他城市的规划对接,与上下游共谋发展、协同治理。加强与庆阳、天水、宝鸡等周边城市的沟通协作,共同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主要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用整体合力推进发展共赢和保护共进。

第五节  健全区域开放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优化供给结构,适应和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优化释放更多消费潜力,打通关键堵点拓展更广流通空间,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以跨区域物流、外向型产业为重点,积极开拓平凉红牛、苹果、蔬菜、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外部市场,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提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市场份额。支持各类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展海外经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持续提升出口规模和效益。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制高点,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放大文化旅游产业效应,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加速构建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开放合作。

积极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依靠西安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加强与天水、庆阳、咸阳、宝鸡等周边市县合作,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方面协同联动,取得一批实质性合作成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主要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他城市间的对接交流,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和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红色文化特别是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正方向。全面落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在泾川县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中的主体责任,坚持规划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点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工作机制。围绕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责报告、联系群众、巡查督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为全面推进规划目标落实创造良好条件。

持续深化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维护农民权益、推动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党支部,配强领头人,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切实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第二节  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财政体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建立健全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投入重点用于解决城乡生态环境和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确保每年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认真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扩大贴息贷款扶持范围,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洼地”,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正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大农村贷款财政投入,着力完善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同时寻求将农村公益性项目与高盈利性项目捆绑引资的方式,切实解决农村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及其他社会资本,积极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中来。

第三节  健全规划衔接

健全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规划管理制度,制定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加强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及省级发展规划报批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确保国家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协调一致。

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科学制定配套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切实把规划各项措施要求落到实处。各乡(镇)要依照本规划科学编制本乡(镇)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结合实际明确本乡(镇)实施规划的思路、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措施,增强可操作性。县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细化落实并指导督促乡镇完成本部门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

第四节  加强政策协同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本规划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本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对清单内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单体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由国家统一保障。

第五节  动员全民参与

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泾川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参与机制。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规划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汇聚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新局面。

第六节  做好监督评估

全县各级各部门将规划实施成效当作年度绩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县委规划领导小组组织评估、考核,提出建议名单,县委规划领导小组审议公示,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奖励并授牌。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推进质量和实施效果。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根据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推动规划全面落实。

泾川县发展和改革局

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

二〇二一年三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