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州儒家遗产史》 >> 正文内容

汉乐府《上之回》及历代《上之回》因泾川而产生

2019年06月02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汉乐府《上之回》及历代《上之回》因泾川而产生

《上之回》是汉乐府“铙歌”(汉代的一种军乐,行军时奏)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上”指汉武帝,“之”谓去,“回”即回中,也就是今天的泾川。公元前107年,汉武帝通回中道,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  

汉乐府《上之回》全文是: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

行将北,以承甘泉宫。

寒暑德,游石阙。

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

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

晋代以来,文人根据《上之回》写的同题诗歌颇多,南朝皇帝简文帝萧纲《上之回》:

前旆拂回中,后车临桂宫。

轻丝驻云罕,春色绕川风。

桃林方灼灼,柳路日曈曈。

笳声骇胡骑,清磬詟山戎。

微臣今拜手,愿帝永无穷。

南朝诗人张正见《上之回》:

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

龙媒蹑影駃,玉辇御云轻。

风乌绕鳷鹊,彩鹢照昆明。

欲知钟箭远,遥听宝鸡声。

北齐至隋代诗人萧悫《上之回》:

发轫城西畤,回舆事北游。

山寒石道冻,叶下故宫秋。

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

岁余巡幸毕,拥仗返皇州。

唐初诗人陈子良《上之回》:

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

属车响流水,清笳转落梅。

岭云盖道转,岩花映绶开。

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

唐代诗人卢照邻《上之回》: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唐代诗人沈佺期《上之回》:

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

坛墠经过远,威仪侍从雄。

黄麾摇昼日,青幰曳松风。

回望甘泉道,龙山隐汉宫。

唐代诗人李白《上之回》: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秋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唐代诗人李贺《上之回》:

上之回,大旗喜。

悬虹彗,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蓬蓬。

天高庆雷齐坠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宋代诗人陆游《上之回》:

咸阳宫阙天下壮,五更卫士传鸡唱。

重门洞开銮驾出,回中更在云霄上。

云霄一路蟠青冥,车声隐辚驰雷霆。

宓妃穿仗王母下,何必轩皇居大庭。

君王游幸无终极,万年尽是欢娱日。

文成已死方不仇,茂陵松柏秋萧瑟。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上之回》:

翠华中极驾,赤羽上之回。

细柳龙堆塞,长杨虎落开。

迎寒温暖室,避暑清凉台。

簇仗廷佳气,从游列妙才。

玉云浮茝若,金雾霭蓬莱。

便逐阳乌去,何当天马来?(《回中诗选》西王母文艺丛书1992年8月版)

这些诗中提到的咸阳、回中、萧关、北地、甘泉、林光、桂宫、细柳、桃林、柳路、关右等地名、宫名(所在地)说清了陕、甘、宁毗邻的地理方位。诗句既复原了汉武帝出行泾川一带朝拜西王母史实的盛大场景,又演绎出了如梦似幻的艺术画卷。宋陶谷碑有“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句,进一步强调了《上之回》与汉武帝在泾川朝西王母的历史事实有关。汉乐府《上之回》及历代《上之回》为泾川西王母祖庙的根基做了最为真实的注脚。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他一生中大的巡幸活动有20多次。据《汉书·武帝纪》、《汉书本纪》载,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90年,在短短的22年之间,汉武帝或在雍地祭祀天神,或登临崆峒、北出萧关,或北上甘泉到上郡、五原,或经独鹿、鸣泽,或直抵泾川,共有11次之多的“回中”、“安定”之行。其中在公元前107年,为巡幸、通西域而开辟“回中道”。其中的“回中”、“安定”与今日泾川有何联系?汉代学者应劭解释:“回中在安定”;唐代咏史诗人胡曾《回中》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清楚的交代了回中就是泾州;从以上史料中不难看出,从汉代至今,回中、安定、泾州实为一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