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青年袁宝林返乡务农记

2017年03月02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从没打算过务农”的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青年袁宝林当了村干部,种了蔬菜。他不光欣然投身了农村,成功转型成为一位职业农民,还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袁宝林回村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2001年,走出校园的袁宝林进城做起了修车学徒。由于赚钱少,半年后,袁宝林跟着老乡去了银川。为多赚钱,他在工地上轧了6年钢筋。后来,他在市场上租下门面创业,做起了服装生意。

然而,离开农村多年想扎根城市的袁宝林并不顺利。2013年,他转行做名烟名酒生意赔了钱;2014年,由于性格不合,妻子又和他离了婚。那两年多的时间里,袁宝林徘徊在熟悉的城市街头,始终找不到靠谱的出路,心中失落又迷茫。最急的事来了,女儿就要上小学了。

2015年夏末,袁宝林接到父母叫他回家帮忙卖西瓜的电话。袁宝林一盘算:“要不先回家到县城打工、创业,这样离家近,既能赚钱,还能兼顾父母和上学的孩子!”回家后,他“抹下面子”,帮家里卖完2亩多西瓜、忙完秋播,时间一晃就到了2015年年底。

回村后,虽然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但是生活反倒安稳多了,少了衣食住行的顾虑,袁宝林有空就到村里转悠,或是打开电视看新闻。

渐渐地,袁宝林发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这些电视里的“新闻词”,村里的干部群众们也都时常挂在嘴边上,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政策,他想法变了,不再着急回城里去了。

“如今的村里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袁宝林感慨,“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直通镇上、县城,村里群众的特色小康屋两年时间就建成了40多户,现在看不到闲人,村里干部群众都在忙着致富。”

“村里年轻人少,你又在外多年,见识也广,就到村里帮忙吧。”有一天,村支书找到他,和他谈论村上目前繁重的精准扶贫、旅游新村建设等工作,并邀他担任村委会文书,帮助村里开展工作。

当时,袁宝林也正想着能多了解些村里的事。于是,他欣然接受。

2016年3月,完颜村开始了蔬菜园区建设,3月初开建,4月份112座新型钢架大拱棚已全面建成,同时规划建设的25座日光温室,也正抓紧施工。

发展设施种菜,这在该村还是第一次。

为给群众们带头做示范,袁宝林接受了村里的“种菜”任务。在县、乡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他在4个大棚里种上了甜瓜和辣椒,“2016年年底一算账,4棚瓜菜竟然卖出了3.2万多元!”

“以前没种过菜,我都是边学边种,咱年轻人腿脚好,只要勤快点,就能把菜种好。”袁宝林不时擦拭头上的汗笑着说。他还说:“农村人外出打工很普遍,但仔细想想,也就是背井离乡。如今,我整天能和家人在一起,够吃够喝又有余钱,这样的生活很充实。”

“前几天,我参加了咱县、乡的‘三干会’,县上已把咱完颜村的旅游开发列为了今年的重点项目,以后,我就打算在家门口好好干,等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建好了,我还想带头发展农家乐,再在菜棚里发展采摘园,和乡亲们共同致富呢。”袁宝林憧憬着未来。

回家仅仅一年多的袁宝林,不光找到了自己的出路,还收获了一路的惊喜。

2017年2月9日,泾川县召开中共泾川县第十七届二次全委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袁宝林以蔬菜产业致富带头人和普通农民的身份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参加了会议。会场里,他戴着鲜艳的大红花,获得了2000元现金奖励,县上领导还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袁宝林说:“那天,作为一个青年农民,我发自肺腑的开心和自豪!”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