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下山入川”幸福来

2016年04月19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走上了水泥路,修了文化广场,新建了村部,村里的光纤都接上了,以后我们想上网也很方便了,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的白广忠对村子的变化非常满意,然而最让他有获得感的,还是自家敞亮的新房。

  “自打我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这五孔窑,上世纪80年代才修上木土房子。”白广忠的旧房位于半山腰,生产生活极不方便,“这次村里集中安置,我决定修小康屋。”白广忠算了笔账:“修房一共要14万元,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给我家补助了5万元,还领了1.15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光是国家资助的钱就够修房的工价了,相当于我只出了个材料钱。”

  像白广忠这样通过享受政策住上新房的,白家村有30户,占村里的五分之一。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泾川县结合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大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搬迁安置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甩掉了“穷包袱”,过上了好日子。

  白崇耀也是“下山入川”工程的受益者之一。“我家在后坝山上住了几辈人,都是窑洞,山上羊肠小道,架子车都拉不进去,下雨得挖垫脚窝窝,吃水还要下山挑。”白崇耀站在自家新院里说起搬迁眉开眼笑。“愿意搬得很!搬下来,我们还建成了美丽乡村,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走路都不沾泥了,一到晚上路灯亮堂堂地跟白天一样,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以前村里的群众想着往出跑,现在是外地的人到我们村来旅游!”

  白家村村支书白宁安指着远处山腰上的窑洞说:“以前大家都住得比较分散,大多数住在半山腰上,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现在已经脱贫77户,还有8户没脱贫。这次搬迁政策好,基础设施都跟得上,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

  贫困群众搬下山,还要稳得住,要真正让群众富起来。白家村结合实际打出了生态旅游牌,挖掘五万年前“泾州少女”的文化底蕴,办起了农家乐,现在已有村民做起农家饭招徕生意。

  在太平乡阴坡村,从黑河以南的半山上搬迁到黑河川以北小康屋里的群众也切实感受到了搬迁的好处。“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新修了小康屋,你说变化大不大?”村民任光应笑着反问。“修房有补助,政府还修通了路,村子变化大得回来的娃娃都不认识家门了!”任光应家去年双喜临门,修起了小康屋,孩子还考上了大学,任光应脸上都是对生活的满意。

  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泾川县对黑梁河流域特困片区黑河南部面山立地条件差、居住相对分散的135个山区村民小组3203户群众,实行下山入川、村内搬迁、插花安置。目前,已启动实施搬迁工程63户292人,新建安置区11个。

  县上还把“下山入川”工程和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节点式中心村,让搬下山的群众“后来居上”,早日致富。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盘口、朱家沟、阴坡、上梁、渠刘等中心村,配套修建了村部、卫生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贫困村整体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