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醉”美乡村——泾川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2015年11月2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冬日的泾川大地,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穿梭于乡村深处,这里错落有致的村落民居,底气十足的新型农民,将美丽乡村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谋之精:顶层设计,彰显美丽乡村的智慧定位

  在党原乡城刘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70多户错落有致的小康屋坐落其中,古城墙和绿化区将这些小康屋与公共服务区巧妙搭接,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省规划设计院的指导下,我们把园林化村庄理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了这种风格。”党原乡党委书记刘贵明说。

  这独具匠心的精妙构思,彰显着美丽乡村建设者的智慧和眼光。

  泾川县邀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14个乡镇、215个村庄建设规划和4条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建设规划,形成了上下衔接、覆盖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同时,根据各村自然条件和产业特色,探索出了产业型、文化型、商贸型、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模式,建成美丽乡村107个。

  形之美:设施齐全,特色明显,“乡愁”浓厚

  “这边广场平又宽,那边建起幼儿园,舞台超市卫生所,老人有了幸福院,环境美来空气鲜,日子赛过活神仙……”11月19日,高平镇三十铺村的史东儒说起村里的变化,如同说快板似的尽情表达着。

  三十铺村的“美丽范儿”只是泾川美丽乡村中最美的风景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县把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作为重要内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行路、吃水、住房、上学、就医等问题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合理配置资源,全县累计建成通乡通村油路550公里,新修、改造农民新居3.1万户,68个中心示范区域内水电路网、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

  同时,该县注重保护传承每个村子原有的文化气息,融合生态、民俗等理念,为美丽新村植入了特有的文化元素。

  党原乡高崖村有皮影艺人,村上特意建了一座皮影戏社,并在村道沿途装饰了脸谱、砖雕等民俗元素;玉都镇康家村模拟的农家连锅炕、毛驴磨面等生活场景更是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气之足:产业支撑,托起农民致富的新希望

  11月20日的飞云乡南峪村,白墙黛瓦的小康屋掩映在一望无际的果海之中,此起彼伏的谈笑声从果园深处传来。

  忙着剪枝的杨兴发见有人来,便忍不住夸了起来:“我家的7亩果园从前年开始挂果,3年收入了30万。”靠着勤劳的双手,杨兴发还盖起了小康屋。“5万元的借款今年还清了,余下的钱还够装修。”他底气十足地说。

  杨兴发的底气,源于南峪村栽植的2864亩果园。这些果园托起了农民致富的新希望,让群众拥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群众的口袋鼓不起来,美丽乡村终究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说。

  基于这一认识,该县始终把发展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栽植果园50.6万亩,种植蔬菜14万亩,饲养牛、鸡25万头、285万只,形成了塬区果畜、川区菜畜、山区草畜的产业发展格局。

  神之韵:内外兼修,推动两个文明共同发展

  沿泾镇路上泾川北塬,在坡口的玉都镇端贤村,只见一排排小康屋整齐排列,家家门前干净整洁。

  “土气”的农村变“洋气”了,还要让农民居住的环境也惬意起来。依托“万村整洁”工程,该县累计投资530万元,实施“三清五改”3290户,抓建了4条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带,使昔日“脏乱差”的农村变了样。

  富了“口袋”富“脑袋”,腰包日渐充盈的泾川人开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开大步。

  该县通过持续开展“和谐五星”“十大孝子”等评选创建活动和“乡村舞台”“道德讲堂”等文明新风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邻里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