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大云寺景区 >> 正文内容

泾川大云寺博物馆专辑(之三)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大云寺博物馆夜景之一

大云寺博物馆夜景之二

大云寺博物馆夜景之三

大云寺博物馆东侧图

 

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访问,在甘肃省博物馆品评和鉴定了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和佛舍利等文物,并说古泾州唐大云寺具有“中华佛都”之称!

历史价值

  泾州“大云寺”是武则天时代在“大兴国寺”旧址上重建的。“大兴国寺”是隋文帝杨坚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所建。这些“舍利”是释迦牟尼去世250年后传入中国。隋文帝在降生之日,为报父母之恩,在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30处,各建“舍利”塔,当时泾州就是其一。祠金瓶、琉璃三十,置“舍利”其内。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隋文帝降生之日正式入函,同时起塔。后武则天为宣传扩大她的影响及加强她的统治地位,利用佛经中《大云经》里述说的一位天女统治天下的盛况加以附会,说她做皇帝是符合天意。于是武则天就利用《大云经》的“预言”,当即通令各州都建“大云寺”。武则天延载初年“大兴国寺”塔已毁,便在此基础上重修了“大云寺”。据“石函”铭文记载,除琉璃瓶及“舍利”石函(此函为唐代唐刻)非唐代之物外,其余为唐代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所造,并将石函刻上“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十六个字。因此这些文物是研究佛教史及盛唐工艺水平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舍利石函”发掘近两月后,省博物馆收到发掘情况报告,即派省文物工作队工长张学正同志(现已退休,健在),持“甘肃省人民政府”的信函调令,亲临泾川调走这批文物。当时张映文同志出差外地,我接待了他,并协同他去了“石函”出土地点,他全面看了这批文物后惊喜地说:“这批文物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次于北京西山灵光寺发现的一颗释迦牟尼牙齿的价值;工艺水平之高今人很难达到。”在取得县领导同意调查的答复后,他包装好这批文物,装在了一个大提包里。为了确保安全,第4天由县中队一名武警护送,坐班车到达省博物馆。不久省博物馆又派省文物工作队董玉祥同志来泾川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张映文同志热情地协助他的考证工作。并在1966年第三期《文物》杂志,发表了《甘肃省泾川县出土唐代舍利石函》考证文章。

  1965年春,省上为嘉奖泾川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在“舍利石函”发掘保护中有功,拨了专款县上买了两辆架子车奖给了该队。

  1972年平凉地区展览馆,在展馆中增加一个文物室,从各县调了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其中就有“舍利石函”这批文物中没被省上调走的“石函”、金银发钗及铜钱,同金银棺椁照片及所有拓片全部陈列展出。1972年后季接到省调“石函”的通知后,由张映文同志(已调到展览馆)送到省博物馆,后又由省送到北京。之后才知是郭沫若同志指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的意见。

珍藏情况

  “大云寺”遗址出土的“舍利石函”所属文物共三组,分别藏在:

  ①北京一组9件。即“石函”一方、鎏金铜盒一个、银椁一具、金棺一具、琉璃瓶一只(内装“舍利”十四粒),锦缎小衬垫二方、丝织小帕一方,檀香木隔板一小块。

  ②平凉市博物馆一组65件。即金钗一只(已残两段)、银钗11只,《开元通宝》铜钱53枚。另有“石函”拓片及金银棺照片数套。

  ⑧泾川县博物馆一组4件。即地宫石门楣1条,石门框2条,石门槛1条。

  “泾川县大云寺博物馆”即将建成,这批文物将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