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展望2014——平凉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4年02月1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市委书记陈伟在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市经济和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14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化改革增活力,提质增效促转型,统筹兼顾惠民生,凝心聚力干到位。

  以“十大工程”为统揽,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继续把集中实施“十大工程”作为落实省上“3341”项目工程的重要载体,努力推动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确保年内完成项目建设投资748亿元。以路水电为重点,突出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平凉至天水、华亭至大桥高速、平华一级公路、华煤集团运煤专线,加快推进彭大高速、平凉支线机场、平定兰铁路、宝中二线、宝麟铁路北延线、银川至固原至平凉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力促建成天平铁路,努力打造立体交通网;积极配合做好引洮二期静宁受水区工程、白龙江引水平凉支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新集水库前期工作,力争立项开工,促进崆峒水库改扩建等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步伐,力争建成110千伏崇信、110千伏泾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变电站,扩建110千伏四十铺变电站,开工建设330千伏尚家塬和110千伏杨庄送变电工程,加快330千伏静宁变电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乡电网保障能力。

  以“五个百万”增收工程为载体,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实施好“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五年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

  稳定提高粮食产量。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倾斜的各项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探索能人带动型、企业基地型、合作社和社会组织型以及亲友托管等模式,积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精心谋划实施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大梯田建设、河道治理、河堤整治力度,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市为统揽,全力实施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建一批新农村建设、“三清五改”示范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严格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矿区塌陷区治理、非煤矿山开采和河道采砂、地下水开采管理,实现永续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推进牛果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和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确保肉牛饲养量保持在110万头以上;新植苹果28万亩,实现农村人均1亩果,全市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不断提升“平凉金果”的市场占有率;蔬菜产业要重点抓好高原夏菜种植和设施蔬菜生产,加快河谷川地规模化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保障能力。

  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抓手,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和检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把关山林缘区、干旱山塬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力打好统筹扶贫、精确扶贫、开发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整体战,着力破解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年内减贫12万人。

  坚持把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作为关键,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农民有增收技能的思路,认真分析农民收入的来源和渠道,深入挖掘增收潜力,全力支持贫困乡村发展牛果菜、中药材、脱毒种薯、苗木繁育等多元富民产业,大幅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实施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开展贫困地区农村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的机遇,集中抓好45个整村推进项目,集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通村道路硬化、农村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着眼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村青壮年和“两后生”为重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体制,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培训、就业中介、技能鉴定、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化”,力争使每一位适龄农村劳动力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不断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确保全市劳务输转47万人,创收60亿元。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核心,加快壮大文化旅游养生产业

  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深度挖掘平凉生态旅游养生文化资源,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培育引进人才,加大宣传推介,全力实施好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63”计划,不断加快文化旅游生态养生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大提升。

  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要求,编制好全市大景区规划及崆峒山、大云寺核心景区的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支持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大云寺景区率先发展,加快构建“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发展新格局。把平凉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布局,发挥好平凉作为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影响力。

  把文化体制创新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以加快七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崆峒、泾川、华亭至少抓建1个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文化项目,灵台、崇信、庄浪、静宁和平凉工业园区至少抓建1个投资过亿元的文化项目,扶持建办一批手工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县(区)文化“三馆”等工程项目,完善农村文化配套设施,推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以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把养生产业作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龙头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养生农业、养生膳食、养生用品研发制造等十大养生产业,实施好崆峒古镇、崆峒养生馆、养生民俗村等十大龙头养生项目,积极推广国医理疗、国医保健、运动养生等养生服务,全力打响“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品牌。

  坚持以文化充实旅游内涵,以旅游弘扬优秀文化,着力做好文化、山、水、绿四篇文章,促进文化、旅游和养生产业深度融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扶持建设一批高品质、高水准、高效益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养生产业化进程,着力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体系。

  以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为根本,持续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要求,切实解决好群众行路、吃水、上学、就医、住房等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折不扣办好省市列惠民实事,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抓好灵活就业人员、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城镇困难人员群体的扩面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教育布局调整,开建平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医专升本步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扎实推进平安平凉建设,创新加强社会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认真做好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以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目标,打造煤电化产业升级版

  加快煤电产业开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以煤电化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纺织和新型建材业梯次推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

  围绕打造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区域首位产业。坚持以发展混合型经济为导向,坚持多元化发展路子,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开发接续产业、非煤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技术装备提升、产品升级换代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按照高起点谋划、集约化建设、循环式发展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园区(集中区)产业承载能力。力争全市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4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年内新入园(区)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完成项目投资118亿元,增长60%,平凉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通过国家批复。

  以规划为龙头,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步伐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特色为基石,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六县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庄“四位一体”的城镇骨干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强化城镇管理,强化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聚集力和辐射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甘肃东部重要门户城市。

  全力抓好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编制工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人文性。坚持着眼长远,超前谋划,统筹考虑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耕地保护、产业支撑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形态,把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突出规划的严肃性。把严格执行规划作为一切项目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保证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全力抓好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两条城市中轴,全面贯通城区交通环线,努力建设旅游胜地、养生福地、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集中实施“六提升四配套”工程,重点抓好10类72项市政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86.8亿元。完成崆峒大道、柳湖路等“九纵十一横”主要街区的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泾河河道整治、南岸景观带改造、泾河大道南侧绿化带建设;完成西寺街、过店街等11个棚户区改造任务,启动大岔河桥、保丰路等6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建成绿地公园,抓好虎山公园等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加快东大门道路改造二期、柳湖路东拓、东湖路改造等路网建设,初步形成东西畅通、南北贯通的路网框架;启动盘旋路、火车站等6处节点改造;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雨水管网改造、城区防洪等配套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门户城市新形象。推进四十里铺镇的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作出示范;加快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古镇二期、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一期等11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努力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创路子、见实效。各县县城所在地的乡镇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抓好省市列3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对3万人以上的乡镇小城镇建设予以重点扶持、重点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型、文化型、商贸型、资源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形成具有社区特色、承载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心村镇群落。

  全力抓好城镇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加大城镇管理设施和工程设施的投入,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交通主干道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面山绿化,依法关闭国道312线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市容市貌的粘土砖厂,开工建设占地300亩的四十里铺汽配维修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全市城镇管理水平,努力让平凉拥有一流的空气水质和一流的宜居环境。

  破解三大难题

  城镇化农业人口转移问题

  按照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心城市落户限制的要求,进一步摸清农业转移人口底数和公共服务需求增量,合理设置落户门槛,科学制定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逐步提高户籍城镇化率。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留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增强城镇产业承载能力,按照城镇发展带动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的要求,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夯实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基础。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改革与户籍制度挂钩的福利制度,统筹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子女的住房保障、就业、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给予进城居住并稳定就业的人员与城市原住居民同等的待遇。

  城镇化建设用地问题

  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粗放利用、投资强度不够的问题,创新土地管理使用机制,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始终坚守耕地和粮播面积“两条红线”。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完善农村集体生产经营性用地制度,加大对荒山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整理和绿化,及时清理收回长期圈占、闲置、低效等违法违规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要紧紧围绕全市重点项目需求,加快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土地利用增减挂钩试点等项目,积极落实建设用地指标,提升项目用地审批效率,切实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破解城市建设投融资难的瓶颈问题迫在眉睫,要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城镇化建设投资,有效整合交通、建设、水利、林业、环保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多机制创新融资平台,多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设施投资运营,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债券融资,大力促进惠民、泓源、富民、崆峒旅游等投融资公司规范运营,加快组建水利投资发展公司,满足城镇建设的多样化资金需求。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