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大云寺景区 >> 正文内容

泾川大兴国寺(大云寺)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

  唐.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铜函通13.2厘米,方12.3厘米,重590克,银椁通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重351.5厘米,金棺通高6厘米,长7.5厘米,宽5.4厘米,重107克,佛教葬具,由石函、铜函、银椁、金棺和玻璃瓶组成,层层套置。1964年甘肃泾川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提起佛祖舍利,人们自然要想到陕西省的扶风法门寺。然而,早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的23年前,甘肃省泾川县就发现了唐代大云寺地宫,出土了14粒佛祖舍利和珍藏舍利的金棺银椁、鎏金铜匣、石函。大云寺地宫佛宝的现世,曾经轰动当时的佛教考古界,成为上世纪我国佛教和唐代史考古的重大发现。可惜,这次重大发现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尘封了整整40年。

  铁锹铲出的惊世发现

  一座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银棺椁,14粒来自古印度的佛祖舍利,只是因几个农民平整土地时随意的一铁锹,便铲出的一个惊世发现。由此,轰动了当时的佛教考古界。

  1964年12月,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的村民们,在村庄附近的河川地里平整土地。这个地方过去叫官背后,东面是古泾州城州署和隍庙遗址,西南面叫营里,东南面叫仓里。早年这儿有一座寺庙,后来寺庙坍塌了,地中间只剩下一堆废弃的断垣残壁和瓦砾砖石。

  村民乔碎成在铲除瓦砾时,用力过猛,铁锨一下子竟伸了进去,再一看,原来是一个洞口。洞里黑乎乎的,像是一座墓室,他趴在洞口仔细瞅时,里面似乎还有东西,就喊了起来:“哎呀,我挖出古墓了!”

  大家七手八脚把洞口挖得大了一点儿,这时出现一个石头门框,上面刻着花儿,朝里面细细瞅了好大一阵,里面像是有一个石斗样的东西,大小就跟装粮食的木斗差不多。村民乔兆福钻进了地洞,洞内冷如冰窖,借着洞口的亮光,他看见洞壁上绘有图画,那只石斗在正中间放置着,能挪动,但抱不起来。他把石斗挪到洞口,喊道:“宝物出来了,帮一把!”村民乔正云忙爬进洞口,两人一前一后把石斗弄了出来。

  太阳光下,人们这才看清,原来不是什么石斗,而是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纹和铭文,揭开函盖,里面竟有一口鎏金铜匣,铜匣下面还压着一枚鎏金铜钥匙。“匣子里一定有珍宝,不能乱动!”乔万福说完,抱起石函,和村民们一起回到村里,当即把石函放在大队部,随后便派人向县文化馆作了汇报。

  神秘石函惊现佛祖舍利

  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达后,开始对石函进行仔细清理。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长50.5厘米,宽49.5厘米,高42.5厘米。顶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内刻着:“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字,阳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周围镌刻着缠枝西番莲,整齐规律,刻工精细。函身四周刻有铭文,铭末有建塔官员和僧众的姓名,纪年为“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拿起鎏金铜钥匙,一层一层轻轻开启。首先揭开鎏金铜匣,鎏金铜匣内为银椁,银椁内为金棺,金棺内琉璃瓶下衬有两块古铜色织锦垫,垫座及四周贴以丝绸制作的五瓣梅式的小花朵,花的周围又描以金叶。两垫之上放着一块贴有丝绸的檀香木。琉璃瓶放在棺内前部,中间有一织锦缎做成的小方屏与另一端隔开。琉璃瓶白色透明,长颈,圆腹,平底形,瓶高2.6厘米,腹部直径2.1厘米,口径0.5厘米。内装白色晶体佛祖舍利14粒。舍利形如米粒,质似珍珠。瓶上盖一古铜色丝织小帕,丝帕上贴以金箔组成的花枝,花纹雅致,精巧华贵。

  40年难掩佛祖舍利光辉

  泾川大云寺地宫佛祖舍利和金银棺被发现后,正赶上“文革”开始,这一发现随即被政治运动的滚滚洪流所淹没。虽然40年来作为国宝级文物,多次飘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可惜这批惊世国宝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介绍,事实上,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比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的发现整整晚了23年。据他介绍,公元601年,60岁的隋文帝杨坚颁下诏令,要在全国30个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舍利。于是,时称泾州大兴国寺的泾川大云寺,便兴建了供养14粒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宫。武则天登基称帝后,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兴建了泾州大云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硫璃瓶盛装后依次放入鎏金铜匣、金银棺椁之中,最后再将其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