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文化的魅力

2013年11月05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平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部重镇,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的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远在2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中华文化。遍布全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争奇斗艳,遗珍遍地,不胜枚举。这里重点谈谈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神话与历史真实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关于她的神话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在平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最早的西王母传说,出现在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中。以后文学作品《西游记》中记载:西王母种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宴群仙,为她祝寿,齐天大圣孙悟空因没有被西王母邀请而大闹蟠桃会;《搜神记》中描写:玉皇大帝与西王母是夫妻,生有七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七仙女私自下凡嫁于董永,玉帝与王母用暴力逼她回宫;老电影《天河配》也讲述了织女与众仙下凡游玩,与牛郎结为夫妻,并生有一对儿女,惹怒了玉皇大帝与西王母,他们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牛郎用扁担挑着儿女紧追不舍,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金簪,划出一道天河(即银河),把夫妻两人永远地隔在银河两岸。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喜鹊搭成“鹊桥”,牛郎织女才得以相会。宋代秦观有《鹊桥仙》词一首:“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歌颂美好坚贞的爱情。

  一些史书对西王母的记载,不同时期也各有不同的形象。《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就是说西王母外形像人,长着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样的牙齿,善于高声吼叫,满头乱发,戴着头饰,是掌管自然灾害及各种刑罚的神灵。《穆天子传》里,西王母言行却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部落首领,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书中描写周穆王乘坐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周游到西王母国,西王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周穆王向西王母赠送了各色绸缎400匹,西王母十分感谢周穆王情谊,便邀请他参观了自己的宫殿和后花园,并在瑶池宴请周穆王,主宾唱和《白云谣》、《黄竹歌》以互颂友谊。临别时,周穆王恋恋不舍,约定三年后再相见,但是周穆王却再也没有会见过西王母。后来唐代诗人李商隐游历回山时有感而发,写下了《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在《汉武内传》中记载,西王母听说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四处求医,于是带了七枚寿桃,乘五彩祥云降于汉武帝宫中,只见她“黄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发髻,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王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貌绝世,真灵人也。”完全是一位绝代佳人的形象。西王母给汉武帝吃了四枚寿桃,自己吃了三枚。武帝收起吃剩的桃核想留作种子,西王母告诉他,这种仙桃每三千年才结果一次,武帝听罢感到无望,便打消了播种的念头。西王母又唤来上元夫人(天宫一位仙人)一起教诲汉武帝:品行恶劣、贪图美食、好斗杀戮、骄奢淫逸、不能长生。戒除恶习,洁身自好,服药练气,方能长寿。这里西王母又是一位劝人向善的慈善美神。

  在平凉神话传说中,关于西王母的故事还有很多。可见,西王母的传说形象从当初的似人非人,似兽非兽,半人半兽,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将她逐渐人格化、女性化、温和化,使她的形象集真、善、美于一身。

  其实,西王母并非是传说人物,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据中国道教协会论证,真正有西王母遗迹的地方全国有三处:一处是山东泰山王母池,另一处是新疆天山天池,第三处是甘肃泾川回山王母宫。

  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一些西王母信奉者就开始到处寻访西王母遗迹,通过对这三个地方的反复考察论证,大量的史实和历史遗存充分证明,甘肃泾川回山是正宗的西王母发祥地,其历史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遗迹。在泾川县境内有一座高150米的回山,位于泾汭二河交汇之处,拔地而起,底宽顶尖,满山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极目远眺,犹如一座绿色金字塔。山上有王母宫,也称回中宫,始建于西汉元封二年,焚毁于清同治三年。山下有一回屋。《集说诠真》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神异经》说:“西王母居于回屋”,回山由此而得名;相传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后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后来便有了“回中道”这一地名;为了纪念他们的相见,周穆王还勒石题写了“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刻碑尚存;西王母与周穆王在回山顶种植了一棵槐树,名曰“降真树”,树根出土于王母宫遗址,历经二千余年而依然木质坚硬,香气扑鼻;回山南有瑶池,西王母曾在此大宴群仙,有早期洞穴一处,夜月亭一座,瑶池圣水长年涌流不息,每年中秋,月映池中,人们争相来此地赏月祈福,饮瑶池圣水,登九重瑶台,驱邪除病;山下有一座摩崖浮雕壁画,上沿书有“回中降西王母处”,壁画中间是早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的形象,左边是西王母会见周穆王,右边是汉武帝拜见西王母的情景,通过这幅壁画我们得知,西王母并非是一个人,而是西王母部落历代首领的总称,她既是一个古老部落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有记载。

  2、史料遗存。首先是宋代翰林学士刑部尚书陶谷所撰写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是宋开宝年间重修回山王母宫时留下的歌颂西王母业绩的石碑,这是国内幸存的记载西王母遗迹和祖庙最早的碑刻,详尽记载了有关西王母和当时重修王母宫的情况,以及人们对西王母祭奠的由来和泾川回山是西王母祖庙遗存地的考证,是研究西王母最为珍贵的文物资料。碑刻文字清秀,书法古朴,不仅是书法宝库中的瑰宝,而且在书法、史学方面具有极高价值。其次是各个时期的文献史书中对回山西王母的记载与描述,如《山海经》、《淮南子》、《神异经》、《尔雅》、《周穆王传》、《汉武内传》、《汉书》、《汉乐府》、《史记》、《全唐书》等。还有李商隐、王昌龄、范仲淹等历代文人墨客来泾川时所作的关于回山及西王母的诗作、楹联等500余首(副)。第三是反映西王母的经典出土文物有:周代虎纹铜爵、龙提梁飞虎凤纽铜壶、汉代铜打击乐錞于等。

  3、民俗节日。据记载,泾川回山自宋开宝元年重修王母宫之后,便在每年农历3月20日举办西王母祖庙庙会,至今已延续1045年。每届庙会,周边陕甘宁等地民众蜂拥而至,朝拜西王母,祈求幸福平安。近20年来,又多了台湾同胞朝圣团及东南亚等国海外游人,人多时近达10万,朝拜场景蔚为壮观。

  不争的史实,使泾川回山西王母圣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所认同,所敬仰。

  西王母文化对台湾同胞的影响

  汉代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西王母便被道家推为天帝之女,与东王公相匹配,因而便有了“东王公”、“西王母”之说,这时西王母便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女神。根据《易经》天分两半的理论,“西华为天帝之女西王母之子孙而居之西土,东华为天帝之子黄帝之子孙而居之东土。”从此东王公、西王母阴阳化一,表达天帝之意,佑护万民万物,成为以后汉民族所崇拜祭祀的道教女神。

  在台湾,信仰道教并把西王母奉为主神崇拜的慈惠堂组织,虽有60多年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10年中发展很快。台湾同胞反映,大大小小的慈惠堂在台湾已发展到6000多家,信奉者已逾1000万人,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扩大,台湾同胞的寻根意识在进一步增强,来大陆寻根访祖,朝拜回山西王母,在台湾同胞中已形成了一股热潮。

  由于工作的缘故,笔者在90年代初,曾采访过时任泾川县政协副主席、西王母文化研究专家刘映琪先生,并将他的研究论文《西王母与泾川回山》,通过平凉旅台人士传入台湾,刊登于台湾《甘肃文献》,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对西王母圣地有了一定的认知。笔者也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香港《明报》等媒体撰文介绍过一些关于西王母发祥地的文章和图片,以帮助台湾同胞了解西王母文化。20多年来,通过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西王母文化在两岸同胞中搭起了一座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的桥梁。

  台湾同胞中先后曾有100余万人(次)寻访了解新疆天池、泰山王母池和泾川王母宫,通过确凿的史料和丰富的遗存考察论证,认定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发祥圣地。1990年隆冬季节,台湾慈惠堂组织了256人的西王母信奉者,首次赴泾川回山朝圣西王母,他们冒着零下七八度的严寒,几经辗转来到回山脚下,面对西王母塑像感慨万千:“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祖根”、“为了纪念母亲(西王母),我们特地来到祖国大陆。”随朝圣团一起来的还有台湾《瑶池金母》电视摄制组的演艺人员,他们拍摄了王母宫外景。

  1991年中秋节前夕,又有第二批150多人的台胞来回山朝圣,他们中间女性居多,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只有1周岁,可见寻根之诚。台湾信奉者在西王母塑像前举行了隆重的朝圣谒祖大典,向西王母焚香、敬酒、供果、诵经,顶礼膜拜,十分虔诚。有的脱掉鞋袜,双膝跪地,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有的双目紧闭,吟诵颂词,泪流满面,声唤母娘;有的不顾年迈体弱,攀上山顶,抚今追昔,凭吊古迹,抒发了强烈的寻根意愿和认同感。

  1994年10月,台湾同胞近百人赴泾川参加西王母大殿落成庆典途中,气温突变,大雪封山,在路滑车阻的情况下,他们在班车上整整待了18个小时,最后在路边一个村庄小店买光了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忍着饥寒在车上度过了一夜,没有一人动摇寻根访祖的决心。

  从1990年以来的23年中,赴泾川回山的台湾同胞朝圣团大大小小达到上千个,人数已逾2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几乎每天都有来客,有一些慈善堂堂主甚至来过十几次。

  台湾同胞通过寻根朝圣,对祖国大陆产生了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一致认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同是炎黄子孙,王母后裔,共同的语言和信仰,把两岸同胞连结在一起,纷纷表示愿意捐资修复王母宫遗址,年年岁岁来祖地朝圣王母,观光旅游,得到了大陆同胞的一致赞同。

  笔者认为,吸引台湾同胞来回山朝圣的原因,除了宗教信仰之外,还有西王母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大量的史料记载,西王母作为一个女性首领,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坚持正义,惩恶扬善;为舜帝送疆域图,给中原赠玉环、玉玦,表示与中原和睦相处,分疆治理,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她会见周穆王,诗歌唱和,设蟠桃宴会,大宴群仙,表现了团结友谊和谐;她降临汉宫,为追求长生的汉武帝送去仙桃,劝他向善,停止杀戮,表现了友善与和平;她天河察冤、解除瘟疫,体恤民情、为民赐福,体现了关爱与幸福。这些均构成了西王母真善美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台湾同胞更喜欢称西王母为母亲、母娘、圣母。台湾演艺界侯丽芳女士(西王母的扮演者)告诉我,在编排《西王母》剧目时,对西王母的扮演者人选要求十分严格,除形象演技外,还要求必须品行端正,没有绯闻。她为自己能被选中而深感荣幸。由此可见,西王母在人们心中是一位和平女神、智慧女神、美丽女神和母爱女神,成为深受人们敬仰、崇拜的人类始祖和伟大的中华母亲。西王母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团结统一,友谊和平,正义威严,惩恶扬善,幸福关爱等。这也就是吸引海内外同胞的真正原因所在。

  两岸携手共同传承发展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扩大海峡两岸交流,在平凉市、县两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泾川县成立了“重修西王母宫经理会”民间组织,并于1992年破土动工,开始了王母宫古建筑群的修复工程。

  随着一、二、三期工程的陆续进行,来泾川寻根访祖的台湾信众及海内外游客不断增多。对西王母文化建设的捐资也相继展开。市县也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旅游文化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王母宫文化建设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甘肃省对台部门也提出了打造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西王母文化三大品牌。通过上下联动,共同促进,泾川回山王母宫的主建筑目前已基本恢复,使西王母圣地重现英姿,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和炎黄子孙,来这里观光旅游,寻根访祖的人员络绎不绝。西王母文化不仅得到发扬光大,还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据了解,在这20多年时间里,海峡两岸同胞为西王母文化建设共捐资2000多万元,其中接受台湾同胞捐资逾1500万元,占总捐资的75%。

  恢复后的回山王母宫建筑群主要由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三清殿、三皇殿、五帝殿、周穆王殿、汉武帝殿、回屋及三天门等建筑组成,殿宇巍峨,气势宏伟。尤其是建筑面积约300余平方米的西王母大殿雄伟壮观,二层琉璃瓦殿顶飞檐上翘,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殿中央龙椅上的西王母雍容华贵,端庄慈祥,白虎、青鸟二侍者分立两旁,表情庄重,整个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深受台湾朝圣者的喜爱和敬仰。此塑像出自西北有名的平凉籍民间雕塑家戴国华先生之手,他把西王母真善美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殿内两侧大型壁画气势恢宏,记述了穆王西巡、王母夜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殿外18根大理石柱都标有台湾同胞认捐者的姓名,镌刻着历代文人名联。殿前两尊巨大的墨玉石狮昂首蹲坐,威武庄严。

  西王母瑶池,九层叠水,浮雕壁画、牌坊等建筑也别具风格,面貌一新,把瑶池这一历史奇观重现人间。回山之下的回屋,是传说中西王母显灵居住的地方,坐于虎背的西王母塑像美丽慈祥。八方游人前来朝圣,首先来这里焚香拜谒。

  1999年,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等组织,在泾川首次举行了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会议认为:泾川王母宫建宫2100年,是正宗的西王母祖庙,也是全国公认的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文化载体。

  2004年,泾川重修西王母宫经理会相关人员应邀访台,迈出了泾川赴台交流的第一步。从此,以西王母文化为主题的各项交流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应西王母文化交流的需要,2005年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在泾川创建,标志着对西王母文化的研究传承又上升了一个新层次。至目前,这个论坛已在泾川与台湾两地轮流举办了四届。不久前,首届华夏母亲节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泾川)研讨会在平凉举办。这一活动,再次把传承与发展西王母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这对于进一步挖掘西王母女性文化、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不断增进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凝聚华夏儿女骨肉亲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