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聚集发力 借势转型 促进跨越发展

2013年11月05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全市重点工作督查活动启示之泾川篇

  编者按:

  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决定明天的发展。今年以来,各县区、平凉工业园区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聚焦发力,狠抓落实,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10月11日开始,市委、市政府集中一周时间,对7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督查,并分县区召开了汇报点评会。督查结束后召开的总结会全面梳理盘点全市重点工作,总结成绩,查找问题,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远谋近施,再加力度,攻坚克难,推进工作。通过督查活动,各县区互鉴经验,启迪思路,寻找差距,最终达到在比学赶超中推动工作的目的。

  为配合全市重点工作督查这一重大活动,更加全面地解读这次督查活动的意义,展示各县区从实际出发推进重点工作的新举措、新突破和新亮点,营造推进重点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全市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各项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聚焦重点工作,推进转型跨越”栏目,敬请读者关注。

  深秋时节,走进泾川,记者看到:在城西,正大泾川分公司30万吨饲料生产线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产销两旺;在城东,天纤棉业公司投资10亿元的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在城北,6栋农民安置楼正在向封顶冲刺……今年以来,泾川县抢抓各项政策机遇,围绕一个个大项目的实施,聚集发力,借势促进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市委书记陈伟在全市重点工作督查点评会上指出,泾川县发展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落实措施得力,成效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工作推动力度加大,经济增速比较快;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拉动效应比较明显;产业开发力度加大,发展势头比较好;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启示一: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抱团”建设新农村,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

  玉都镇康家村以建设生态旅游示范村为目标,以文化体验为牵引,多方整合项目资源,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初步形成了集产业开发、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市委书记陈伟对此大加赞赏,她指出:“农村的产业发展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广了,如果我们每一个村支部书记都像康家村支部书记康广生这样,那我们从整体上说农村经济就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0月30日,在蒙蒙细雨中,记者驱车来到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当记者问起康广生今后的打算时,他嘿嘿一笑说:“全市重点工作督查时市委陈书记对我的表扬和鼓励,让我压力很大;我们村上片、中片的群众大部分住进了小康屋,下片还有3个社110户群众住的是土坯房,今后工作重点是这三个组的新农村建设。”

  康家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好支书,也得益于有适合本村实际的产业。这个村的村办砖厂为村上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村上20%的农民从事瓦工等专业活儿,“能人经济”让农民鼓起了腰包。同时,这个村还大力发展果畜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果畜互支互促、循环一体推进的产业格局。

  2006年,泾川县被列为全省第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2009年又被列为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两轮试点泾川县先后争取项目补助资金4450万元,在项目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县上累计整合项目投资10亿多元,打造出了泾川新农村建设的新品牌。

  “新农村建设不能是‘美丽的空壳’,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要让群众手里有钱,群众有钱了,才想着修新房,这样群众住在新房子里,心里才踏实。”2012年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项目结束后,就如何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如是说。

  为此,县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果品、畜牧、蔬菜三个主导产业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喜人景象。今年,全县新建果园5.3万亩,建成出口创汇基地3万亩,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36万吨,实现收入9.5亿元;新建肉牛养殖小区16个、肉鸡养殖小区5个;蔬菜产业新建日光温室200座、大中拱棚1000座,带动全县种植蔬菜14.1万亩。

  产业大村“抱团”建设新农村,使这些村旧貌换新颜,一年一个样。今年,全县推进了3个示范带、5个示范村和飞云南峪、党原高崖等14个中心村建设,新建、改建小康住宅2640户,实施危旧房屋改造3000户。在组团建成的新农村社区,水电路网、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启示二:实施项目撬动战略,做活项目大文章,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泾川县大力实施项目撬动战略,一个个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为全县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市重点工作督查组走进天纤棉业公司,看到20万锭棉纱生产线建设工程顺利推进时,市委书记陈伟指出:“要按照打造西北纺织城的目标,把这个工程建设好。”公司董事长唐卫国激动地说:“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是我们的‘娘家人’。”原来,在天纤棉业二期20万锭生产线征地过程中,原长庆油田勘探局闲置多年的办公用房成了“肠梗阻”,为此陈伟带领有关负责人到长庆油田总部亲自协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到长庆油田总部、长庆油田勘探局协调,使这一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今年泾川县集中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能源开发,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扩张,天纤棉业一期在建5万锭棉纱生产线即将建成试产,二期20万锭生产线加快建设;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生产线建成投产;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项目新建探井90口,生产原油12.8万吨,完成投资25亿元;全县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61.55亿元,落实到位资金34.2亿元。 

工业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件件实事的办理和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让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围绕“3341”项目工程,县上论证储备朱家涧水库、黑河流域片区开发等前期项目456项,概算总投资502亿元;加强项目衔接争取,落实各类专项资金6.2亿元;西平铁路泾川段全线贯通,泾渗公路、521县道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实施城西集中供热、泾川四中等500万元以上项目95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5个,完成项目投资62.7亿元。

  “今年我们实施大小交通项目21个,投资2.83亿元。”据泾川县交通局副局长袁瑞生介绍,这是全县多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开建项目最多的一年。

  以前,提起北大路、罗长辅道公路,荔堡、罗汉洞和泾明等乡镇的群众意见很大。今年,罗长辅道公路按照三级公路的标准,投资5500万元,进行了养护维修;长达71公里的北大路,投资6599万元进行了改造。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群众拍手称赞。

  启示三: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借势发展绿色“朝阳”产业,扮靓文化“大名片”

  2012年12月31日,在泾川大云寺遗址,再次发现重大文物,发现佛像窖藏2处、疑似地宫遗存1处,已发掘清理出土文物270余件(组),出土陶棺一具、铭文砖一块。陶棺开启之后,一共出土了4层佛骨,清理出6个琉璃瓶,其中1个琉璃瓶底部破裂,有一部分舍利散落,约1000余粒。从清理来看,舍利的总数很有可能与铭文记载的2000多粒相符。

  依托这一重大文物发现,泾川县大做文化文章。首先借助媒体的力量,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光明日报》、《大公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了泾川这一重大文物发现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以《泾川传奇:49年三现舍利子》在甘肃日报进行专题宣传;邀请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大型纪录片《大云寺宝藏之谜》等进行宣传。在此基础上,还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华夏母亲)女性文化研讨会,泾川县被中国非遗中心确立为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泾川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已经亮了起来,泾川旅游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全国。

  如何保护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同时又实现文化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泾川县打出文化牌,扮靓文化“大名片”,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委托高资质设计单位修订完善了《泾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大云寺总体规划》;并先后3次在兰州召开文化产业规划咨询等会议,邀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对规划进行指导,目前这个规划正在修改完善之中。配套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南石窟寺景观大道即将完工,田家沟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已建成投用。

  “要按照‘东有敦煌,西有泾川’的定位构建文化旅游新格局。”市委书记陈伟在全市重点工作泾川点评会上,为泾川旅游文化发展确定了工作目标。为此,泾川县正积极将大云寺遗址申请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将进一步组织专家对泾川县发现佛教遗存的区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同时,将投资1.2亿元,组建泾川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完善大云寺配套设施;实施南石窟寺岩体维修加固、罗汉洞石窟保护开发等工程,努力把泾川县打造成文化旅游的新高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