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周边新闻 >> 正文内容

《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正式出台

2013年08月02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正式出台

“163”计划打造传承创新区

  盛夏的平凉,处处蕴藏着希望和活力。乘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东风,凭借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平凉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市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日前,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正式下发全市。我市确定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按照全市“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集中实施“163”计划,推动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规划文化项目全面建成,基本形成“龙头”带动、“六区”支撑的建设框架,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确定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如何打造?

  平凉将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布局和实施步骤,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县(区)为主体,联动发展,汇全民之智,集全市之力,全面落实“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任务,按照全市“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集中实施“163”计划,即:培育一个龙头(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龙头),建设六大区块(六县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区块),实施三项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探索走出一条依靠文化助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胜地、生态宝地、养生福地、旅游名地。

  发展目标是:第一阶段(2013-2015年)主要目标是: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规划文化项目全面建成,基本形成“龙头”带动、“六区”支撑的建设框架,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

   示范区“主引擎”作用

   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做为龙头将重点打造,使之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学习和借鉴的模本。

  《方案》确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建设框架,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依托,以传承、弘扬道源文化为核心,加快规划建设覆盖整个平凉城市西区的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实施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古镇二期、崆峒山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崆峒山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把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生态新区、文化新区、旅游新区、产业新区和智慧新区,增强辐射能力,构筑集聚高地,树立一面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生态和区域综合发展的旗帜。把“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作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点睛之笔”,集中全力,做强做优,打响打亮,使之成为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品牌形象地、美丽中国的文化旅游窗口和世界文明的溯源地。充分发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全市文化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示范引领全市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六大区块建设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既有政府努力、群众参与的推动作用,也有其自身积淀传承、演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如何将境内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科学定位、谋篇布局的首要问题。县(区)作为文化资源的管理者、文化项目的实施者,是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主体。我市在《方案》编制中,充分吸纳、体现了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这一思想共识。在全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上,明确以县区为主体,确定了全市“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提出了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

  泾川县深入挖掘西王母、佛教、民俗、红色、生态、温泉等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泾州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泾州古城文化产业园。灵台县积极挖掘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的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利用针灸医学的价值功能,大力推广药膳馆、药茶馆、药酒馆等中药针灸服务项目,集中建设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崇信县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为中心,实施五龙山——唐帽山景区开发和公刘园项目,集中建设龙泉寺文化旅游园。华亭县围绕民俗、陶瓷和工业等主体文化,集中建设集陶瓷工艺制作、商品展销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园。庄浪县围绕云崖寺·陈家洞、朝那湫、梯田、书画、草编等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集中建设中国梯田景观文化旅游园。静宁县围绕平凉金果、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开发和成纪古城遗址的保护利用,重点发展纸箱印刷、地毯挂毯等特色产业,集中建设静宁县古成纪遗址暨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三项工程囊括保护、传承、共享、创新、发展等方方面面

  “三项工程”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三项工程”主要任务有哪些?

  文物及大遗址保护。实施以百里石窟长廊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以崆峒山古建筑群、武康王庙、延恩寺塔等为重点的古建筑保护项目,以秦汉长城平凉(静宁)段、平凉古城墙等为重点的抢险加固项目,以泾州古城、成纪古城、古灵台等为重点的古城遗址保护项目,以安口窑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皇甫谧、牛僧孺、李元谅、吴玠等历史名人墓葬为重点的古墓葬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做好庄浪梯田、华亭陇上窑陶瓷工艺等优秀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争取崆峒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皇甫谧针灸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重点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名镇朝那镇和安口镇、名村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的保护与利用。加强中心城市宝塔公园、虎山公园、龙隐寺景区、泾河景观带、崆峒大道景观带、平凉八景等历史遗迹、重要景观带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

  古籍整理出版。加强对崆峒山道教、皇甫谧针灸医学、养生文化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编辑和出版《皇甫谧遗著》、《牛僧孺全集》、《赵时春全集》、《平凉史话》、《人文平凉丛书》和《平凉优秀剧本选》等一批文化典籍。

  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区(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切实加强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吴焕先革命烈士纪念园、全国水平梯田先进县纪念馆。做好保至善烈士、平凉特支、平东工委、灵台工委、华亭工委纪念馆和华亭三线建设文化园等革命纪念馆(园)的申报和建设。加强与周边红色景区的合作,打造兰州——会宁——静宁——庄浪——泾川——庆阳——延安“红色之旅”线路。

  民族文化传承。加强对民族村落、家族、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岁时、礼仪、信仰、禁忌等研究,重点做好武术、饮食、方言等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传承完颜民俗文化,开展少数民族原创艺术表演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展演。

  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全面建成平凉市广电新闻中心、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宫、体育中心、数字影院等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户户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等惠民工程,建立长效运营维护机制。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把街道(社区)、乡镇(村社)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建设规划,建设城市“15分钟”、农村“15华里”文化圈。同时努力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惠民服务新举措,确保全方位免费开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年”、“旅游节”、“艺术节”、“千台大戏送农村”、文艺调演、社火调演、戏曲大赛、交响音乐会、校园文化节、群众演唱会、全民读书月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此外,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市、县(区)要在歌曲、形象宣传、戏剧、影视动漫、纪录片、文化丛书、美术、文学队伍等八个领域,倾力打造出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地方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

  重大文化项目实施。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和大力度招商引资,到2015年,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泾州古城文化产业园、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华亭陶瓷文化园建成4个投资过10亿元的战略性文化项目,崇信、庄浪、静宁3县和平凉工业园区各至少建成投资过1亿元重大文化项目2个。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十大产业”,即:率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特色文化产品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演艺、节庆会展、文体培训三大基础产业,努力培育广电传媒、网络服务、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四大新兴产业。通过3至5年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看好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到2015年,全市有2家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资产超10亿元,各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各有1家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资产超1亿元。大力扶持建办以手工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及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营销为主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推动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扩大市场份额。从2013年起,各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每年至少新培育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文化企业2家以上。到2015年,全市中小型文化企业总数超过1000个,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

  节庆赛事活动举办。创新内容和形式,办好中国崆峒文化旅游节、世界华人问道大会、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高端论坛、大云寺佛祖舍利安奉法会、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崆峒杯全国武术邀请赛等节会赛事。扶持县(区)级举办的节庆赛事会展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文化节会和体育赛事。

  优势产业品牌打造。发挥文化资源与第一、二、三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努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养生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养生品牌。围绕餐饮美食、崆峒武术、针灸医学、地热温泉、森林生态等资源,包装推介理念养生、美食养生、运动养生、国医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6张养生名片,重点实施歧黄生态养生休闲文化园、中华惠君国医养生园、泾川温泉疗养院、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园、崇信公刘园等一批标志性休闲养生项目,大力建设“养生平凉”。

  财税、土地优惠政策为创新区建设“输血”

  《方案》规定,在政策保障方面,要推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积极落实国家、省上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投资、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生态补偿、对外开放等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工商登记条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和简化文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形成政策“洼地”。引导和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探索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银企联合,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由市财政注资,设立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资金规模达到3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15年达到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设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项资金,2013年资金规模不少于5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