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大美泾川

2013年07月2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搂》(安定即今泾川)

  大美泾川

  陇东以东,关中以西,便为泾川。“三塬横亘、四水逶迤”是其地形地貌之特征,“三塬”是指以泾河为轴线的南部塬区、北部塬区和中部塬区,“四水”是指泾河、汭河、黑河、红河四条河流,正是由于四条河流日夜不息地冲刷流经之处,便形成了四个川区。泾川的整个面积就像一片硕茂的芭蕉叶,宁静地绽放在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置身泾川,让人无不为她的大美而沉醉。

  古老的泾川

  说泾川古老,是因为泾川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6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974年,泾明乡白家村牛角沟群众植树造林时,挖出了一枚人类头盖骨化石,经鉴定,这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性青年的头盖骨,它所显示的人种方面的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在人类进化系统中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属于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是泾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足以证明泾川的先民参与创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农耕文化,泾河流域曾经参与创造中华文明是不争的事实。

  泾川古称泾州,泾州在今人的眼中,也许是不起眼的县城,但其古城建于商朝时期,距今3000多年历史。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泾川作为长安历代王朝的西部畿辅和边陲重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泾州“山川环带,水陆流通,连络中外,翼带东西,诚关中之襟要也。”(《读史方舆纪要》)。从五戎六狄到名郡大州,泾川在一幕幕辉煌与悲壮交替呼应的历史长歌中,经过不断分合,最终融入祖国大家庭的怀抱,成长、发展……

  神奇的泾川

  距县城一华里的王母宫山是泾川的象征,形似绿色金字塔,松柏垂青,刺槐挂腰,宫宇林立;山下有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的王母宫石窟,据《山海经》记载而年古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回屋摩崖石雕佐证,泾川是人文始祖西王母的降生地。

  汉代史书志中记载王母宫建于西汉元封年间,虽由于历史原因昔日辉煌不再,但仍是目前中国大陆仅存的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每年农历3月20日西王母典礼之日,许多台湾等地朝圣者纷纷赴泾朝拜中国最早的西王母祖庙,其虔诚撼天动地;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祭拜祈祷,其实在平素遇到大喜之事或不幸遭遇时,他们也会在心中默念王母之名以示感谢与祈求保护。西王母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女神、美神、母亲神,成为团圆、和谐、健康、美好的象征,受到万世敬仰;西王母文化也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寻根拜祖的桥梁和纽带。 

  泾川还有开凿于北魏永平年间的南石窟寺,存于泾河两岸的百里石窟长廊,一代女皇武则天建的大云寺遗址,最大的完颜兀术后裔聚居区,常年流泻泾渭分明、柳毅传书故事的泾河及渭河,流而不腐、滑而不腻、温而不烫的神气的温泉……这些文化遗存为这方土地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关于温泉,还有一个传说:居住在王母宫山的王母娘娘站在山顶远望,发现距此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泉清澈透明的池水,五彩碎石为底,热气腾腾,云雾缭绕,清香之气,数里不散,从此,她经常到此沐浴,“东有崂山水、西有王母泉”之美誉也应用而生。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休闲洗浴的好去处。

  多情的泾川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的这首《瑶池》诗包含了一个多情的故事。《史记·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住在王母宫山上,瑶池是她的宫庭,西周时穆王曾西巡狩猎于此,驾八马之乘来到泾川瑶池会见了西王母。西王母盛情款待了这位人间君主,拿出了天宫的美酒让穆王品尝,并在宴会上对歌,周穆王惜别时又勒石题赠“西王母之山”,还相约来年再会,表达了相互的留恋之情。

  人间君主汉武帝也曾亲临瑶池,拜谒王母。唐代诗人胡曾有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岛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李商隐也在泾川留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开成三年,李商隐进入泾川王茂元节度使幕下做官深受器重,常去王家宴饮,交往中爱上了王的七女儿,与王女最终喜结良缘。婚后一年他去参加宏词科考试,却因“牛李党争”而不得志,至此四处飘零,妻子去世前他们也未曾见上一面,他只有在诗中表达对爱妻的深深悼念之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在泾川的匆匆数载,可以说成了他人生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王昌龄、张籍、温庭筠等一批文人也在泾川吟出了许多精美的传世诗篇,使得泾川风情万种。

  英雄的泾川

  吴焕先,躺在了泾川的怀抱中,泾川这方热土便成了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1935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进入泾川王村,并在王村中原与国民党三十五师骑兵团遭遇,年仅28岁的军政委吴焕先指挥部队反击时不幸壮烈牺牲,血沃中原留下永恒的丰碑。由于红军处在行军途中,于是将这位烈士埋葬在中原的掌曲村。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红军将领,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人们把当时作为红二十五军临时指挥场所的民间土楼称为“红军楼”,至今还保存完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曾经为红军楼题词,如今红军楼和吴焕先烈士墓已经成为泾川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泾川蒋家坪,薛举古城遗址。这里在1400多年前属于泾河川道咽喉要塞,为古时的军事要地。当年唐王李世民曾先后两次率大军讨伐盘踞在这里的西秦霸王薛举父子,终于在公元618年11月间大获全胜,此战为唐王朝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属于大唐江山奠基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广为传颂。假如当年薛举在此不暴亡,大唐很难统一中国,中国历史将改写。李世民留下的《经破薛举战地诗》可以作证。

  还有左宗棠、林则徐、冯玉祥、于右任等仁人志士也在泾川留下辉煌业绩,源源不断地为泾川注入英雄血液。

  绿色泾川

 

  秦汉时,泾川一带所养牛马难以计数,说明这里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唐代时,这里的树木百草疯长,一年一度,地方官员要上奏朝庭允许烧一次野草,而且因为这一带生态水准达到全国一流,草丰马肥,竟然影响了全国的马价普遍下降;宋代时,“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清代,左宗棠从泾川始植柳树,遍及至新疆道旁,泾川境的左公柳以成千上万株计,如仪仗,如绿色隧道,如今的中年人,幼时都见过道旁密密匝匝的怀抱古柳,王母宫山至今还存数棵。清代的《泾州志》真实地记载了泾川不仅有中华女性人文始祖西王母祖祠所在的仙境,更有构成仙境必需的自然硬件,即仙山、仙水,萋萋芳草,森森松柏,花香鸟语。后来的泾川人继承先祖遗风,用汗水和生命在这片热土上描绘出绿意盎然的美丽新泾川,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境内生态和谐,被誉为“黄土高原上升起的绿色明珠”。

  驱车行进在今日泾川的川塬,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草肥树美,花果飘香,五谷丰登。泾川土壤富含“钾”元素,因而成为国内苹果的最佳适生区,“泾龙牌”苹果已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泾川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田家沟生态园可以说是绿色泾川凝固了的诗意符号。沟里花香四溢,林木众多,水上乐园轻舟荡漾,湖面垂钓心旷神怡,小桥流水风情无限,说这里是“天然氧吧”一点也不为过。

  舌尖上的泾川

  要说泾川的美味,当属小吃,罐罐蒸馍首当其冲。早在清康熙年间,康熙访贤路过泾川,地方官将民间蒸制的罐罐蒸馍贡上,皇帝品尝后赞曰:“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州矣!”并定为贡品,岁岁朝贡,因形如上大下小的坛罐而得其名。时至今日风味不减当年。罐罐蒸馍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经发酵面、发面、兑面、揉面团、回面、揉剂子、揪剂子、揉馍、屈馍、入笼蒸、凉馍等11道工序,因而成品蒸馍馍皮光泽透亮、馍瓤层层叠叠,吃在嘴里又酥又软,长期存放不馊不霉不变味,用开水浸泡如棉蕾试展、白莲初绽,其味不减。三百多年来,罐罐蒸馍已成为泾川古老文化的一种象征。

  酸辣的臊子面、劲道的酿皮子、香酥的火烧子、润泽的大米晶糕、柔软的豆腐脑……泾川小吃足有百味,样样价廉物美,让人的舌头应接不暇。任何生产、生活手段不被现代化手段代替,人称其落后,而泾川小吃的做法、原料、工具、味道百年不变,没一个人说其古老庸俗、琐碎陈旧;没一个人说泾川小吃是过去人吃的,现在人不吃了。世上最美的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俱备,泾川小吃离不了这五大味,因此成了百年不衰的保留食品。

  淳朴的泾川

  泾川的民俗风情,可用两个字概括:淳朴。这种“淳朴”得益于泾川的古风遗韵。

  看衣着,既不花哨,又不粗陋,大多朴素而又雅致;看走路,总是缓缓的,没有闹市人的那种匆忙,有的是一种淡定和娴雅;看颜面,总像有春风吹过,洋溢着一种满足和幸福。国家新近发生的大事有人讲述,刚演过的电视剧有人评说,主题歌有人会唱。宁可自己吃不好,也要想方设法让客人吃好。只要兜里有钱,定会分些相送,大到玉树捐款、舟曲献爱心,小到乞丐讨要、道士化缘。三步之遥就有熟人互相问寒问暖,闭目三分就有熟人互相打招呼。泾川人从不欺客,从江浙远来的个体工商户吃住小城日久,比小城人还活得滋润……

  晨昏,在县城穿行,总能见到广场舞。无论环肥或燕廋,无论年长或年少,大家随着或经典或流行的乐曲旋律伸手、扭腰,转身或是侧身……婀娜、轻盈、美妙的舞姿宛如一幅流动的洛神赋图。他们自觉地排着整齐的队伍,后来的人自动跟上,没有谁安排谁,纯粹自乐,碰到喜欢的曲子就跟上去,跳累了也可以小憩,自由地来,也可自由地去,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个个脸上都戴着微笑。广场舞活泼而不狂放,灵动中透着一种沉稳,正是泾川人性格的体现。

  泾川,这颗古丝绸之道上的璀璨明珠,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踩在历史的肩膀上眺望未来,当代泾川人清醒而不迷茫,借鉴而不照搬,跨越而不急进,为人类继续书写着大美泾川永不谢幕的佳作……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