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周边新闻 >> 正文内容

—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2013年05月08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剧场中,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群众的一张张从容的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锦绣平凉,这种幸福之美处处绽放。

  近年来,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的文化惠民工程,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日新月异的平凉大地勾勒出一道道靓丽风景。

  文化名市,硬措施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在平凉的腾飞中,文化因素已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平凉这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城,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起点上,正奏响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精彩华章。  

  全方位“升级”,文化惠民亮点多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平凉把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今,一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文化网络,在平凉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共有8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为百姓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全市建成社区文化中心14个,文化活动室23个。全市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

  平凉老百姓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在平凉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志远告诉记者:“我喜欢去华轩艺术博览中心看古董,欣赏全国书画名家现场作画。还喜欢带孩子去柳湖书院图书馆读书,去市博物馆看文物,或去数字影城看3D电影……每个周末的休息时间,我都被这些文化活动填满了。”

  出门10分钟就可以找到公共文化设施。无论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作为生活在平凉这座城市的百姓,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公共文化服务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让群众及时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

   2009年,全市8个博物馆率先敞开大门,永久性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开放使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各馆参观人数与免费开放前相比,增长了约10倍。

  新一批公益性文化场馆正在开启“免费大门”。2011年年底,8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政府为公众的文化消费买单,文化服务普遍惠及广大市民群众。  

  扩大受益面,文化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文化服务延伸到最基层,不断扩大受益面,这是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农村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力推进,仅2012年,全市就完成28.8万户“户户通”建设任务,完成全市85个乡镇、1178个行政村的“村村响”建设任务。

   “农家书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非常喜欢这里。”灵台县什字镇农家书屋意见簿中经常有村民留言,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们离不开的生活一角。在什字村农家书屋建成的两年多里,已有3000多人次借阅过图书。读者从年龄最长的86岁老人到年龄最小的小学三年级学生都有。村里爱读书的老人刘信,经常到书屋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一本厚厚的《三侠五义》,他用8天便看完了。借阅频率最高的,是实用技术方面的书,比如《育肥猪填配方法》、《养猪新技术》、《农药的安全使用》……

  农家书屋是本市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市151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已实现了全覆盖,并开展了农民读书服务活动、文化信息服务和农家书屋“星级”评选活动。今天,每村一书屋,图书、音像制品和报刊种类齐全,到农家书屋“充电”、休闲已成为本市广大农民的新时尚。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农民看戏看电影和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不再是难事。仅去年一年,各专业演艺公司下乡演出2208场次,其中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105场次,全年放映电影1.8万场次。同时,投资1512万元,新建水平较高、功能齐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并为每站配备10万设备,2011年底全市10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全覆盖。文化站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

   “文化民生”的春风,正轻抚平凉大地,给城乡百姓心贴心的滋养。

  激活群众热情,我的舞台我唱主角

   2013年1月1日晚,平凉爱乐乐团成立仪式暨新年音乐会在平凉剧院激情上演。平凉爱乐乐团,这是一支属于平凉人自己的交响乐团,这也是全省惟一一家市级交响乐乐团。这个团的成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热爱音乐的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舞台,我唱主角。”

   “把文化当作‘面子’去做很容易,点缀‘场面’也很容易,但要将文化做到常态化,体系化,才是公共文化的真谛。”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说。

  不论是城市小剧场,还是农村小舞台,以“平凉文化年”系列活动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每年全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2类130项。自乐班、书画社、民乐队、社火队、曲子戏班、家庭剧团等各种民间文化团体的大量涌现,成为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文艺轻骑兵。“五一”期间举办的平凉“五一”群众系列文化活动演出周,歌舞表演、秦腔演唱精彩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品位、有特色、有新意的群众文艺精品。平凉城区9家自乐班的精彩演出可圈可点。

  在文艺创作领域达到的高度,也折射着平凉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前不久,平凉市委宣传部推荐的6项文艺成果获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我市成为全省获奖数量较多的市州之一。崆峒文艺奖作为平凉市综合性文学艺术最高奖,激励众多人士积极参与文艺创作。《皇甫谧》、《黄帝问道》等21个精品剧目的打造,展现出平凉文艺舞台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平凉,在过去的20多年间,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正是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市民爆发出的艺术的渴望,对于一种艺术生活方式的追求,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努力,已逐步转化为平凉市民的文化消费现实,浓郁的氛围让文化渗透到越来越多的平凉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并成为心灵深处不可或缺的“家园”。

  从城区到乡村,从基本文化保障到精彩文化生活,平凉文韵芬芳,伴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愈发浓郁。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