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杨宏林:发掘泾川社火文化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2013年04月11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内容提要]:本文从民俗研究的角度出发,描述泾川社火的独特形式,审视其特征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分析衰亡原因,探究发展思路,旨在引起全社会对社火这一原生态文化的关注和挽救。

  [关键词]:社火文化 特征内涵 衰亡探究 发展思路

  泾川县飞云中学——杨宏林

  泾川地处内陆腹地,自古以农立县,农业经济长期为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受地域环境影响,民间社火这种古老习俗延续至今。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就泾川范围内,通过对社火这种民间习俗的考察,展示它的原始风貌,发掘文化价值,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泾川社火的探源及概况

  社火源远流长,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和火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泾川社火大体分为南塬、北塬两个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社火加大交流,既取长补短,又保持各自特色,娱乐性、趣味性增加。

  二、泾川现存社火的类型及独特特征

  (一)泾川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桯子、橛把、地摊子社火三大类,另外还有春官和“害婆娘”两大最为群众喜爱的形象。

  1.桯子(tíng zi)。它是民间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神态自若。飞云桯子中“莲里生子”、“八仙拜寿”、“双荡秋千”很出名。

  2.橛把。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木跷高度不一,一般为五、六尺。高跷有文高跷、武高跷之分。变换队形,边走边舞,多化装为戏剧人物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

  3.地摊子社伙。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有旱船、骑驴、舞狮、耍龙、小演唱等。“二龙夺珠”、“火龙闹春”最具特色。

  4.“害婆娘”形象。由面相丑怪、滑稽幽默的人扮演。手执一扫炕笤帚,专拣衣服光堂的人身上扫扫。被扫者也愿拿钱赏他,就为图个吉利。

  5.春官。据载,“甘肃农村一些老百姓自封为‘春官’,每年为乡亲义务地演唱二十四节气歌,”。[1]后来,“唱春官”这一习俗浓缩到社火文化中,在桯子会演时,春官头顶礼帽,戴墨镜,画八字须,摇鹅毛扇,骑高头大马走在社火队前列,煞是神气。每至单位或门店前驻马唱春官词。所说词通俗顺口,一句一顿与锣鼓配乐交替。内容多为称赞。

  (二)泾川社火的独特特征。

  1.出演时间的特殊性。社火活动只能选在农闲时期。“地摊子社火”从正月初三开始“请将”,到正月十七左右“谢将”结束,历时半个多月。一般在庄头院落或附近街道,每天下午开始,子夜时结束。“桯子”“橛把”受其自身重造型艺术,妆演难度大,场地要求高等特征决定,只在街道镇点白天演出,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几天内。

  2.参与人员的群众性。社火是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老少皆宜,妇孺均可参加。从职业看,凡本乡本地人员,无论农民,回乡度节的工作者,学生、务工返乡人员均可参加。从年龄上看,年长者口授演技或导演剧情排练,中表年男子扮武生,嗓音好的妇女唱小曲小调,中小学生扮小旦,连学前幼儿也有上演机会,如“桯子”上扮演者多选4—6岁的圆脸小孩。

  3.活动地域的分散性。村落的分散性决定了社火活动地域的分散性。一般以本村庄的村民为成员,不请外援,不搞联盟。像“地摊子社火”出演时,并不在同一处活动,即使街道演出也不冲突,默契地轮流进行。有政府部门倡导组织时“桯子”“高跷”则大会演时编队表演,但各村保持各家社火队牌子和传统节目,以小整体参与。

  4.组织方式的传统性。社火这一古老民间艺术本来就与“驱傩”“逐鬼”的祭祀仪式有渊源关系,故其迷信色彩较为浓厚。如社火出演前后,必须到本村庙上祭拜、公演,意为“请将”和“谢将”。农村社庙中,观音、龙王、玉皇、土地神经常供于同一大殿,“这些神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神佛”,[2]这种“共同信仰和迷信观念是乡里生活的生要内容,是乡里村落凝聚力的精神纽带”。[3]农村社火能得以组织和延续下来,与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三、泾川社火的文化内涵

  社火活动是多种信仰、生活方式、心理活动的沉积与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大农民的文化活动及思想信仰,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1.表达了“敬天保民、祈求平安”的愿望。泾川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生活。所以广大农民都渴望每年风调雨顺,因而在社火中表现出对天的尊敬、祭拜,渴求天赐百福,天佑农业生产丰收。“他们要把心中的愿望与情感通过演剧传递给神,使神高兴、喜欢……”[4]只有通过社火这一特殊方式表达出来。这在“地摊子社火”中表现最为强烈,如农家最喜欢“天官赐福”和“关老爷闯阵”,“请将”时焚香化钱奠酒,三拜九叩鸣炮祝辞,表现出了人民祈求天时和顺,四季平安的愿望。

  2.寄托着反抗压迫,追求个性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桯子”中常扮《白蛇传》,白娘子手持宝剑,脚下踏着雷峰塔,傲视前方。青蛇缠住塔身,吐着芯子。这样的造型,体现着爱情冲破封建正统的压迫,正义战胜邪恶力量的迫害。“人们宁肯祈助妖邪成功,也不愿意那个道貌岸然的执法者得意。这种审美心理的产生,不正预示着一个群众性的反叛时代的来临么?”[5]《唐僧取经》中师徒四人的形象,孙猴子最为群众喜爱,这因为他体现出藐视正统秩序,好抱打不平,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一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6]社火活动中蕴含着他们的心声和追求。

  3.表现出对祖先英雄的崇拜、尊敬和怀念。中国农民具有浓郁的“祖先崇拜、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农民的“祖先崇拜”高于对一切神的崇拜,重视道德人格。”[7]有的地方,社火以祭拜“五圣”为纽带组织起来,有的地方以祭拜“魁星爷”(传说能保佑学子读书、夺魁的先祖)为纽带组织起来。除此外,广大农民还对正义化身的英雄人物崇拜。如三种形式社火均扮演“关老爷”(武圣关羽),飞云乡西高寺村立有“吴起庙”、祭拜“吴起头”出演社火。(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军事家,政治家。据传他带兵打仗途经该村住了一宿。)人们借社火这一活动表达出他们的崇敬和怀念。

  4.体现农村朴素的教化子民的思想。社火文化中积极宣扬入世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儒教重人道………儒家哲学的教义始终是人群关系。”[8]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为人忠义、以孝为本,勤俭持家”等思想深深扎根于农民头脑,因而社火内容寓娱乐与教化为一体,多宣扬这些传统思想观念。如“桃园三结义”把儒家仁爱、忠义思想通过关羽(义绝)刘备(仁绝)这些形象反复渲染,潜移默化地向后辈子孙渗透这些思想。“八仙拜寿”,形象地说明连神仙都要尊敬长者,更何况凡夫俗子;“劈山救母”的造型更直接地反映做人当以尽孝道而立身的思想;《刘海打柴》宣扬要以勤俭为荣,以懒惰为耻。

  5.折射出农村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他们因地制宜,自编自演,既当观众又当演员,既丰富了社火的内容和形式,也在这种文化创造和艺术展示中获得身心的满足。既反映个人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也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如社火前列打头的“斗旗”(约两丈铁杆,每隔一两米镶方斗,内插各色旗帜)上写着“党为民,民拥党”、“居安思危,开拓进取”的字样。尤其春官词中最直接:“党的政策真英明,各项政策为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经济大发展,过去的一年不平凡,接二连三喜讯传……”“春官说上一段子,农民过上好日子;有吃有穿有票子,西部开发好路子……各级政府一班子,同心同德迈步子……”

  6.社火是发扬传统戏曲文化,杂耍技艺的舞台。泾川社火中,几乎每项内容都能看到传统戏曲的影子。桯子中的“李彦贵卖水”是陇剧《火焰驹》中的一折,“李慧娘”形象是秦腔《游西湖》中主要人物。“地摊子社火”讲究队列变化、武术技巧,是杂耍技艺的主要载体。所以说社火为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提供了平台,也为戏曲艺术的大众化、民间化搭建了舞台。

  四、泾川社火的衰亡事实及原因探究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良莠不齐,来势凶猛,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农村社火无以幸免,特色逐渐丧失,甚至消亡。表现在:

  1.活动规模减小,参加人数减少,活动方式单调。受时间、资金和文化素养的限制,社火的活动方式呈现单调性。步入经济社会,作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好地运行。但社火作为农村民间活动,既无政府机关部门投资,也无企事业或个体工商业主赞助,只有演出过程中得到的微薄谢礼,这对于庞大的演出开支来说是杯水车薪,维护原状已属不易,何谈扩充丰富,因而除现有的三种类型两大形象外,再无创新内容加入。而且花费大,较复杂的活动越来越简单化。社火队数量锐减,由80年代每村可建4--5支,减少到现在的每村仅1--2支,而且每支活动人数减少,连观众也需要用奖工分的办法来调动参与。究其原因:⑴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文化传播媒介进入百姓生活,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欣赏趣味转移,对社火这一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失去兴趣。⑵农民日益渐变的经济观念,冲击着固有的娱乐观念,要求投入人力就要带来经济收入,想从社火活动中赚来报酬已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但现存社火活动没有经济刺激的动力,无法达此目的。⑶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只能在年节时与亲人相聚,因此多注重和家人拉家常,不愿把珍贵的时间花在社火活动中。⑷观念转变使社火活动的组织失去纽带,新的组织纽带又未形成,无法组织年青人参与。

  2.传统项目锐减,地方特色消失。笔者熟知的飞云、高平等乡,各村社火多走熟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固定的程式使社火失去了新鲜味,能唱小调的曲目、剧种不变,仅会唱的也逐渐失传。装饰旱船、扎驴身、龙鼻喷水、桯子妆扮等传统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舞狮、耍龙等许多口传心授的独门绝技面临灭亡,《十对花》、《送情郎》、《九九歌》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曲调曲目,缺乏有利的传播途径而失传。究其原因:现存农村社火的组织者、导演者多是年过半百的老式农民,受其文化素养影响,缺少与时俱进,兼容各种艺术之长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所导演内容极具传统性。加之狭隘保守的思想观念,各地社火密传绝招技艺,缺乏交流意识,更没有用知识产权化方式使之广为传播的能力。交流借鉴只停留在表面上,导致社火的蓬勃发展缺少良好的土壤和温度,道路越走越窄,内容贫乏,缺少活力。

  3.失去传播文化的主导地位,沦为广告宣传的附庸品。春节期间,许多企业花大量资金人力装排豪华宣传彩车,聘用彩旗队、秧歌队、模特表演队,服装整齐精美,气势宏大,以哗从取宠之势令社火黯然失色。另外,企业为宣传知名度请名剧团唱大戏或挂名组织的篮球赛、象棋赛等充满物质刺激的竞赛挤兑,加之舞会、卡拉OK歌唱、假日出游等新型娱乐方式冲击,使人们觉得社火毫无情趣,耍起来没劲。

  五、振兴泾川社火文化的思路

  泾川社火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类型之一。笔者认为重整社火文化可做如下努力:

  1.要提高思想认识,借鉴皋兰太平鼓进军北京、饮誉海内外的成功经验,做好社火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和对外宣传,举办“泾川社火文化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2.“谁先升起谁就是太阳”。所以要抢抓机遇,尽快把注册泾川社火文化商标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使这一民间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宣传泾川的一张“名片”;

  3.政府倡导,企业赞助,民众参与,由娱乐文化转向与市场经济接轨,为泾川社火的原生态发展注入时代活力;

  4.融入西王母文化品牌系列,纳入旅游产业的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使社火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5.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章,催生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借社火文化的弘扬,发展经济,兴县强县。

  总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根基,更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义不容辞地促进泾川民间社火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弘扬西王母文化,兴县强县的重要的责任。

  但泾川民间社火的逐渐衰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挽救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急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期望政府部门及有识之士高度重视,立即行动。我们拭目以待泾川社火发扬广大,走向世界的那一天。

 

  注释:

  [1].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

  [2].[3]、[4]、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137.128.162

  [5].余秋雨.《余秋雨文集.生机在民间》.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12

  [6].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85

  [7]、[8].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1.223.

  参考文献:

  1.县志编篡委员会《泾川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2.辞源.商务印书馆.2001

  3.李子和.《信仰.生命.艺术的交响---中国傩文化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