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王知三: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意蕴与旅游文化的契机理念

2012年12月0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大云寺

  关于大云寺

  首先肯定的说,泾川大云寺在古代是华夏大地最有名气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

  从悠久的历史方面说,泾川大岭上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在距今20万年前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就建有阮、共两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后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泾州当时已经成为关陇地区人人心仪向往的地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

  从地缘上讲,泾川大云寺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的王母宫为代表的西王母文化遗存引起了国内外民俗文化界关注。

  从佛教文化方面讲,泾川是佛教文化的渊源地之一。有百里石窟长廊遗迹,有南石窟寺、有西王母石窟。这些足以证明在历史上,泾川境内宗教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说起泾川佛教文化,不得不提及北魏宣武帝时期的皇后胡充华,她是安定人,她成人入寺为尼,精通佛经大义,善讲佛法教理。宣武初,进宫讲道,因姿容秀美、赋性聪悟、多才多艺被宣武帝诏见,询以佛旨,皆对答如流,由是得宠,封为充华世妇。她的儿子元诩6岁时继承帝位,称孝明帝,尊胡充华为皇太妃,不久又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她听政13年来,由于她崇尚佛事,深信佛法能减轻罪恶,临朝后,佛事日炽,到处修建寺院,开凿石窟,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历代之最。据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庙院增至3万余所,尼僧达200余万人。因为她是泾川人,地方人极其崇拜胡太后,于是大兴土木,修庙建寺,寻找石山开凿石窟,敬神事佛,十分兴盛。关陇地区的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现存窟龛295处,石雕塑像2125座,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同时开凿的还有王母宫石窟,这些石窟内如此繁多的雕刻,优美细致,精工绝伦。从佛教文化意义上说,这里以大云寺地宫出土的佛祖舍利为国宝级文物,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区位因素十分重要。

  早在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泾州大兴国寺兴建,14枚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

  后来的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制作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而今天又以其气势恢弘、风格独特的雄姿,矗立在泾州大地,为国所内罕见。这些都是十分厚重的佛教文化意蕴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表现。

大云寺全景

  关于大云寺佛教文化意蕴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化形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和情感,透视和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骨,或者说某种精义,某种主旨。一种文化形态,就其意蕴层面而言,它伴随着意象、形式在一种社会中产生,形成一种体系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让人们欣赏到或者产生一种美感,文化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让这种文化意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我们要对这种文化意象进行剖析,挖掘出它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去体味,去思索,慢慢让它的形象和精神开始活跃,开始产生“耀眼的光芒”。这个时候,文化意蕴就会喷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会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内涵,代表着先行者的特定品质,闪耀着民族文化的性格,让它成为不朽的光华。这就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文化之魂。泾川,真正具备了佛教文化的意蕴。

  说到文化意蕴,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对文化有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兴起,民族的衰亡或者复兴,一个国家的富强落后,一个民众群体的富裕贫穷,一个地方的萧然繁华,首先是文化意蕴层面的内容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社会的一切必先从文化复兴开始。这是一种历史规律。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辉煌的时期,曾经激发过多少爱国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和他的“信仰”理念。也因之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代佛教的复兴也促进了一个朝代的强大和繁荣。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大云寺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佛教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大云寺佛教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的形式来反映的,我们不能以单纯的文化现象,或者佛教的某种文化的形式、来试图发展、促进地方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一种庞大的的精神“机制”。要理解其精髓的东西。把精髓的东西变成大云寺佛教文化的一种形式,去发扬、去广大。

大云寺远眺

  大云寺的旅游理念

  大云寺是什么?是关陇地区佛教纪念馆?是泾川文物管理所?还是泾川旅游景点?或者是泾川一个文化管理机构。既然是“寺”,那么要问寺是什么?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明人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登朝十有二年,剔历卿寺,节抚登莱。”

  佛寺的定义。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我们不能违背历史。既然寺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那么,大云寺里应该有“僧众”,僧众就是大云寺文化理念定位的关键词。

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场

  大云寺佛教文化与旅游文化契机

  一种文化的兴衰,必然有它的社会因素和人为的、自然的因素。大云寺佛教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发展契机或者说复兴的已经到了。首先是大云寺的重建,让这一飘逸、灵动、大气的建筑物又充分体现出隋唐建筑的气势恢弘的独特风格,为国内所罕见。

  再就是佛骨舍利子的迎回。大云寺出土的14粒佛骨舍利是大云寺佛教文化意蕴的核心。佛舍利应该回归故土,回到它原来的朝圣地大云寺去。现在还把它孤零零放在省博物馆,让它继续远离自己的圣地,的确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可利用和在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了。

  另外一个契机就是国内各大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省市领导的殷殷关切,为泾川大云寺遗产重获新生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次“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就是大云寺佛教文化大力发展的一个最好的契机。希望泾川县为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功载千秋泾的贡献。

推动大云寺建设的功勋者、地方文化专家张怀群(左一)

  几点温馨意见

  首先是,传承佛教文化,大力弘扬佛法。

  以佛教文化的宏大内容作为大云寺文化的文化背景。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我们知道,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如果说旅游崆峒山是为看山看景,那么,到泾川大云寺就是为了接受一个信念“佛”而来。人人相信“佛”的教谕,可以觉悟自身,可以自省,可以修身、可以养性,来达到觉悟的人。因为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因之,“佛德”教育是当今社会缺失信仰信念的一种好的方式。希望大云寺今后成为“佛德与新信仰”的启蒙地。

  二、大力发展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佛文化品牌产品。取缔“迷信”色彩的浓厚佛教文化用品,设计信息时代的宗教礼仪文化产品。突出地域特点。

  三、重新设计大云寺电子展示馆,贮存更多的佛教文化的信息量。如果现在还布置传统意义上的展示馆来展示大云寺的佛教文化内容,那就失去了信息化的新时代性。

  四、聘请国内高僧入住大云寺,主持大云寺佛事。

  五、神话大云寺。大云寺神话了我们,我们要去神话大云寺。

  【作者简介】 王知三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民俗学会副会长,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

  联系电话:18609335381  电子信箱:>ganwei461110@163.com

  

研讨会合影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