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魏海峰:根植泾川原野 疏通民俗经脉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泾川民协 点击数:

根植泾川原野 疏通民俗经脉

——在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换届暨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魏海峰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代表:

  今天,来自我县泾河两岸和南北二塬的不同艺术门类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欢聚一堂,举行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此,我谨代表本次会议筹备组,向关心支持泾川民俗文化研究和民间文艺工作的县上四大家、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文联和兄弟协会的领导,向为泾川民俗文化研究和民间文艺事业默默耕耘、为本次会议筹备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会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泾川民间文化资源和近年来我县民俗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取得的成绩

  泾川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向往迷恋的西王母文化,有享誉世界的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银棺,有三千多年来兴衰更替的泾州古城,还有古人类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金源文化等等。除了昭示泾川文化辉煌灿烂的古石窟、祖祠、古石刻、古建筑、古遗址外,还有从西王母古国文化时期至今6000——8000多年以来,泾川人民创造出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千百年来漫长历史的发展、锤炼、筛选、升华和提高,有很多通过口传身授、典籍记载、艺术表演、名胜古迹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事象流传下来。

  “西王母信俗”是我县重要的民俗信仰和民间文化活动之一,是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以庙会为载体集中表现,通过祈福纳祥法会、演秦腔、唱泾川小曲、放河灯、耍社火以及民间剪纸、刺绣、小吃等民间民俗活动,见证和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顽强生命,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社会文化和谐,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甚至成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在1999年由西王母研究学者张怀群发起“海内外西王母文化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在会上授予泾川回山王母宫“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泾川县城“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称号。2005、2009年,我县两次承办“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2009年,张怀群两次赴台进行西王母文化交流,2011年,张怀群和魏海峰再次赴台参加“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暨中华道教高峰论坛”。这些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极大的提高了泾川西王母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在台湾西王母论坛会议期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著名人士亲自接见泾川代表并对西王母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畅通20年的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巨大,不但促进了现阶段王母宫景区的建设,也为今后的文化旅游产业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西王母民俗学会成立以来,学会会长张怀群致力西王母文化研究,正式出版了《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20年》等30多部有关西王母文化和泾川历史文化资源的书籍,总字数超过1000万。其中《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一书是海内外第二部研究西王母的学术专著;《圣地泾川·西王母祖祠圣地》一书获得甘肃省第三届民间文艺百合花奖——首届学术理论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市民间文学理论著作首次获得的最高荣誉奖项;《西王母五论》文章被列为100年来西王母研究有影响的专著;张怀群、赵晓春、魏海峰合著的《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被市教育局选定为高中地方历史文化教科书;张伟在《恒道》杂志多次发表论文,《平凉日报》就西王母文化对魏海峰进行了专题采访。通过这些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和地方学者出版、发表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极大的提高了泾川西王母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2008年,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认定张学俊为信俗传承人。尤其是张怀群的系列作品,科学定位了泾川西王母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开发价值,为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泾川民间文学、民俗文艺资源蕴藏丰富,几乎每个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能说上一两段“古今”,如夸父追日、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龙、挽头坪、五龙庙的传说,皇甫娘娘坐化、宫山晓钟等故事,蕴含了当地群众的生存经验、审美方式和思维模式。经过收集整理,全县有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歇后语、谚语等民间文学遗存2300余篇(首、条)。近年来,我县文化学者、爱好者的各种文艺著作由国家正式出版的达到80本以上,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文化丛书库。此外,民间文艺爱好者创作活跃,仅通过蓝天印务公司协助策划、编辑和设计、印刷的作品集就接近10本。另外,张学俊等对泾川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取得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后续的民间文艺创作和民俗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泾川社火是城乡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承载方式,有跑旱船、耍狮子、扭秧歌、霸王鞭、踩高跷、背芯子、顶芯子、肘芯子、打腰鼓、小戏等表演形式。其中飞云社火亭子表演曾应邀远赴新疆演出;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陇东说书、春官演说、婚礼演唱词和经韵演唱等形式;泾川民歌种类繁多,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领唱,演唱者男女老幼不限,以泾川小曲为主。常用曲牌有著名的《二姑娘害病》、《打竹草》、《二瓜子赶车》、《纺棉花》、《女看娘》、《绣荷包》等50多首。其中民俗小调《扬燕麦》在泾川民间广为传唱,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拍摄报道。由我县青年歌手樊苗苗演唱的泾川民间小调《人一搭好不过王三姐》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得二等奖;民间器乐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唢呐、板胡、二胡、三弦、锣、鼓、钹、哇呜等;皮影戏俗称“牛皮灯影子戏”或“牛皮娃娃戏”。其剧组一般5-6人,由民间艺人自愿组成,农忙务农,农闲演出;盛传的泾川民间传统舞蹈有《仙鹤舞》、《跑城》等,曾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舞蹈调演并获奖。

  泾川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逢年过节,嫁娶乔迁,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执剪铰纸,在窗棂、炕帷、墙壁、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由张怀群策划、魏海峰开发的《西王母传》剪纸,被市政府指定为全市首批旅游文化纪念品;刘文君设计、魏海峰剪纸的《柳毅传书》作品获得全市剪纸艺术展一等奖;党原小徐一带地方大量生产庙宇民居建筑所用的脊兽,在2001年获得平凉市民俗展览一等奖,技艺传承人徐俊杰等获得民间工艺大师称号。泥塑艺人吴建国以传帮带徒的方式培养出数十名学员,活跃在省内外;王村的楣扎老艺人用稻禾制作的亭台楼阁深受民俗专家的赞誉;收藏家张伟在民间收藏了清代至建国初期的牛皮皮影800多幅,折射出皮影创作、制作艺术在泾川的历史繁荣;每年元宵节期间,由魏海峰、吕立荣等制作的大型灯雕作品得到城乡群众好评;面塑艺人张霞的作品在多次文化产品展销中深受游客喜爱,平凉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进行报道。同时纸织画、香包、刺绣、纸扎、灯笼、编条、擀毡、布鞋制作等工艺传承不息,目前,全县有刺绣、剪纸艺人8000多人,有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8名,绝大部分农民和农村妇女都具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能力。黄米蒸馍、黄酒酿造、罐罐蒸馍、火烧子、豆腐脑、荞面饸饹等传统民俗小吃的开发不断延续,王小凤餐饮总店开发的“西王母御面”系列面皮食品多次获得“平凉市名小吃”、“平凉市知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并被省市县授予“产业带头人”荣誉称号;广胜食品厂开发的“西王母蟠桃酥”一经面世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鹏天阁餐饮楼为代表的餐饮企业,积极恢复开发泾川民俗小吃文化,成为饮食文化界的新宠;西王母宴酒系列产品多年来畅销不衰。这些都反映了泾川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充分体现了泾川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团结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县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民间工艺传承相对活跃,各位老艺术家宝刀不老,艺术新秀不断涌现,民俗研究和民间文艺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发展。

  二、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定位

  相对于成果丰硕的民俗文化研究,我们更应该看到民间文艺很不乐观的一面。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泾川民间文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冲击。一些民间艺术门类,过去的一些老工艺濒临失传,甚至完全被新型工艺产品所取代。比如罐罐蒸馍,在泾川传承了几百年,据记载康熙品尝后曾感叹:“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川”,民国期间还被带到海外受到热捧,但是在近20年,罐罐蒸馍的制作工艺流程基本失传,尤其是它的口味,成为当下很多罐罐蒸馍制作人苦苦难以破译的文化密码。民间工艺在今天看来,有很多是能够进行产业开发的门类,不仅能够带来产业效益,而且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跨区域竞争能力。在座的各位会员代表,各自都有一技之长,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相对于其他社会自然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价值,并且团结起来,共图泾川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事业的振兴,挖掘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因素在当代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民俗学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之所以会员人数多、社会参与面广泛的一个重要原因。

  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成立于1996年,由于其侧重于学术研究,所以当时会员人数少,而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直至今天才成立,所以对这两个协会很多会员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有必要在这里向大家做以阐述。

  简单的说,民俗学是一门以“局内人”的视觉,对民间风俗习惯进行研究的人文学科,而民间文艺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能和在座的各位会员代表有联系的大概有6个类别,一是民间文学,包括收集整理、教学研究、编辑出版;二是民俗,包括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旅游开发;三是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的教学研究、收集整理、演唱表演,民间舞蹈的教学研究、收集整理、表演和导演,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研究、收集整理、传承制作等;四是民间文艺产业,包括设计策划、广告经纪等;五是民间文艺保护,比如一些民间文艺基地、民俗之乡;六是民间文艺传播,包括学校、博物馆、档案馆、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播平台和媒体。不管民俗学或者民间文艺,都是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和百姓文化、经济生存状态最直接的艺术门类。协会愿意通过发挥联络、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广泛团结民间文艺界人士,密切与个体会员和团体会员的联系,加强对会员的业务指导,为个体会员的学习和创作、为团体会员的产品开发和策划包装创造条件,积极宣传推介会员、对会员进行学术命名,听取并向有关部门积极反映会员的建议和要求,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这就是我们协会的定位。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和近期重点工作

  各位会员代表,新的一届西王母民俗学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即将产生,我们建议当选的理事会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学会、协会内部要创设和倡导浓厚的学习风气。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在座的部分会员代表,对西王母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对泾州古城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区,对泾川民间文化资源缺乏基本的常识了解,更不要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和省上创建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我们要通过学习,认清时代发展方向,熟悉地方民间文化资源,提高我们的艺术专业水平和文化创造能力。

  二是要让每一个会员,感受到我们这个团体的尊重和温暖。协会一定要发扬民主,尊重每一种文化形式,尊重每一位会员代表,使每一位会员在协会活动和管理中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大家一起尽心竭力筹办和处理好协会的每一项工作。协会要为会员服务,为会员的创作和工作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排忧解难,为会员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出谋划策。要积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要参与会员家庭中重要的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务。

  三是要在不同范围内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提高协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协会的活力,展示会员的文化风采。要结合泾川民间文化的实际和会员特点,有针对性、有步骤地组织一些展览、评选、联谊、合作开发等活动。各位会员要主动、积极参与到协会的各项活动中来,共同完成协会的各项任务。会员有什么创意和想法,可以与协会联系申报,经协会研究讨论通过,即可以以协会的名义开展有关活动。

  四是要吸纳热心民间文艺事业的人员和社会团体加入到协会中来。特别要加大吸收与民俗文化有关联度的企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协会。协会将帮助会员单位通过文化创新创意实现效益增收。重点吸纳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人加入协会,壮大协会队伍,丰富民间艺术门类。协会要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特别是对年轻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要为会员创造好的创作条件和环境,对有一定水平的民间文艺精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组织投入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协会可以考虑组织创建所属的文化公司,会员可自愿入股,采取企业化管理,聘请或招聘管理团队进行经营,协会主要负责文化创意和产品研发等。

  近期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三项:

  一是建立会员档案。今天来的会员代表,有的已经填了表,有的还没有填。请大家积极填表,并通知今天没有参会的其他会员填表,填好后随同两张2寸以内标准证件彩照交给县文化馆的赵勇,会后由学会、协会统一办理会员证,以便建立会员档案。学会、协会不收会费和工本费。

  二是建立财务制度。本次会议经费预算为1万元,全部由长期以来热心、参与民间文艺事业的团体会员以实物形式赞助。此外,如果还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有赞助意向的,新的理事会成立后,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此后产生的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向理事会会议进行汇报公示。

  三是策划以西王母民俗学会和泾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名义对民间艺术传承人和民俗产品进行命名。在座的各位会员代表都可以通过自荐、推荐的方式申报剪纸、泥塑、面塑、木工、雕刻、彩灯、香包、刺绣、民间鼓乐、小曲演唱等有关方面的“民间艺术大师”,餐饮企业开发的民间小吃都可以申报“西王母圣地传承开发食品”。申报的方式是先进行电话申报,由学会、协会组织有关会员代表现场考察后填写申报表。

  各位会员代表,历史上的泾川经历了五戎六狄到名郡大州的历史变迁,明代后州治移到平凉,虽然此后的泾川淡化了曾经的历史繁华,但它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厚重积淀和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丝毫没有因为行政中心的偏移而褪色,反而因为上层文化的淡出而使民间文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所以今天,我们要扎根泾川大地,充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研究、创新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科学独特作用,疏通泾川文化经脉,让泾川民间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和我县建设生态和谐小康新泾川的新征程上散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让我们共同祝愿泾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蒸蒸日上!也让我们一道,以西王母民俗学会和泾川民间文艺家协会为平台,为繁荣泾川文化事业而共同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