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养生文化是养生文化的源头

2012年02月24日 来源:养生平凉 点击数:

  今天,当养生文章充斥报刊栏目,养生方法风靡当今社会,有谁想过要去考证一下养生文化的活水源头?

  泾川是西王母祖祠圣地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西王母文化对中华养生文化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王母)“虎齿豹尾,蓬发戴胜(戎族首领西王母上朝时的面具和章服装饰),善啸,穴处。”足见在6000年至8000年前的西王母古国时期,这里的先民们以“穴处”而居,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穴居方式仍然是泾川人的主要居住形式,其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不是说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泾川人的居住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而是在工业化文明来临之前,空调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情况下,这种具有“冬暖夏凉”功能的窑洞民居之所以成为百姓所选,折射出了西王母养生智慧的民间影响力。

  西王母养生文化浸润到居住方式、饮食等方方面面。《汉武帝内传》中记载,西王母降于汉武帝内宫时:“母自设膳,膳精非常。丰珍之肴,芳华百果,紫芝萎蕤,纷若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在作者的描述中,反映出中原帝王对于西王母部族饮食文化的无比艳羡。西王母部族属于游牧民族,在与中原农耕民族融合后,不同饮食习惯的结合衍生出更为丰富、适口、养生的餐饮文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西王母宴菜系列和上百种地方小吃,这些菜系和小吃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命名及造型艺术)和养生特性(原料搭配及烹饪方式)成为西王母饮食养生文化的魅力标签。从宋开宝元年开始的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西王母庙会,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庆典而形成的上层、民众参与的公祭、民祭西王母和娱人活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和工艺、技能、商贸、饮食、文艺展销展演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为西王母养生文化在泾川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20多年来,有200多万台胞来泾川寻根谒祖,学习和体悟西王母文化的恒久魅力。

  在道教中,西王母作为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特别受人信奉和膜拜,这一点在历代小说中也多有渲染。最美好的象征是蟠桃,3000年一熟,3000年开一次蟠桃会,吃了蟠桃会养生长寿,得道成仙。蟠桃的美好意向启迪了泾川人,泾川人不仅习惯在庄基周围种上果树,杏、脆瓜、齐梨、兰家山梅李子、丈八寺柿子成为百姓养生餐桌的日常水果,更在种植苹果上做出了大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些都得益于西王母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汉武帝内传》记载,在汉武帝清斋祈祀之下,西王母降于宫,一般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西王母向汉武帝馈赠仙桃的事件现场和浪漫情节上,但实际上,在西王母对汉武帝授予的养生之道更是意义深刻、不同凡响。在西王母看来,汉武帝“情恣体欲、淫乱过甚、杀伐非法、奢侈其性”是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民生最大的伤害,“恣则裂身之车,淫为破年之斧,杀则响对,奢则心烂,欲则神陨,聚秽命断”。提醒汉武帝“荡此众乱,拨秽易韵,保神炁于绛府,闭淫宫而开悟,静奢侈于寂室,爱众生而不危。守兹道戒,思乎灵味,务施惠和,练惜精气,弃却浮丽……”由此可见,西王母养生文化注重张扬人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与心理的统一,将追求完满人格作为养生目标注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西王母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观。

  事实上,民间对于西王母的祈求也由简单的消灾弥祸、保佑平安逐渐转移到引导人们对生存质量的探视和思考上。于是在后来的文艺作品中,西王母的瑶池宫阙里仙袂飘摇,生气激荡,四面八方的神仙们不仅在这里品尝了西王母的神奇蟠桃,更将一派生命的和谐图景呈现到了下界万千黎众的心中。长生不老固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对“不死之药”的渴望和对养生文化的追求却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珍视,正好说明了世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和谐的真切守望。西王母与汉武帝的交往故事,说明了西王母既是养生之神、仁爱之神,又是和谐之母。西王母的养生智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播中,已经潜移默化成为泾川人信奉的生存之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