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十二五”之四 — 农业发展规划

2011年12月07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突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农业发展规划)  

  突出特色产业开发、基础条件改善和农民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小康住宅、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8%,达到11.98亿元。

  一、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持续推进果品、畜牧、蔬菜产业开发,积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1、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以上。大力实施果品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全面建成南北二塬红富士苹果、山台地特色杂果、塬边山地鲜食加工兼用苹果三大果品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建成优质果品生产基地50万亩。以品种改良、设施养殖、秸杆利用为重点,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集中建成一批养猪专业村、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鸡小区,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0万头和8.2万头;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40万口和25万口;肉鸡出栏量达到2000万只。按照“日光温室带动、拱棚蔬菜增效、大田蔬菜扩量、间作套种补充”的思路,加快泾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000座2000亩、大中拱棚2万座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16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32万吨。

  2、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持续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提质增效。大力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上贮藏保鲜、屠宰加工、种鸡孵化、饲料加工、彩印包装等项目,充分发挥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按照“龙头企业+核心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联结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个以上,带动农民10万人,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强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立足现代农业建设,注重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力度,稳步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在推行全国、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主要农产品地方技术标准,创建绿色标准化果品基地20万亩,完成苹果GAP基地认证15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个以上、A级绿色食品5个以上,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3个以上。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卫生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动物疫病疫情快速诊断、监测、预报和紧急处理,动物疫病与畜产品质量快速追踪,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得到全面控制,建成达到国家标准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大牲畜、猪、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和13%以下。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流通和执法联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二、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快农民新村建设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村庄规划和基础配套。完善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上,按照自愿、集中、节地的原则,调整乡村布局,推进村组撤并,实施旧村改造,推进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完善农村供水、排洪、排污、供电、道路、信息化及文化娱乐、通讯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投入,实施村旁、宅旁、路旁、渠旁“四旁”绿化,实施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清洁家园等工程,提高沼气灶、太阳能灶等绿色能源利用率。到2015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公路等级化,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所,光纤网络覆盖到村。

  2、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以村庄常住人口达到1500人以上为基本标准,在全县选择50个产业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公共服务管理设施相对比较健全的村庄,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健全村级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超市、医疗卫生服务、科技推广、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网络体系。

  3、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加强乡村干部培养培训和组织交流,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加强农村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努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引导和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

  1、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化工程,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2、加快农村人口向外转移进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以能源勘探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稳定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保护转移人口及家庭的合法权益。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实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四、加强扶贫开发步伐,促进乡村均衡发展

  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等贫困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实施重点扶贫攻坚工程,争取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广泛组织社会对口支援和帮扶,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1、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片带扶贫,坚持参与式扶贫方针,按照先难后易、难易结合,由近到远、远近兼顾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坚持田、林、路、窖、渠相互配套,综合治理,建梯田、修道路、兴水利、通水电。扩大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以黑梁河川区、红河川区、汭河川区、泾河北部山区等生活环境恶劣的村庄为重点,通过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开发等措施,逐步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产业和信贷扶贫力度。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和贫困人口收入。大力开展科技扶贫、项目扶贫,引进和推广地膜覆盖、果实套袋、品种改良、集雨节灌、秸秆青贮、肉牛育肥等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利用信贷扶贫政策,拓宽贫困人员的就业与创业范围,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扩大扶贫面。发展壮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大力推行小额贴息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

  3.强化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和科技培训的优势,推广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主体,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转移培训模式,完成 “两后生”培训1500人,贫困户技能培训1000人,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职业技能型输出转变。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

  1、新农村示范县建设。新铺通乡油路346公里,通村硬化道路476公里。实施“三清五改”户。总投资99.3亿元。

  2、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新建果园15万亩,配套建设大型冷藏库,果品专业营销市场。总投资1.6亿元。

  3、旱作农业示范区。年推广全膜种植15万亩,节水农业示范面积20万亩。总投资46亿元。

  4、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五个优良工程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50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

  5、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基础母牛核心群1800头,新建肉牛养殖小区(场)22个,新建1个县级冻精中转站和12个冻配改良点,修建2.34 万立方米的粪污处理池;新建种猪扩繁场1个、良种仔猪繁育场3个;新建种鸡场1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46个。总投资13.2亿元。

  6、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新建日光温室1000座2000亩,大拱棚20000座30000亩,带动全县发展大田蔬菜16万亩。总投资1.4亿元。

  7、 “一池三改”户用沼气项目。总规模11.7万户,每户建沼气池一口、卫生厕所一处、暖圈一座及卫生厨房改造。总投资5.2亿元。

  8、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3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平均每年完成5个左右。总投资1.8亿元。

  9、贫困乡村片带开发项目。栽植果树经济林万亩,种植优质牧草8000亩,修建暖棚圈舍1500座,建成蔬菜拱棚5000座。总投资1248万元。

  10、泾河流域贫困村改造项目。改造土窖洞11404孔,修建安居房3000户1.2万间;改造群众危房856户2441间。实施“五改三建”4100户。总投资9628万元。


  五、创新农村发展机制体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50个,解决农村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建立健全国家支农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全县农村民主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