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甘肃人口网 点击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针,结合我县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根据《泾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战略构思,特制定“泾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必要性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更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泾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规划,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全县农民生活质量。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通过制定和实施泾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实现泾川和谐进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通过制定和实施泾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规划,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基本现状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县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生活水平,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危房改造卓有成效,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中小学布局得到调整,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形成了每乡镇最少有一所中学、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小学,南塬、北塬和荔堡各有一所完全中学的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8所,其中普通完全中学5所,独立高中2所,独立初中17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52所,幼儿园16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4所。在校学生75695名。

  2、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文化产业开发力度逐步加大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推介,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初步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全县有各类文物保护点32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了王母宫山岩体加固工程和王母宫石窟造像抢救修复工程,开工建设了泾川县文化中心。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制定了《泾川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出西王母系列文化产品16种,其中《西王母传》剪纸、《柳毅传书》邮品、“西王母朝圣纪念卡”等被市政府命名为“平凉市首批文化旅游纪念品”, 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成果显著。

  3、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各乡镇按照“六有”标准成立了乡镇科委及科协组织,建立了县乡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4个,民办科技服务组织24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5个,有专业技术人员7121人,农民技术员3705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全县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区45个,科技示范乡镇5个,科技示范村15个,示范户3222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30多项,形成了县有示范园区(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户有示范园的科技示范新格局。按照“县校合作,专家领衔,业主投资,市场运作,科技主导,效益辐射”的建设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工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畜牧研究所、兰州农校等1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坚持开展“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电教集市”、“技术讲座”、“科普之春(冬)”等宣传培训活动。全县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5%。“泾龙”牌红富士苹果通过绿色认证,先后4次荣获全国、全省6项金奖,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了82.4%,小流域治理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4、卫生医疗及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协调发展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56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所(室)239个,乡村个体诊所277个。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1149人,其中高中级职称159人。进一步夯实了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在全县各乡(镇)及温泉开发区分别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设立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配备了50名技术服务人员,村社配备了专(兼)职计生专干、社宣传员及自管小组长,实现了计划生育经费财政全额预算,确保了全县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5、农村广播电视、电信覆盖率明显提高

  顺利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全县共建成14个广播电视站和81座广播电视台(站),其中:调频广播发射(站)14座,有线电视前端及网络42处,卫星地面站30座,电视差转台7座。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县城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传送节目30套,农村有线电视覆盖14个乡镇的42个村,入户3000多户,传送节目8—22套。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和96.5%。电信事业先后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固定电话网、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宽带业务网、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无线市话网络,全县固定电话入户32150户,主线普及率每百人11.16线,宽带接入1421户。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共建移动通讯基站33个,用户36000户。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各方面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发展起点低、步子慢,一是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普通高中教育总量不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办学效益不高,农村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危房改造任务还相当艰巨,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农村劳动者接受科学技术和新事物能力比较差,农村劳动者普遍缺乏发展市场经济、规模经营的竞争意识,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科技服务机制还不太完善。泾川县科技网络虽然已经初步形成,各类科技示范园区也比较多,但是科技服务机制还不完善,技术人员与产业的联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还不高,示范园区典型辐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科技实用技术推广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推动作用的发挥。三是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差,难以保证正常开展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文化产业发展停留在起步阶段。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卫生医疗、计划生育发展滞后。农村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民缺乏有效的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难”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些乡村非常突出。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优先优惠政策宣传还不到位,群众生育观念没有得到有效转变,硬件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很难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五是广播电视、通讯整体覆盖效率不够高,少数边远山区还存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通讯难的问题;乡镇站基础设施条件差,广播电视传输手段落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建设思路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能力和提高科技转化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农民运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健全和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农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进一步加强乡镇服务所建设,实现县乡村计划生育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全面落实各项优先优惠政策,改变生育观念,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全力实施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加大通讯事业建设力度,扩大通讯网络覆盖率。

  (二)奋斗目标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指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全面提高泾川县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科技生产运用能力,加强农村卫生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巩固“两基”成果,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初中在校学生保持在2万人左右,小学生数保持在4万人左右。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升学率2010年达到75%以上,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左右。集中优势资源,办好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2000人左右,到2010年,完成职工岗位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各类专业培训2万人次的任务。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县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规模所占比例2010年达到10%左右。师资队伍整体得到优化,到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90%和70%以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2010年达到30%以上,上线人数达到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五以上。初中、小学毕业会考合格率逐年上升,力争进入全市前列。办学条件彻底改善,彻底消除现有危房。五年建成市级标准化学校20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投资1亿元。使中学生均校舍达到6.5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达到5平方米以上。

  2、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以各类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以专业协会和乡镇科委为依托,组织农、林、牧业部分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外出观摩学习、以会代训、播放电教片、实地操作等多种模式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确保达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技术能人”的目标。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全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到12000人,实施科技项目41项,取得国家、省、市、县科技成果36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10项,科技特派员达到300名,县属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全面达标。

  3、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实际问题,使整体农民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到2010年,全县文化体育事业主要指标居于甘肃东部前列。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县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4、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计生服务能力

  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起符合泾川实际,适应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基本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具有较高服务能力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卫生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 80 %以上。

  全面落实各项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0年末,全县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内,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实现“省级优质服务县”目标。

  5、加强广播电视、电信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实现覆盖全县的目标。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实现光纤化、网络化,入户率达到30%;市县节目通达乡镇,网络贯通,收看广播电视节目20套以上;县乡广播电视台(站)节目开通影视剧频道和新闻综合频道;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4个乡站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得到改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3%和98.3%,实现全县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

  加强农村电信事业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电信网络、通讯建设、通讯服务等方面建设。实现市到县、县到乡的本地传输网全部实现光缆传送,采用世界先进的同步数字系列(SDH)传输设备,以适应高速信息网的需要和通信技术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

  1、农村教育事业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变中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小、标准低、设施不全的现状。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到2010年,县级标准化学校占到80%以上。五年落实“两免一补”资金4000多万元,到2007年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50%的学生享受寄宿生补助费。加大排危建校工作力度,重点实施农村11所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改造项目,完成校舍建设2.44万平方米,总投资1680万元,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到2007年,全面消除现有危房,建成市级标准化学校20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投资1亿元,使中学生均校舍达到6.5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达到5平方米以上,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引资筹建泾川三中;完成泾川一中、玉都中学改扩建扫尾工程,启动高平中学、荔堡中学改扩建工程,新建校舍6500平方米,完成投资480万元。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普通高中招生数2010年达到3800名左右,在校生数达到1万名左右力争使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5%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办好职教中心。投资2150万元,新建县职教中心(占地150亩),新建校舍2.8万平方米。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步伐,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合理设置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及培训项目,增强专业适应性。二是启动实施职教、成教二次资源整合,统筹全县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举办的成人教育载体,撤并组合,增强县职教中心的综合功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设施共用,推动职业学校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各乡(镇)、村要积极利用当地中小学的信息化资源和师资、设施,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作用,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和农业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网络,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

  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建立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健全专用教室,实现“互联网校校通”。建成泾川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全县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占到70%以上。

  2、农村文化体育建设

  按照“三贴近”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文化艺术创作力度,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保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切实抓好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争在2010年逐步形成以王母宫、南石窟寺、大云寺博物馆、罗汉洞石窟群、县城隍庙、夸父峰、完颜民俗文化旅游村、牛角沟原始民俗文化村为主线的文化旅游区。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14个乡镇文化中心(站),使每个乡镇文化中心(站)都建有“六室一场”即图书室、展览室、游艺室、桌球(台球)室、科技活动室、广播录像室和体育场。抓好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及开发。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立乡镇体育工作管理机构,健全体育活动场所,形成以大众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体系,使全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35%以上。

  3、农村科技推广应用

  通过实施粮食作物良种化技术改造工程,使粮食总产年均递增达到2.5%。积极引进示范名优新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旱作节本增效、地膜覆盖、立体种植、间套复种等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年推广双垄沟地膜玉米10万亩、立体种植2万亩、双千田1万亩、地膜洋芋3万亩。

  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努力建成泾汭河川区等五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罗汉洞 “三早”地膜洋芋、王村“透心红”胡萝卜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高平等5乡镇新幼果园果菜间作基地;城郊5000亩节能日光温室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申报特色产品的绿色认证和商品注册。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成高标准的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及农业环境监测评价机构,并在窑店等5个乡镇建立监测点。以南部塬区优质红富士苹果出口创汇产业带、北部塬区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和泾河流域优质水果及杂果基地产业带三大果带为框架,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和推广树体补充营养等高新技术,切实提高果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继续抓好长效康复灵中试及推广项目,抓好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加强科技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创建特色鲜明、设施齐全、运作高效的村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县建成50个有场地、有桌椅、有培训设施的高标准村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构建全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坚持开展“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电教集市”、“技术讲座”、“科普之冬(春)”宣传、培训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大型科技宣传活动4次,科普活动6次,同时大力实施“绿证”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年举办科技培训班36期,培训4万人(次),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积极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购置科技大蓬车,巡回各学校开展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使学生科技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的3705人,中级187人。

  按照市场机制,大力发展以基地、企业为基础,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形式,以民间资金为补充的科技协会服务体系。结合地域特色产业和企业性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协会,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和市场沟通的作用。加强对现在365个农业科技协会的指导和规范完善,使其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向企业拓展,至2010年全面完成所有企业的科技协会组建工作,把科技协会建设成为科技推广和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

  4、农村医疗卫生

  以全面实施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项目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争取国家、省、市投资3512.2万元,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房屋建设、设备配套、人员培训和村医补助等建设,新建泾川县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泾川县中医医院住院部大楼、泾川县妇幼保健院住院部大楼;新建14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新建215个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建设规模36300平方米。投资336.9万元,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购置急需和常用医疗设备1005台(件)。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到2010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大专以上毕业生达到25%以上;加强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高等学历教育,中心卫生院配备8名以上的大专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一般乡卫生院至少配备3—5名大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村卫生所80%的乡村医生基本达到中专水平。合理解决农村卫生人员待遇,稳定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初步形成新型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

  5、广播电视、电信事业

  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万元,力争使全县14 个广播电视站建设达到标准化。认真实施市、县电视节目通乡工程,使市、县电视台节目和城区有线电视节目通达14个乡镇驻地,实现县、乡二级有线电视贯通,逐步扩大网络规模,逐年延伸到村。全力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在提高农村广播影视覆盖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利用有线电视小前端、小片网联网等技术手段,力争至2010年,全县农村有线电视户数达到21000户,入户率达到30%。全面提升县电视台节目质量和宣传水平,突出泾川地方特色,开通新闻综合频道和影视剧频道,增加播出时间,办好特色栏目。

  加强农村电信事业建设,规划投资2080万元,对市到县、县到乡的本地传输网全部实现光缆传送;对农村偏远高话务地带将采用宽带接入系统;对通信电源进一步进行扩容、升级、更新;合理改造农市话电缆线路,改造交接区配线,提高线对利用率;积极构建泾川农话传输网南、北和川道双向复用三个环链结构;数据、宽带和多媒体网覆盖全县,以县城为中心,积极推广以太网接入方式,开通邮件服务系统;积极与市政、道路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好通信管道建设;加强农话通信机房建设,新建农村通信机房10所,总建设面积1300平方米,以满足通信发展的需求。

  6、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乡村计划生育阵地建设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按照国家统一设计,建成标准化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配备常规设备及人员,全面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全方位、高质量地开展各项节育技术服务工作。同时,争取将王村、荔堡、高平、玉都四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列入国债建设项目,建成能够全面承担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生殖保健服务、妇女病检查防治和宣传咨询服务等主要服务工作任务的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加强县乡信息网络建设 ,进一步改扩建县计划生育网络中心,实现县、乡、村计算机系统联网和育龄妇女信息化管理,确保各项数据自动汇总,县乡网络传输畅通。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及基层网络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乡、村、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到2010年力争全县所有村均建成规范化计划生育工作室和服务室,完成王村、荔堡、高平、玉都四个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建设任务。全面创建“省级优质服务县”,确保顺利验收命名

  五、建设原则和发展步骤

  (一)建设原则

  1.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农村教育,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电信等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卫生条件、教育教学环境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原则

  把农村教育和实用科技推广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科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和科技应用。

  4、坚持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

  通过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

  (二)发展步骤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分三个阶段推进:

  1、基础建设阶段(2006-2007年)

  确定第一阶段实施区域和重点,制订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电信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具体规划和保障措施,对全县农村进行部分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多方筹措资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部分进行重点建设和修补完善,全面开展第一阶段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

  2、区域扩张阶段(2008-2009年)

  以泾河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建设312沿线社会主义新农村群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突出抓好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推广、广播电视、电信等农民关心的问题。在积累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南北二塬推广。

  3、整体推进阶段(2010年)

  以重点区域为辐射源,全面加快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六、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规模

  根据估算,实施泾川县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规划,共需投资1.25亿元,其中农村教育需投资3492万元,占总投资的27.9%;农村文化建设1625万元,占总投资的13%;计划生育共需资金299万元,占总投资的2.4%;广播电视规划建设需资金 710.38万元,占总投资的5.6%;农村电信2080万元,占总投资的16.6%;农村科技推广790万元,占总投资的6.4%;卫生医疗概算总投资3512.2万元,占总投资的28%。

  2、资金筹措

  申请国家财政专项资金8984万元,占总投资的72%;地方财政配套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9%;银行贷款2510万元,占总投资的20%;群众自筹523万元,占总投资的4.1%。

  七、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全县各有关部门要确实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县上成立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教育、卫生、科技、计生、广电、电信等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搞好协调服务。

  2、坚持合理规划,提高建设水平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全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立足实际,深入调查,切实搞好分年度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计划,做到远有规划,近有计划,循序渐进,强力推进。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县的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分区规划。

  3、坚持招融并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4、建立督查考核制度,确保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建立目标责任制,列入年度考核,兑现奖罚;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督查,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解决建设中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各实施单位要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保证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