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王母宫景区 >> 正文内容

西王母圣地“恐龙山”及周围山川形胜

2010年05月16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回中(恐龙)山,亦称王母宫山,侧观苍龙饮溪之形胜)

  西王母祖祠位于甘肃泾川县城,西500米处的回中(恐龙)山之巅,泾绕其左,汭环其右,二水汇流山前,东流千里,经陕西泾阳后,流入渭河,形成“泾清渭浊之状”,故有“泾渭分明”之千古佳话。再经渭南,于潼关风陵渡,汇入母亲河—黄河,奔向大海。

  一、回中山亦称王母宫山,古为“恐龙山”或“恐龙丘”

  回中(恐龙)山,亦称王母宫山,是昆仑山余脉,六盘山东麓的延伸,并由分脉蜿延的南北黄土丘岭环抱,以天然金字塔形的秀美,矗立于泾汭之间,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路标,当今航空线路在地面上的座标之一。撰写了清乾隆《泾州志》的张延福,称其“正视天柱也,侧观乃苍龙饮溪之势“,张延福一语道破了《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于昆仑丘”的渊源之谜。回中山,只是因“回中道”而得名。很早就见于史册。西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汉书·匈奴传》)。那时候,回中山已作为西王母的胜迹声名遐迩。

  也有专家学者说:因西王母姓杨名“回”之故,也有人认为,是西王母去昆仑山避难后,又回到原泾汭二水之间的回中(恐龙丘)或“恐龙山”故地之因……等等众多推论。王母宫山,也只是因山上于西汉元封年间建有王母宫以后的名称。而真正古有的名称是“恐龙山”或“恐龙丘”。

  笔者遵循张延福“侧观”的提示,曾在泾河北岸,泾州古城之北的盘顶子山(周代祭坛)上未能看到“苍龙饮溪之势”。后又爬上王母宫山东南的高峰寺山(古称嵩山)上,再看王母宫山时,真让人愕然一惊,天那!偌大一条恐龙形的山,简直就是一条活生生的“大恐龙”在泾汭两河交汇处畅饮甘甜的河水。这一田野调查获取的地理特征资料,是证实张延福的认定和解开当代专家﹑学者对西王母居于“恐龙丘”谜团和困惑的第一手材料。至于“昆仑”之说与一些学者的“昆仑”东移说,以及“昆仑”无定说和“昆仑宗教说”或“神话说”等等多种推论,只是学术上“百家争鳴”的正常现象,何况也是推论而已。当这一谜底被揭开时,人们才会感到,一切原来是那样的自然,正如有人以“返还态研究法”和“全息综合集约法”,用宇宙本体密码、万物生命体密码释密法,把中华文明史上推到9000年前时一样,人们才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根本特色,原来它是“天人合一系统观”,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是宇宙学与人体科学的统一。

  二、“恐龙山”或“恐龙丘”的立论根据

  当一部《龙凤传人》和一部《中华祖先拓荒美洲》,第一次揭开美洲汤谷扶桑少昊羲和国,在墨西哥奇瓦瓦一带的“印第安人”,原来是“殷地安人”,以及美洲黄帝轩辕天鼋军旗等等时,再去理解上述“昆仑丘”﹑“昆仑山”原来就是“恐龙丘”或“恐龙山”,就很自然了。其实,上古先民当从甲地迁徙到乙地时,往往以甲地名称命名乙地地名,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记住原居住地,以便后代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何地而来的一个密码。“印第安”人就是用此种方法和名称,好让后来人知道他们是来自殷商之地的安阳人(殷地安人)后裔,由此可知,西王母部族吸取伏羲﹑女娲西迁昆仑高处,以免混水之灾的经验,当迁徙到了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山上安居之后,便把混水的“混”字取掉酿成水灾之三点“水”,变成一个“昆”字,再取来乘坐的车子的车轮之“仑”字与“昆”字合在一起,成为“昆仑”二字,命名为新居地地名,“昆仑山”、“昆仑丘”的地名,当是由此而来,意在取二字谐音,容易记住原居地的地名,也与原居地地名的“恐龙”二字不重叠,同音而不同字,又与迁徙之故相聯系,其不完美乎。这样一来,《三海经》里记述的西王母居于“昆仑丘”或“昆仑山”,原本属于今日涇川的回中山(王母宫山),即“恐龙丘”或“恐龙山”的音转。同时,《山海经》里所载的“石室”﹑“回屋”﹑“葊(崦)嵫山”﹑“弱水”﹑“流沙”等等地理特征,就都与这“恐龙山”(回中山)周围的形胜是相符合的了。

  2000年,笔者承担考察“涇川百里石窟长廊”任务期间,还在老百姓从泾河北岸的半山腰,百多米深的黄土层下,挖洞取沙的沙洞里,不仅看到了近10多米厚的流沙层,同时,也亲眼看到在该沙层中埋藏着大量的上古时期野生动物化石,我们收集到的,以大象﹑麓﹑犀牛﹑三齿马等为最,从这一地层中的埋藏物特征来看,足以证明,西王母在回中(恐龙)山居住的时代,的确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又何况王大有的《三皇五帝时代》所列轩辕黄帝年谱中,明确标明,西王母与黄帝是同时代的人。

  众所周知,黄帝当年多次无法打败蚩尤内乱分子,是因蚩尤有呼风唤雨的法术,黄帝无法破解。是西王母降幡破解了蚩尤的法术之后,黄帝才打败蚩尤的,因此,我们说西王母才是真正的和平女神、和平使者!后来,西王母又与周穆王在瑶池会谈,之后,才有了中原农耕民族与西部游牧民族的大融合,此举堪称得上人类最早的首次和谈,因此,西王母又是“和谐社会”的创始人,她的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头,她博爱、和平、亲和、温情、协调、和谐的创世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大国;她聪明、智慧、想象、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结果,使中华民族的科技文明走在古代世界文明的前列;她养生、保健、长寿、健美、健康文化,当代人才意识到是保正人们健康长寿的精华秘诀;她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美学文化的渊源,把中华文化推上了世界文化的巅峰……。西王母文化的渊源早已根植于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尤如“瑶池圣水流千古,龙虎图腾舞万年;金石遗篇抒祖谱,华夏基根在回屋。养生文化自王母,长寿秘诀今又兴。”

  在西王母文化不断演绎和提升中,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在升华和深化,人们对西王母伟大始祖女神形像的崇敬心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人们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母爱情结的那种精神寄托及本性回归,在品牌文化的不断完善中将得到无限的延伸。

  今天,我们又倡导西王母“和谐世界”的理念,让全世界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和坻御战争,消灭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消灭战争给人类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

  2006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院的专家们护送着泾川县涇明乡白家村东沟旧石器遗址,于1976年出土的5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泾川智人”化石归还泾川,这为增加西王母文化的看点和文物佐证,增加了无可估量的价值,因为这颗上古人类头盖骨,恰是一位青年女性的遗骨,她在一个古人类的旧遗址,只所以能保留到当今这个时代出土,说明她是一个得到很高葬制待遇的人,也一定是一位古氏族部落领袖人物,也许她就是西王母的多少代传人。

  我们还从《三皇五帝时代》中知道,中国古今地名,有以下命名规则:

  1、以物名地;

  2、以特征名地;

  3、以族氏名地;

  4、以地名族氏;

  5、族氏迁徙地名随;

  6、战胜者袭取战败者名号;族变地名不变,称客不压主之称;

  7、族性万世不变;

  8、族分氏支,氏支以祖为姓;

  9、官职为氏,氏为族又为姓……等等。

  因此,中国的地名,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氏族集团历史积淀的

  产物。我们可以从古地名辨指确证上古文化族团的存在,大凡“某丘、某陵、某昌、某堆、某高、某京、某亭、某墩、某台、某城、某固、某集、某邑……等等,“多是上古文化族团的聚落故址,而与之相关、相应的某山、某水、某阜,亦是这些族团的活动中心。又因上古中国地名,由于自称而他称,后世多是重音不重字,多用通假字,但地名本读皆是自称。

  这样考察上古时的西王母部族主要活动,源于今日泾川的回中(恐龙)山,这不仅与泾川现存许多金石文化遗存﹑历代文人咏回中山西王母的诗词遗存,以及回中山汉元封元年始建的王母大殿遗址出土的春秋至秦汉文物相吻合,同时又与周围山水形胜等相印证。

  三、回中(恐龙)山及周围山川形胜

  站在回中山王母宫院内的高处,环视周围山水形胜,回中山并没有泰岱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没有昆仑山那种离天三尺三的高度;既没有华岳那样险峻,更没有庐山难识真面目那种模糊或神秘;既没有黄山那如诗如画的美丽,更没有桂林山水那样美不胜收,让人留恋往返之意景,但是,回中山却给人一种神圣不可冒然轻率之感。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神,而回中山只百米之高,则有神仙在上,泾水并不深,则唯其有龙的故事传说。

  站在回中山,环视周围,群山环绕,二水汇流。站在后山上向东望去,天池村﹑汉刘邦开皇大臣陈平墓﹑风燧台﹑三清殿﹑瑶池金母殿﹑祭坛﹑王母殿﹑东王殿﹑山门﹑三天门﹑宫山晓钟(金代铸,万斤重)﹑王母宫石窟(北魏太和二年造,原千佛洞,国保单位)﹑312国道﹑泾河夸父峰﹑王母浴苑(温泉)﹑南石窟寺(北魏永平三年造,国保单位)﹑以及百里石窟长廊护持的隋、唐佛舍利函金棺银椁供养的大云寺等古文化观光景点,全在一条中轴线上 ,真乃天人合一文化的自然生成,也是中华宇宙人文灵气全息效应文化的唯一体现。

  回中(恐龙)山左侧,泾河北岸的虎山(又名五龙山),是泾州古城之北的天然屏障,李商隐的“迢第高城百尺楼”,当年就建在虎山之巅。虎山与西王母虎图腾相照应,又与中华龙文化相和谐,与其西侧的盘顶子(周代祭天之祭坛)相邻。

  虎山东邻的紫荆山上东岳庙群,又是一处构成环山景致之一的景点。

  在东距王母宫中轴线7公里的西王母浴苑(温泉)宾馆南北两个坪台高地上,是古泾州门户两侧的军事要地,北侧的蒋家坪,是汉唐以来薛举父子的军事据点,与其相对,一河之隔的何家坪,曾是唐代之初,李世民打败薛举父子的军事营地,李世民战胜薛举父子之后,又在蒋家坪之北的半山腰,以黄土增修了一座古堡式点将台(现存),站在将台上,可将泾州古今城区,以及泾河川东西60里山川尽收眼底。可见,蒋家坪与何家坪,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不管是古代,现在,还是以后,永远都是泾川城的天然门户和屏障。

  西王母浴苑以温泉驰名中外,恰在这门户之内,中外游人一进入这门户之后,总都喜欢留宿此处,沐浴神泉仙水,享受人生完美。之后,再朝拜西王母,是那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和谐。

  回中(恐龙)山之阳,汭水南岸,泾城周围最高的嵩山(高峰寺),山巅是北魏时皇家敕建的嵩显寺和唐代敕赐的高公佛堂寺院,“高峰春雨”是泾川八景之一。

  嵩山之下,西南之侧,崦嵫山(《甘肃通志》称“葊耳山”),曾是西王母的另一处别墅。崦嵫山中部,有一处名为“天镜山”的地方,传说是西王母梳妆的地方。

  崦嵫山下的“赖王”村、茂林(陵)村,也是待专家、学者研究的上古文化信息。

  西距回中(恐龙)山30里,也还有本来是“后土”地名的“土后”村,以及回中(恐龙)山之上的“天池”村,泾州古城内的“共池”村等古地名,无一不是古人留下的族团信息符号。

  古泾州城之初,乃商、周时期阮、共两国国都,阮国的臣民,大部迁往河南陈留后,其中一支南下,定居越南(今越南阮姓是也),另一支迁徙闽南和台湾,故地只留下阮陵遗址和少数阮姓氏族后裔。在“土后”村相邻的“百泉”,鞠陶之子公刘,曾在此创造了华夏民族较早的农耕文化,为周朝的兴盛,完成了丰厚的经济积累。

  “王母种蟠桃惠泽华夏;公刘开稼穑先梩百泉。”《诗经.大雅》公刘篇记载:“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民国《泾川县志》卷十九“金石志”载:州牧贾勋撰写的泾州八景诗有“百泉漱玉”,泉在州西35里地,名十八里铺,即古县也,(泉)色清味甘,林木茂密,为泾之一胜云:

  公刘幽馆外,百道涌流泉。

  东麓湫俱注,①西池窦共穿。②

  龙嘘原上地,虹化涧中天。

  注:(1)东山麓旧有东岳庙、二郎庙暨灵湫。(2)李瑾庙记

  东与共池、瑤池交辉互映。

  综上所述,《三海经》里记述的“昆仑丘”,应当就是甘肃省泾川县城,西门外涇、汭两河交汇处的回中(恐龙)山,由于此山地处典型的黄土丘岭地带,因此,《三海经》里记述的“昆仑丘”和“昆仑山”,应当就是涇川的回中(恐龙)山或“恐龙丘”。

  如果说《三海经》里记述的“昆仑丘”就是“昆仑山”的话,倒让人很费解,因为“昆仑山“的高度是世人所共知的,它只能是“山”的称谓,不可能是“丘”的定称,所以,笔者认为,《三海经》里所记述的“昆仑丘”就是涇川的回中(恐龙)山,或“恐龙丘”,而“昆仑山”也就只能是昆仑山了。这样来看待和分析“1999年涇川海内外西王母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涇川回中山的王母宫应当是祖庙,言下之意,其它地方的西王母庙就是行宫了。

  揭开了“昆仑丘”就是“恐龙丘”,“昆仑山”才是昆仑山的

  秘密。理顺了全国各地西王母庙的关系,人们对西王母文化的认识也许能够更加清晰一些。

  作者:杜玉明又名杜浴民: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泾川楹联学会会长,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通联地址:甘肃省泾川县城西门大院东楼5号

  邮政编码:744300联系电话:15309403889

  电子邮箱:jcylxh2008@163.com

  (2007年10月写于涇州旧宅改于2009年5月)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