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赵毅:李商隐与泾川

2024年03月0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引言:在我国古代,唐王朝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不仅为后世奠定了强大的国家基础,尤其第一次让华夏民族有了全新的国际外型,先后涌现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琳琅满目的颠峰时刻。在政治、军事、外交走向全盛的同时,文学艺术同样绚丽夺目,如“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盛唐期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晚唐“双子星座”李商隐、杜牧。李商隐作为婉约派代表人之一,诗歌成就及知名度直追李白,后世称“小李”。李商隐无疑是站在唐诗领域峰顶的伟大诗人。

今天,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李商隐与泾川的旷世奇缘!

no.1    身世与经历促成独一无二的性格面貌

(一)国家现状及环境

李商隐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3),卒于宣宗大中二年(858),就在他出生前的763年,历经三国战乱直至短暂的隋朝这样的磕碰成本,终于迎来了足以让当世,也让后世的我们为之自豪的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宦官乱政,其咄咄逼人的全盛期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国家衰微,主政国家的一把手皇帝走马灯似地换换换,仅李商隐在世期,从李纯到李忱高达6人。朝政的换血必然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动荡和不宁,从而会深入到普通人家,具体到每一个人,这就是李商隐所处时代的真实。

(二)诗人个性及诗格形成

1.家庭出身:

(1)个人成长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名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李商隐自称与唐朝的皇室同宗,并以此彰显血统的高贵,从而获取荣誉和优先权。经考证,有他与唐代皇族的宗室关系没有官方纸质性文献作为依据,因此,对李商隐与唐朝皇室血缘存续可以做出子虚乌有的结论,或许有,或许没有,即便有,也是很久远的事。李商隐就是依赖这种虚无飘渺的身世为自己构建起信心,因而他的性格基础是多维度的,交叉了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尽管他多次在自己的书文里强调着自己的皇亲贵胄血统,但并没有因此受到重视,更没实际上的利益输入。他的家世,最远可以追溯到高祖李涉,李涉最高级别的行政职务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只是安阳县尉,祖父李俌任职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为殿中侍御史,从前五代人的行政级别记录看,没有超出七品县令上限。李商隐八、九岁大时,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的职位上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河南老家。由于父亲只是一名收入微薄的僚属小吏,家里本来就过得捉襟见肘,随着父亲的离世,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裂,生活陷入困顿。李商隐是长子,他除了自己养活自己,还要背负撑持门户的伦理责任。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见注释1),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是十分辛苦的。李商隐的启蒙教育自然来自他的父亲,由于父亲位居官宦低层,精神和物质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对李商隐的教育自然励志,这为他幼小心灵埋下了自强不息的种子。随着父亲的离世,他的教育随即陷入空窗期,回到家乡后不久,再次遇到一位同族叔父,关于这位同族叔父什么名,没有文字记载,但这人却是李商隐一生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据李商隐本人回忆说,他的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尤其识人知人,叔侄俩彼此成就。受堂叔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注释2)。在他16岁时,就已经有2篇文章(《才论》、《圣论》,已灭失),获得当朝士大夫的青睐,一些文人志士纷纷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少年才俊表现出空前热忱,少年李商隐因此收获到了广泛关注。

(2)一波三折的开端,昭示着此生多舛

李商隐眼瞅着家里隔夜的粮都断得没个影了,母亲和弟妹们眼巴巴地看着他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从亲戚、邻里家里举债借了一些口粮,就只身来到洛阳寻找生计出路。通过一个在京城供职的远房族兄,结识了一个叫令狐楚的人。唐时有个约定俗成的时尚,就是“行卷”,这“行卷”就是你的文章要进入主流,必须通过一位时下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人物来推荐,这人自然越牛越好,那时只有体制内公务员一个维度。通过《才论》、《圣论》李商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李商隐辗转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令狐楚时,令狐楚眼前一亮:“好家伙,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一问他的族兄,小伙年仅十六、七岁,更是喜不自禁,当即捎话叫人直接到他的府上来。令狐楚正好有个儿子叫令狐绹,令狐綯年长李商隐8岁,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一起交游是令狐楚当然的选项。令狐楚本来就是宪宗时的朝廷重臣,即是文坛宗主,又是骈文大家,不承想,他的这个儿子更是牛气冲天,后来做大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的宰相。这时,令狐楚看着一脸奶毛的李商隐:“你别这么干了,写古文没啥前途,就挑骈文学吧!”李商隐表示出狐疑,他接着说:“孩子,我教你,反正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是教。就算你做我儿子的陪读吧!”就这样,李商隐个人生活有了保障,就连家里的生计都给安排的妥妥的了,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文学创作切入了又一快车道:。开始骈四俪六的骈文学习创作。一年后,在令狐楚父子的资助和鼓励下,李商隐进入科举考试序列。李商隐接连3次考试失利,前两次是实力的原因,后一次考试在即时,却大病一场,甭说参加科考,差点连小命都赔了进去。无独有偶,再结识一位叫崔戎的人,崔戎对才气涛天的他如痴如醉,随答应带他去兖海发展,兖海地处山东沿海,崔戎时任兖海沂密观察使,政绩斐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李商隐到了兖海板凳还没坐热,崔戎病逝了。李商隐只好返回洛阳,参加第4次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正好跟令狐绹是好友。当时的主考官可是一个有着绝对权利的岗位,跟现在比有着云泥之别,当时他问了一个让问令狐绹感动得差点支不住身子的话:“你父亲门下的读书人不是很多吗?你认为哪一个最有前途?令狐绹连脑子都没过,就说出了李商隐的名。过了一阵子,主考官同样的问题又问他3遍,令狐绹只说李商隐一人。终于在这次科举考试中,李商隐考中了进士。这肯定是他人生掘的“第一桶金”了,可是就这年冬天,令狐楚死了。令狐绹离职3年的丁优期随之水到渠成,这样一来,李商隐再次失去庇护,人生陷入困顿。

(3)官场底层凄美徘徊唧唧复唧唧

很多人对李商隐没搞清,认为他只写爱情诗这一样,其实不然。中国读书人的第一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商隐当然没有例外。进入进士层面后,他自然深谙:只有体制内的发展才能让他人生的收益最大化,更何况还有皇室同宗同源这层关系垫场。从政的前途想想都醉。他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述他经过当年被战乱洗劫、被剥削掳夺的农村的凄凉景象。他说,我经过很多村落,种田的农具都弃在道旁,牛饿死了,10家住户没有一个活着的,就算看到一个活着的人,他看到客人来就转过脸去,因为身上没有衣服,没有脸面见客人……听听,他在为执政提供第一手资料。顺便他又向当政者表明心迹:“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我愿意在皇帝的玉殿前叩头,头流出鲜血来。但是“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第二年,李商隐再次进入考场,以求科再上台阶。这次是博学宏词考试,考官比进士多多了,其两个考官同意录他,并将名单报朝廷,中书省里有拿事的人说“此人不堪”,李商隐的名字变被偷偷抹去。

(4)爱恋多遭“滑铁卢”,情感生活零进帐

李商隐考取“书判拔萃”,被派往弘农县做县尉。县尉只是县令的副手,有职无权。县大老爷要审案子了,县尉负责把犯人带上来,庭审结束后,再把犯人带回去投入大牢。《燕台四首》是李商隐美丽、香艳的诗,分春夏秋冬写。那么《燕台四首》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对此见仁见智的多。有人说“燕台”代表使府,节度使的幕府叫做燕台,认为这是爱情诗,说李商隐跟使府后房的姬妾有恋情;另有人说,他可能是在学仙玉阳时写的,他所爱的这个女子是一个道士,这个女道士被人娶走了,所以诗中多引仙女故事。李商隐曾写过《柳枝五首》,序言中说,柳枝是洛阳的一个女子,“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这女子17岁,她喜欢“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所以邻居以为她是断断嫁不出去的。有一天,李商隐的堂兄弟让山下马刚好在柳枝家旁边吟诵《燕台四首》,柳枝听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真是情到深处自然浓,意到浓时怎忍舍。让山看她面容姣好,楚楚动人,忍不住就告诉她,“此吾里中少年叔耳”。于是“柳枝手断长带”,打成一个结,请让山约李商隐来相见。次日,李商隐就和让山并排骑着马到柳枝家门口,柳枝这天把头发梳得很整齐,“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说这是那个做诗的人吗?“说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说三天以后我们要有一个祓禊的节日,我要烧一炉博山香等着你来。回去后,李商隐的行李被偷走了,他没有办法就跟着朋友离开了,所以三天之后就失了柳枝的约。等到冬天下了雪以后,他的堂兄弟让山来见他,李商隐问起柳枝,让山说,柳枝已嫁作他人妇了。至此,李商隐跌宕起伏的感情的磨砺中,一次又一次偿尽人间百味。

no.2   在泾川收获了绝世良缘,却深陷“党争”,从此仕途一片狼藉

(一)梦圆泾州,成就传奇姻缘

李商隐16岁离家,颠沛流离近10年,无论创作还是个人工作均未有实质性的突破,用现在甚嚣尘上的一句话说,靠墙墙倒,靠人人跑。开成四年,即839年,他车马劳顿,从洛阳赶赴泾州,慕名投奔时任泾源节度使的王茂元。唐时,节度使是由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长官,集军、政于一身,权倾一方。当时的泾源节度使辖泾、原、渭、武4州,治所在泾州城,即在的甘肃省泾川县。王茂元是河南濮阳人,对李商隐的大名素有耳闻,李商隐的泾州之行是应他的邀请而来。那时的泾州属边防区,一般人即使想去,也没这个胆,即就是个人有想法,没有官方手续,是绝对去不了。王茂元邀请李商隐到府上工作,主要源于李商隐在京城富有的文坛盛名,加之两人同为河南人,初始作为阅人无数的王茂元并没有对李商隐表现出过度性趣。时间一长,他发现李商隐的文笔十分了的,特别是向朝廷上报文件全部以骈体文书写,这让王茂元如获至宝。实际情况是,李商隐去往泾州这一瞬始,命运之神向他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李商隐来泾州不久,王茂元给予他全面的提携,职务一路高歌猛进,先任命为书记官,后提拔为侍御史。王茂元对李商隐偏爱还不至这些,他常常带他参加一些高层活动,尤其让他进入自己的私人圈子,诸如家宴之类的家庭活动,总能看到李商隐的身影。“往在泾州,始受殊荣;绸缪之迹,岂无他人。樽空花朝,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行迹于尊卑。每有伦次,必蒙褒称。”(见备释3)李商隐在和王茂元全方位交往中,逐渐与王家小女儿王晏媄产生了倾慕之情.在同榜韩畏之等人的撮合下,李商隐在泾州和王茂元的女儿喜结良缘。王茂元与“李党”领袖李德裕不光是政治上的盟友,而且私交甚厚,自然属“李党”派系中的核心了。李商隐在泾川完婚,是他事业的转折,他因此深陷"牛李党争”缝隙。公平地说,李商隐只是一介普通百姓,放体制内看,也只是一名办事员,对于这一层次的人来说,只是为了一点微薄的薪筹,以便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至于政治上的站位,针对他们而言,实在有些扯。但李商隐是被动的,属弱势群体,话语权在令狐绹这些牛人手里,他们说你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这里要说怪就怪在李商隐不是一个凡夫庸子。他虽然在体制内混得很差,没有多少份量,可他却是当时唐王朝文坛上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拥有颠覆人想象的粉丝量,自然他的影响力绝不并不在他一个人的范围内。这时的李商隐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他只是沉浸在二人世界里,卿卿我我,过小家碧玉的日子,而他的泰山大人王茂元对此也没给予相应重视,根本就没拿“牛党”对李商隐骂街式的人身攻击当事,认为就这点小把戏,连我的女婿娃的一根毫毛都搬不掉。这是王茂元这位武夫政治上的不成熟,因为,他自出征战死这段时间里,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姑父考虑过事业上的归宿,起码进入朝廷命官序列,日后即使有个风吹草动啥的,也能扛事。李商隐这边呢?万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当然李商隐也有李的难处,好不容易混到封疆大吏乘龙快婿的份上,容易吗?再向老丈人伸手要官,吃饱不知道放碗。这也许就是文人自命清高的软肋。要是搁笔者,就管不了这么多,先厚着脸皮要个县令什么的磨磨刀刃再说。结果呢?两位大人就此错过共享彼此资源的最佳时机,一个战死沙场,成就名垂千古的烈士,一个“啛啛孤韵入秋林,切切幽心语夜深”(注释5)。

(二)“党争”,穷其一生的壁垒

1.牛李党争的出处

宪宗元和三年,即80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痛击,因为这俩个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考生,居然在试卷中借古偷今、含沙射影地讥讽挖苦他的政治主张及施政路线。由此结怨。当时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毕竟羽翼未丰,尚未形成气候,这段昙花一现的纷争就暂时搁置,后来,随着两名考生的发展,逐渐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这时,李吉甫由于年事已高,不得不退休赋闲,子承父业,他的儿子其父后尘,再次成为身居极品的朝廷大员,这样一来,正反两方旗鼓相当,开始朝野上下无人不知的“党争”,在唐朝,那些的议论自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水平的层级,只要不涉猎皇权,不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个总要,只要你精力充裕,时间允许,你就放开了去尥蹶子。由牛僧孺、李宗闵挑头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就开启了旷日持久的明争暗斗,这样的互掐,一搞就长达数十年,好多人不光把自己搞没,还不惜把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亲朋好友都投资进去。这样的鹬蚌相争,皇帝老爷自然爽,大家都在相互消耗,消费着个自的智慧和时间,省了皇帝很多事。当时的泾州距长安240公里,离洛阳600公里多一点,同为一个政治、文化板块。牛僧孺祖籍灵台,是当时泾州辖属的一个小行政区。两派之间争斗愈演愈烈,覆盖全国,波及泾州,就连远离政治中心的李商隐都包含在了里面,足以可见当时的两党争斗半径有多大。

2.歪打正着,令狐楚门下脱颖而出,成为了“牛党”希望之星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导师,他是时任的天平军节度使, 又是骈体文大家,他不光倾其所有,对李商隐给予栽培和影响,并且把李商隐带入了自己涉猎的各个领域,李商隐骈体文写作的突飞猛进,正是令狐楚对他未来仕途拓展的神助力。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在《谢书》一文中,李商隐对导师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在唐代,出身卑微,缺乏门第背景的文人志士,很难获取认定。这正是李商隐极尽所能与皇室蹭宗族关系的根本所在,也是他性格中不为人知的灰色带,虽然他巴不得以皇室宗亲自居,便现实是,根本没有那一个人在乎,甚至把这当事。从隋朝开始,虽然门阀制度早已废止,但它仍然阴魂不散。文人节入主流一般有两个口有:一个是科举;一个是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硬通货,这个没毛病;后者则是即得利益者,串通起来,形成的民间政治结盟。如果科举的路子遇塞,第二选项就是幕府举荐这条道了,虽然这一渠道不是想做就能成的,一般必须拥有相应的实力去打通,当然这里头的因素就涉及到方方面面。李商隐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有所积累,获取了令狐楚的垂青,这一资源自然让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他的政治生涯展现出向好的一面。

3.泾州3年开启崭新人生的同时,又让他人生的下半场陷入万劫不复

李商隐在泾州3年构筑了他人生短暂的豪华版,与王晏媄的婚姻,让他的诗意迸发,成就了作为一代伟大诗人的完美人生。现实恰恰非常残酷,它直视着人性,让你不得不低到尘埃里。当李商隐和王茂元女儿结为秦晋之好时,以令狐绹为首的“牛党”翻脸比翻书快,他们立马组织人力,对李商隐展开攻击,先是笔墨讨伐,辞藻相对委婉,稍后一些,就直接开骂,“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这句辱没人格的话正是“牛党”最高领导人令狐绹干的。李商隐泾州3年,是他人生质量得以突飞猛进的3年,随着岳父王茂元的离世,刚刚触摸天花板的美满人生,瞬间急转让直下,跌入万劫不复。由于岳父的政治遗产他连根毛都没碰着,更不用说继承衣钵了。他仍只是一个低等的小吏,只靠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事业和经济刚刚开始,就早早凋零,这让攻击他的“牛党”正好乘虚而入。随着小他10岁的爱妻的亡故,更是雪上加霜。他备受人身和身体的两重痛苦,痛不欲生。掩埋爱妻后,他往后余生,基本只有诗魂活着,人性部分早已追随王氏去了。

no.3   诗魂犹在,何患无诗

(一)泾州3年,让他的人格急剧分裂,诗作从此步入神坛。

1.倾尽相思之苦,写出对爱的无限憧憬。

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写出了恋爱的亢奋与失控,夹杂着难以想见的焦灼。时李商隐在泾川初识王茂元之女,一见倾心,无法自持。

2.书写远别之情,浓浓的乡情穿行字里行间。

无题(其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正值李商隐婚后不久,只身前往京城参加博学宏词科试。至京城满心满眼都是15岁的娇妻,视世界为无物。

无题(其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者自生活跌入不堪,一直漂泊在外,和爱妻聚多离少,透过重重隔离,心心念念是家人,句句道尽人间不易,唯有柔情蜜意难却。青鸟为王母信使,传职转递天上人间的音信。泾川是西王母故里,这首诗作者对泾川这心灵圣地的眷恋。

(二)感慨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其志。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文宗开成三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不中,返回泾州时奋笔疾书的一首诗。登高望远,睹物思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四、难以割舍的泾州情结,冥冥中早已印入内心

“往在泾州,始受殊遇;绸缪之迹,岂无他人。樽空花期,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形迹于尊卑。语皇王致理之文,考圣哲行藏之旨,每有论次,必蒙褒称。”(注释6)李商隐在王茂元府受到的殊遇由此可见一斑。李商隐与王晏媄一见钟情,一个浪迹天涯、偿尽人间百味,一个深居闺阁,青葱无痕。两人穿越云泥之别的身世,心心相印,此时,李商隐25岁,王晏媄15岁,“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就是这首诗瞬间将他俩之间的差异夷为平地,其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不朽的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情人终成眷属。与此同时,以牛僧儒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正在掰手腕,李商隐随即被“朋党之争”内卷。《安定城楼》一诗,借古泾州城的伟岸和秀色可餐,抒发了作者对唐政治的狠铁不成钢,表达了自己“位卑无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瑶池》这首诗,诗借周穆王拜谒西王母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抒发自己内心深处一息尚存的渴求,渴望人间大爱的戛然而至:“瑶池阿母依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则是直接描写泾川王母宫回中山的:“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相暖不知;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浪笑柳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从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那时回中山妖冶迷人。还有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同样反映出诗人所处的实际和理想之间的反差,“青鸟”“蓬山”这些诗歌元素都在泾川。

结束语:李商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泾川无疑是他心灵的第二故乡,铸就他卓越诗魂的同时,也让他的一生百味杂陈,他在这里如愿获取终生的慰藉,那就是对爱的全部诠释和释放,这道丰富美艳的人生盛宴曲尽人散后,又给他带来终生永远无法逃离的精神羁绊,因此,李商隐与泾川的相遇是幸运的,又是悲情的,“泾川情结"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诗魂的最深处。组成了他人生的最美、最悲壮风景线。

【参考文献】

注释1:《祭裴氏姊》文;“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注释2:《旧唐书》:“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注释3:《樊南文集》卷六。

注释4: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商隐》绹其忘家因,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

注释5:出自明杨宛《促织》句。

注释6:出自《樊南子文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