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周边新闻 >> 正文内容

崆峒武术成为平凉建设文旅康养基地重要支撑

2023年12月2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崆峒武术于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批准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平凉市将崆峒武术与文化、旅游、康养、赛事高度融合,成为平凉市建设文旅康养基地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崆峒武术”兴起发展,与平凉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平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周文王带兵伐密须、三国马超据安定、前秦苻坚陷阴密据安定、唐李世民泾川战薛举、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宇文泰兴起和唐蕃会盟都发生在平凉;李白的“世传崆峒勇”,杜甫的“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宋代,平凉为西部边关,宋、西夏、金互相争存,战事连绵不断。尤其是在长期的抗夏、抗金斗争中,平凉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吴玠、吴璘、刘琦、郭浩、曲珍等。从现有的资料看,康熙至嘉庆时期,仅平凉府所领固原、静宁二州和平凉、隆德、华亭三县,均设有军旅训练习武的教场,用以训练军队和选拔人才,平凉城内设北教场、东教场、西教场,并经常设坛比武。光绪六年(1880),平凉府在城西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以备参加三年一次的“童试”。总之,明清时期的武科和军功制度的广泛推行,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崆峒武术”成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平凉城市“肌理”。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嬗变及其与艺术、宗教等文化样式的渗透交融,崆峒武术已由冷兵器时代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的有效手段,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价值功能多元的文化形态。根据有关考证和资料显示,19世纪初,是崆峒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主要体现在民间武术的发展上。1916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拳,县境内的许多中小学堂(校)也设有武术课。1923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在住地张公祠创办讲武堂,平凉城内关帝庙设有擂台,每年都举行打擂比武活动。这一时期,平凉县境内的暖泉乡麻黄湾、什字镇观音店等地都有固定的练拳场所。今天的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是以崆峒山为发源地,以崆峒氏族在部落战争中形成的攻防格斗方法和格斗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武术,还包括崆峒山道教、佛教流传下来的拳械套路,而且包括平凉各县(市、区)的民间传统武术,甚至包括平凉周边地区如陕西彬县、长武、陇县、凤翔;宁夏固原、泾源、隆德;甘肃庆阳、天水、张家川、定西、临夏等地的民间传统武术,以及这些地区各少数民族武技武艺。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期传入平凉地区的查拳、花拳、红拳、九拳、六合拳、少林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种,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传入平凉地区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等拳种及国家规定套路和新创编的竞赛套路等。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的崆峒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肌理”。

“崆峒武术”与养生健康相结合,夯实武术发展之基。为了擦亮“崆峒武术”这张“金名片”,近年来,平凉市不断加强崆峒武术文化保护及内涵提炼,持续推进教学、赛事、演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使崆峒武术在传承发展道路上大放异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崆峒武术正在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发挥新动能;各级武术协会及武术场馆不断探索传统武术在当代的传承之道,一方面,加强崆峒武术的适用性,将其与养生、健康相结合,另一方面完善崆峒武术的理论和哲学体系,刚柔并济演绎健康养生之道。

“崆峒武术”和赛事融合发展,“养生平凉”名片越擦越亮。近年来,相继主办了3届崆峒武术节,4次全省性崆峒武术比赛,4次全国性武术赛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体育交流项目促进崆峒武术走向世界,与美国、埃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文化体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展崆峒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当今,崆峒武术已成为平凉旅游和平凉经济发展的精气神,崆峒武术走出国门在传艺、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一个集智慧、美好、向上于一身的平凉形象和中国形象。作为平凉的龙头景区,崆峒山一直在努力提升“江湖地位”,把崆峒养生、武术、道教文化融为一体,大力推动“旅游+武术”融合发展。其中打造崆峒文化研学游等活动,受到旅行商的推崇。崆峒山景区通过武术表演、武术文化学习等,围绕“侠文化”主题,在景区打造沉浸式武术体验,沉浸式的“唤醒”与“焕新”,让特色文化“活”了起来,从而催生文旅融合乘积效应,唤醒千年古城的文化记忆。走进平凉,得天独厚的崆峒美景、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与崆峒养生文化、崆峒武术文化完美结合,打造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城市品牌,让每一位游客得以在“养生平凉”休养生息。

下一步,平凉市将持续推进“武术文化”与崆峒山水相融,系统打造崆峒武术特色文化成果,做好崆峒武术学习体验、非遗传承、文化交流研学之旅,打造地方旅游新路线;大力培养武术非遗人才,打造以弘扬崆峒武术文化为主的经典剧目,助推文旅康养基地建设,实现平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