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故事传说 >> 正文内容

【泾川西王母故事】宫山晓钟

2023年10月31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金朝初年,陇东一带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大秋作物被晒死。一尺多高的小麦逐渐干枯,早晨的树叶都是蔫的。泾、汭二河都已断流,四乡八社的青壮年都远离家乡去给人家扛活,荒凉的村落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妇女儿童。人们为了生存,靠吃野菜、树皮度日,田野里和道路上,旱风时起,尘桩蔽日,真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在平凉崆峒山上,因灾情导致香火难以为继,山上的道士与和尚也不得不出外化缘。

四月的一天,有个叫方远的道士要去陕西,路过泾州,看到这里的荒凉景象,心里非常难过。当他抬头望见回山顶上的王母宫时,暗下决心,要为泾州人民解除灾患,战胜旱魔。

方远道士通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并召集县城周围的三十多个能工巧匠,在宫山之巅建起一座钟亭,并铸了一口四人手拉手才能围住的大铁钟。他们把铁钟悬挂在钟亭里,一切安排妥当,临走时,他对负责看管钟亭的陶师傅说:“托王母娘娘的恩典,在父老乡亲的支持下,钟亭修起来了,铁钟也铸成挂起来了,我走后你们在天亮时分敲钟,天就会降雨,我走得越远下雨的范围就越大。钟声还能召回在外乞讨的泾州人。以后天旱了,只要敲响铁钟,就会下雨。”说完,他站起身来,向众人拱了拱手,疾步向东走去,他那高大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中。

方远道士走后,守钟亭的陶师及徒弟丝毫不敢怠慢。他们为了准确掌握敲钟时间,陶师傅还自制了一把计时的漏壶,因为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凭漏壶里水滴的多少来计算时辰。他们在漏壶里添好水,点上油灯,在临时搭的工棚里等候。因多日操劳,师徒坐下不久,便呼呼睡着了。再等醒来,看漏壶里的水还多,陶师傅恐怕迟了耽误时间,又把漏壶调的快了点儿,一坐下来,滴滴答答的水点声像催眠曲,他又打盹了。待再醒来一看,漏壶的水位已过了指示线,他赶紧叫醒徒弟,敬了神,敲响了铁钟。嗡嗡的钟声在泾州大地的上空回荡起来。晴朗的天空,不一会儿就彤云密布,不到半个时辰,天空果然下起了大雨来。

当第一声钟响起的时候,方远道士正好走到了长武县昭仁寺,这里离泾州正好一百里。方远道士口中喃喃地说:“如果他们这个时候不敲钟,我再走远点,钟声就会传得更远,能听见钟声的地方都会下雨,如果那样该多好啊!唉,这钟的声音就传这么远了。”

原来陶师傅恐怕漏壶滴得慢耽误了时辰,一心急,调得又太快,才过半夜便把铁钟敲响,所以钟的声音只能传一百里。

这口钟就是金大安铁钟,它与钟亭一起被誉为泾州八景之一,称“宫山晓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